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格鲁米欧

增加 10,76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阿瑟·格鲁米 欧Arthur | 圖像 =[[File:Glmo3.jpg|缩略图|居中|500px|[http://pu.onegreen.net/Article/UploadFiles/201204/2012041010535505.jpg 原图链接][http://pu.onegreen.net/Article/HTML/170603.html 原图来自歌谱收藏站]<ref>[http://pu.onegreen.net/Article/HTML/170603.html 格鲁米欧]. 歌谱收藏站 [2013-1-5]</ref> ]]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921年3月21日| 出生地点 = 比利时维莱用温| 國籍 = 比利时| 别名 = Arthur Grumiaux| 毕业院校 =| 職業 = 音乐家| 活跃时期 = | 知名原因 = 比利时演奏荣誉奖的第一个获奖者| 知名作品 =五重奏(KV515,DV516)</br></br></br>}} '''阿瑟·格鲁米欧'''(Arthur Grumiaux 1921年3月21日-1986),1921 年3月21日 生于比利时维莱用温。他的外祖父是当地的乡村乐长,很喜爱音乐,格鲁米欧5岁即从外祖父学琴。他9岁进入沙勒罗瓦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2岁进入 [[ 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 ]] 从师伊萨伊的学生 [[ 杜布瓦 ]] 学琴,两年后夺得学院一等奖;同时学习对位法与复调音乐。1939年获维厄唐奖和普自姆奖。1940年成为 [[ 比利时 ]] 政府新设立的演奏荣誉奖的第一个获奖者。 ==人物生平简介==30年代末,他在布鲁塞尔音乐学院毕业后,曾去[[巴黎]]师从[[埃奈斯库]]短期进修,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1940年春天,格鲁米欧首次公开露面,演奏了门德尔松的e小调协奏曲,由明希指挥,布鲁塞尔交响乐团协奏。评论界惊叹不已,称为恍然蒂博再现。但是,同年法西斯[[德国]]入侵比利时,格鲁米欧刚刚开始的演奏生涯迫不得已中断,只私下参加杜布瓦组织的弦乐四重奏团的活动,并为盟军多次义演。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格鲁米欧复出,和BBC交响乐团合作举行了在[[英国]]的首演,名盛一时。以后到各国旅行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1949年,格鲁米欧接替了他的老师杜布瓦任布鲁塞尔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从此,他尽心教学,出外旅行演出越来越少。出国访问的次数就更少了,那些有幸听到他的实况演出的人,一定还记得他1952年2月16日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演奏莫扎特《第三小提琴协奏曲》,1953年4月9日在伦敦皇家节日大厅演奏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精彩场面。幸好,从50年代起,Philips公司就开始为格鲁米欧录制唱片,而且音响效果非常好。这就为我们欣赏格鲁米欧的艺术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在格鲁米欧早年的唱片中,1955年12月录制于[[阿姆斯特丹]]的[[勒克]]的小提琴奏鸣曲,相当有代表性。[[纪尧姆·勒克]](1870-1894)是比利时具有罕见才华的作曲家,在巴黎师事弗朗克与丹第,因患伤寒而早逝。作品不多,但异常精美。这首小提琴奏鸣曲梅纽因也曾经录过,热情沉醉,听后觉得凄凉得不得了。格鲁米欧的表现理智得多,他的揉指快而幅度不大,发音清晰纯净。第一乐章清秀高洁、遗世独立的精神得到相当透彻的再现,热情激动的情绪有所收敛;第二乐章安然静谧,浮想联翩;第三乐章激昂奋进,矫捷有力。勒克用第一乐章的乐思,巧妙地贯串全曲,形成统一的整体,这是弗朗克的典型手法。格鲁米欧优雅有力的风格就是在这样高热度的作品中也能够保持冷静,不被融化。在同期录制的[[德彪西]]的〈小提琴奏鸣曲》中,格鲁米欧舍弃了一般采用的梦幻一般的进入,他把重点放在了揭示这梦幻的面纱下隐藏着的古典主义的真容。 格鲁米欧喜欢把小提琴的弓毛绷得相对松弛,依靠压力较轻的运已来取得绵延无尽的运弓效果和纯净的音质。这种手法在两根高音弦上的效果尤佳。塔蒂尼《魔鬼的颤音》奏鸣曲和维塔利的《恰空》中,都有许多双音段落,格鲁米欧的演奏干净清晰,他独特的运弓方法,使这些双音听起来格外激动人心。他在50年代和哈斯基尔合作,录下了[[贝多芬]]的《10首小提琴奏鸣曲集》和[[莫扎特]]的几首小提琴奏鸣曲,这些录音使格鲁米欧的名气大大地超越了比利时的疆界,传往世界各地。他在甜美、干净、精雅的演奏中偶尔加入一个趣味高雅的下滑音,这些成了他早期风格的标志。 进入60年代,格鲁米欧录下了大量精彩的唱片。包括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全集([[科林·戴维斯]]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布鲁赫]]、[[门德尔松]]、[[柴科夫斯基]]协奏曲(海汀克指挥);维厄唐的第四、第五协奏曲(罗森塔尔指挥);还有[[贝多芬]]、[[茹拉姆斯]]、[[贝尔格]]、[[斯特拉文斯基]]和维奥蒂(第二十二号)的小提琴协奏曲。其中,维厄唐的两首协奏曲最为出色。莫扎特的5首协奏曲也演奏得异常精美,被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片,其中第五协奏曲第一乐章激昂的主题,格鲁米欧拉得雄浑有力,音色炽烈。门德尔松第一乐章热情洋溢的主题,格鲁米欧采用了顿挫有致的运弓处理,把热情抑制下来,表现了他独特的趣向。在独奏作品中,巴赫的第一首独奏奏鸣曲的急板乐章,拉得热力四射,无人能比。格鲁米欧还自己演双簧,录过一次勃拉姆斯的《第二小提琴奏鸣曲》,他的钢琴演奏相当雄浑有力。这期间,格鲁米欧更加注重自由速度的运用这类显示个人风格标记的手法,音色更加温暖(优质的录音也有帮助),炫技的表演已经无影无踪。 进入70年代,格鲁米欧录下了巴赫的两首小提琴协奏曲。稍后,和克雷伯斯一起录下了《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这些乐曲都处理得相当优美雅致、富有热情。1971年和科林·戴维斯合作录制的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温暖、舒缓,许多音符上做了深情的留恋。不过,协奏曲中劲道的力量却有所损失。1974年和科林·戴维斯合作录制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要好一些。格鲁米欧把自己隐在作曲家的身后,让音乐直接倾诉给听众,这种不张扬炫耀的风格,是他多年修炼磨硬的成果。1975年录下的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对一个法--比学派的小提琴家来说是相当令人吃惊的成就,强烈的抒情气息贯穿全曲。虽然俄罗斯味不是那么地道,但是仍然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帕格尼尼第一和第四小提琴协奏曲、布鲁赫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苏格兰幻想曲》,还有一些小提琴和乐队的浪漫曲,其中有[[挪威]]作曲家[[斯文森]](1804一1911)的《G大调浪漫曲》,[[维尼亚夫斯基]]《传奇曲),[[柏辽兹]]惟一的一首小提琴和乐队的作品《沉思与随想》,贝多芬的两首通俗易懂的浪漫曲,这些作品都很切合格鲁米欧的风格特点。 ==成就及荣誉==[[File:Glmo4.jpg|缩略图|居右|500px|[http://image79.360doc.com/DownloadImg/2014/11/2413/47410311_4.jpg 原图链接][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1124/13/5630852_427642819.shtml 原图来自]<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1124/13/5630852_427642819.shtml 【爱古典】莫扎特小提琴鸣奏曲 ].个人图书馆 </ref>]] 格鲁米欧的风格还是最适合演奏莫扎特的作品,他和同样以演绎莫扎特著称的钢琴家克林合作录制的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集充满灵感,配合默契,秀美可爱,把这些难以传神的作品演奏得惹人爱怜。他和钢琴家[[保尔·克罗斯利]]的合作更是水乳胶融、浑然一体。他们录制的舒伯特奏鸣曲集是格鲁米欧三次录音中内容最丰富的。作为法比小提琴乐派的传人,福雷的两首小提琴奏鸣曲是格鲁米欧最喜爱和屡演不厌的作品。 [[福雷]]是精秀典雅的法国音乐的代表人物,现已被公认为法国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虽然他的音乐在法国以外传播不广,但他细腻优美而又绝非因循守旧的音乐语言,具有出人意料的感染力。他的《第一小提琴奏鸣曲》写于30岁时,是他第一次感情危机的反映。福雷的夫人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出版家,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位女强人。福雷在婚后的社会地位上受到相当大的压力。人们只知道他是"某某夫人"的丈夫,却不知道他是一位深沉内秀的作曲家。他的夫人对他的创作也是不屑一顾,把他精心结撰的《船歌》、《夜曲》等钢琴谱用来覆盖果酱瓶。福雷在精神世界方面与《追忆逝水年华》的作者[[马赛尔·普鲁斯特]]同气相求。他的《第一小提琴奏鸣曲》魂牵梦绕,你一旦进入他的世界,就不免迷恋其间,像进入了一座构造十分精妙的迷宫一样乐而忘返。格鲁米欧和克罗斯利准确地把握了这首乐曲青春梦幻的气息,把听众带进了一个早已一去不复返的风雅君子出入其间的世界。相隔41年后,福雷再度写下了他的《第二小提琴奏鸣曲》。这首作品是晚年耳聋不断加剧、创作不受重视和第一次世界大战阴霾的战火在心理上引起的综合反映,在平静的表面下隐藏着骚动和不安。这两首奏鸣曲的录音,小提琴与钢琴之间的平衡十分理想。 70年代,格鲁米欧又重录了一遍勒克那首令人惆怅感叹的小提琴奏鸣曲,还录下了[[泰勒曼]](1681-1767)的12首小提琴独奏幻想曲,科雷利的12首小提琴奏鸣曲(作品5)。这些录音都已经成为经典。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格鲁米欧1978年录制的巴赫的小提琴与大键琴奏鸣曲集。这套唱片的音色之美,就是在以室内乐录音著称的Philips公司中,也属稀有之物。格鲁米欧精致、典雅、有力、纯净的演奏风格在此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格鲁米欧还和许多音乐家一起,合作录制了众多的室内乐作品。其中,莫扎特的弦乐五重奏最有代表性。莫扎特晚年写下的两首弦乐五重奏(KV515,DV516)是室内乐作品中的瑰宝,只有这样精美的演奏,才不辜负莫扎特的绝世才华。 他的大量精美的唱片是我们聆听音乐大师倾诉心曲的最佳媒介,Philips曾经出版一套60张的大全集,可以说是将他的演奏生涯作了完全记录。格鲁米欧在演奏炫技作品时,有一定局限。像[[帕格尼尼]]的作品本身需要的就是火花四射、心惊肉跳的演出效果。格鲁米欧的处理过于冷静,显示不出这些作品当年何以夺人心魄的扭力。我们前面讲到的勒克的奏鸣曲,他的相对平静的演奏也不如梅纽因热情忘我的投入更加催人泪下。 格鲁米欧拥有一把名为"泰坦"的斯特拉迪瓦里的小提琴,但在音乐会上和录制作品时,通常使用一把1744年制造的瓜乃利·德尔·吉苏小提琴。1973年,比利时王室册封他为男爵。 == '''资料来源''' =={{Reflist}} [[Category:人文社科文艺人物]][[Category:音乐家]]
12,77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