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淡水河

增加 12,794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div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px 10px 0 10px20px; text-align:left">{| class! <p style="wikitab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center>'''淡水河'''</p>|-|<center><img src="httphttps://wwwimages.rhythmsmonthlychinatimes.com/gallerynewsphoto/2021-03-11/105656/river04B19A00_P_01_02.jpg" width="220280"><br/center> <small>[httphttps://www.rhythmsmonthlychinatimes.com/gallery/105/river04.jpg 原圖鏈結] [http://www.rhythmsmonthly.comnewspapers/20210311000515-260107?p=4696 chdtv 圖片來 自經典雜誌自chinatimes]</small>
|}
</div>
'''淡水河'''([[注音符號]]:ㄉㄢˋㄕㄨㄟˇㄏㄜˊ;[[臺羅]]:Tām-tsuí-hô;[[四縣腔]]:Tam suiˋ hoˇ),別稱'''淡江'''、'''稻江''',是一條位於[[臺灣]][[北臺灣|北部]]的河流,幹流長158.70[[公里]]<ref name="wra10">{{cite web|language=zh-tw|url=http://www.wra10.gov.tw/ct.asp?xItem=44400&ctNode=30788&mp=10|title=關於十河局 > 局務介紹 > 水系介紹|author=|publisher=水利署第十河川局|date=2014-05-02|accessdate=2014-05-05}}{{Dead link|date=2018年6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no }}</ref>,為臺灣第三長之[[河流]],僅次於[[濁水溪]]及[[高屏溪]];流域面積2,726.00[[平方公里]],遍布[[新北市]]、[[臺北市]]、[[基隆市]]大部,[[桃園市]]南部,[[新竹縣]]後山地區與[[宜蘭縣]]小部,亦為臺灣第三大河,被列為[[中央管河川]],是北台灣最重要的河川。淡水河流域內人口近八百萬,超過全國三成人口,工商業發達,是臺灣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
'''淡水河'''([[臺羅]]:'''Tām-tsuí-hô''';[[四縣腔]]:'''Tam suiˋ hoˇ''')是一條位於[[臺灣]][[北臺灣|北部]]的河流,幹流長158.70[[公里]]<ref name="wra10">{{cite web|language=zh-tw|url=http://www.wra10.gov.tw/ct.asp?xItem=44400&ctNode=30788&mp=10|title=關於十河局 > 局務介紹 > 水系 介紹|author=|publisher=水利署第十河川局|date=2014-05-02|accessdate=2014-05-05}}</ref>,為臺灣第三長之[[河流]],僅次於[[濁水溪]]及[[高屏溪]];流域面積2,726.00[[平方公里]]<ref name="wra10"/>,遍佈[[新北市]]、[[臺北市]]、[[基隆市]]、[[桃園市]]、與[[新竹縣]]、[[宜蘭縣]]局部,亦為臺灣第三大,被列為[[中央管河川]],是北台灣最重要的河川。淡水河流域內人口近八百萬,超過全國人口三成,工商業發達,是臺灣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源頭==淡水河[[源頭|發源]]自位於[[雪霸國家公園]]內的[[品田山]](標高3,529公尺)上。淡水河分別有三大支流:[[大漢溪]]、[[基隆河]]、[[新店溪]]。大漢溪與新店溪流經於[[新北市]][[板橋區 (新北市)|板橋區]]的[[江子翠]]{{Link-en| 匯流處|Confluence|匯流}} 後即稱為淡水河,淡水河於[[關渡]]納入[[基隆河]]後,向北流向[[淡水區|淡水]][[油車口]]而注入[[臺灣海峽]],一般所稱廣義的淡水河,是指整個淡水河[[水系]]而言;而狹義的淡水河,則是指江子翠到油車口河段。此段長度僅23.7公里,卻是台灣少數河面寬廣、流速穩定與可進行水運的河流。
早期淡水河肩負[[台北盆地]]的水運重任,近代以降的淡水河則兼具供給[[臺北都會區]]民生用水、[[農業]][[灌溉]]、[[都市]]排水及防洪等功能,中下游則成為排水集汙之河道。淡水河流域近三百年的發展歷史,包括人口成長、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趨勢,均與淡水河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 歷史==
淡水河流域周圍的[[原住民]][[凱達格蘭族]],早在[[漢族|漢人]]未移住臺灣之前,即已開始利用「艋舺」(獨木舟之類的小船)往來於河流之上<ref>{{cite web|language=zh-tw|url=http://163.20.27.10/web/taiwan/taiwan25/contents4.html|title=淡水河流域的興起與開港|author=|publisher=|date=|accessdate=2014-05-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506050603/http://163.20.27.10/web/taiwan/taiwan25/contents4.html|archive-date=2014-05-06|dead-url=yes}}</ref>。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大清帝國统治台灣,[[台北盆地]]長期屬於[[諸羅縣]]管轄,未派駐官府管理,1708年始由漳、泉移民墾殖[[大加蚋堡]]、[[松山區 (臺北市)|松山]]、[[士林區|八芝蘭]]等地區<ref name="林雨莊">{{cite web|language=zh-tw|url=http://www.epa.com.tw/river/%E6%B7%A1%E6%B0%B4%E6%B2%B3%E6%B0%B4%E7%B3%BB%E7%9A%84%E6%AD%B7%E5%8F%B2%E4%BA%BA%E6%96%87.asp|title=淡水河水系的歷史變遷|author=林雨莊|publisher=永續河川 - 台灣永續環境|date=|accessdate=2014-05-05|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506042555/http://www.epa.com.tw/river/%E6%B7%A1%E6%B0%B4%E6%B2%B3%E6%B0%B4%E7%B3%BB%E7%9A%84%E6%AD%B7%E5%8F%B2%E4%BA%BA%E6%96%87.asp|archivedate=2014-05-06}}</ref>。
 
18世紀淡水河及其支流的舟楫之利、民生灌溉與漁獲,使得許多沿岸聚落因此得以發展,如當時北台灣首埠[[淡水區|滬尾]]與沿岸的[[艋舺]]、[[大稻埕]]、[[八里坌]]、[[三腳渡]]、[[新莊區|中港街]]與內陸的[[板橋區 (新北市)|枋橋]]、[[大溪區|大姑陷]]等城鎮的興起。清領初期,整個臺北盆地對外連繫,都是倚賴淡水河及其支流所形成的水運系統,船隻可上溯直達新莊的頭前埔。1767年以後,因為淡水河上游帶來大量的泥沙淤積河床,大漢溪河床漸高,新莊水岸淤積,船隻航行不便,開發及貿易重心逐漸移到[[艋舺]]與[[大稻埕]]。1857年[[英法聯軍]]攻擊下,清廷被迫開放淡水、[[基隆市|基隆]]等五口通商。1882年(光緒八年)建立[[台北府城]]。當時除了[[臺灣巡撫衙門]]、[[台灣布政使司衙門]]、文武廟、巡檢司等官府建築之外,台北城內仍大多為稻田,尚未開發。城外僅有艋舺([[台北西門]]至淡水河右岸)較多人為活動。後來,艋舺也因為淡水河沙淤積日益嚴重而無法泊船,市況漸衰而沒落,台北物資集散地的通商機會讓給了大稻埕,形成所謂的「沉艋舺、浮大稻埕」。
 
[[日本]]依照[[馬關條約]]於1895年接收台灣,開始了[[臺灣日治時期]],根據1906年日治初期繪製的[[臺灣堡圖]],當時淡水河流域農耕普遍,除台北城與艋舺、大稻埕大口岸商業繁盛外,還有滬尾街、士林街、錫口街、水返腳街、暖暖街、大龍峒街、枋橋街、大嵙崁街與新庄(海山口)、[[三峽區|三角湧]]、[[鶯歌區|鶯歌石]]、[[樹林區|樹林]]、[[景美|景尾]]、[[木柵]]、[[深坑區|深坑]]、[[新店區|新店仔]]、[[江子翠|港仔嘴]]、[[瑞芳區|瑞芳]]等水岸聚落點,交易農村的生產、生活必需品,至於聚落點之外的河濱土地仍大多為農耕使用。1912年,[[台灣總督府]]成立「[[河川調查委員會]]」,對包括淡水河在內的九大河川進行調查,開啟淡水河的治水工程。
 
19世紀末期,淡水河航道逐漸淤塞,水利運輸逐漸被鐵路橋樑取代,渡口因此沒落;直到戰後初期的淡水河已幾無航運功能。1949年國民黨政府遷台,人口驟增,新店溪、大漢溪中下游發展出永和、板橋等密集的住宅區,農業灌溉水圳逐漸淤積加蓋與陸地化,[[新店區|新店]]、[[板橋區 (台灣)|板橋]]、[[新莊區|新莊]]、[[三重區|三重]]等市鎮逐漸發展為民生工業區。60年代開始,隨城市發展,大量廢水往河裡排泄,淡水河開始遭受汙染,最嚴重時更有「黑龍江」之惡名<ref>{{Cite web |url=http://www.riversidepark.taipei.gov.tw/fp.asp?fpage=cp&xItem=1185134&CtNode=34775&mp=100021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13-10-2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29184434/http://www.riversidepark.taipei.gov.tw/fp.asp?fpage=cp&xItem=1185134&CtNode=34775&mp=100021 |archive-date=2013-10-29 |dead-url=yes }}</ref>。
 
1980年代末期,淡水河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整治工程<ref>{{cite web |url=http://www.newstory.info/1999/03/post_20.html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13-10-26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29192950/http://www.newstory.info/1999/03/post_20.html |archivedate=2013-10-29 }}</ref>。現今,河水品質雖未全面恢復,但已持續改善中。流經[[台北都會區|都會區]]的淡水河沿岸設均有大型的河濱公園與自然保留區。藍色公路水上巴士的開闢,使河面上再度點綴著航行的舟船。讓淡水河成為更加完善的[[環境教育]]、生態基地是未來永續發展的方向。
 
== 流域地理 ==
淡水河流域位於[[臺灣北部]],流域面積2726平方公里,面積佔全台灣的百分之七點六,東北及西北以[[大屯山]]與[[觀音山 (新北市)|觀音山]]等與北海岸相隔,東南以[[阿玉山]]、[[紅葉山]]等與[[蘭陽溪]]為界﹐西南以[[品田山]]、[[大霸尖山]]等與[[大甲溪]]、[[大安溪]]、[[頭前溪]]諸溪為鄰,流域地勢由南向北逐漸傾斜,流域內著名的山岳有[[四堵山]](海拔933公尺)、[[烘爐地山]](海拔1166公尺)、[[阿玉山]](海拔1419公尺)、[[棲蘭山]](海拔1942公尺)、[[巴博庫魯山]](海拔2101公尺)、[[塔曼山]](海拔2130公尺)、[[拉拉山]](海拔2030公尺)、[[北插天山]](海拔1740公尺)、[[南插天山]](海拔1907公尺)、[[李棟山]](海拔1913公尺)、及[[大霸尖山]](海拔3505公尺)等,森林資源豐富。
 
淡水河流域內海拔起伏,自[[南勢溪]]的五百餘公尺,到[[大漢溪]]的三千餘公尺不等<ref>{{cite web|language=zh-tw|url=http://www.wra10.gov.tw/ct.asp?xItem=44400&ctNode=30788&mp=10|title=淡水河|author=|publisher=水利署第十河川局|date=|accessdate=2014-05-08}}{{Dead link|date=2018年6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no }}</ref>。流域之平均年[[雨量]]為2966.1mm,豐水期五至十月,雨量約為1883.5mm,佔全年總雨量之63.5%,枯水期十一至四月,雨量約1082.6mm,佔全年總雨量之36.5%,各月雨量分配相當均匀。由於降雨充沛,季節分配穩定,全年無明顯的[[乾旱]]季節,故造就了淡水河全年穩定的流量的景觀<ref>{{cite web|language=zh-tw|url=http://www.anan1.webnow.biz/anan_01/3-31.htm|title=淡水河小檔案|author=|publisher=安安免費教學網|date=|accessdate=2014-05-11}}</ref>。
 
在古新店溪與古大漢溪形成時,出海口附近仍是一片汪洋,六萬年前的一場[[地質構造]]運動,使得古新店溪口的[[三角洲]]隆起,形成林口臺地,[[台北盆地]]陷落,原本朝[[桃園台地]]出海的古大漢溪失去了源頭成了[[斷頭河]]<ref>{{cite web|language=zh-tw|url=http://ms1.ctjh.ntpc.edu.tw/~931634/main1/main1-2.htm|title=發現台北感動源頭淡水河|author=|publisher=新北市政府教育局|date=|accessdate=2014-05-08}}{{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而古新店溪轉往北流,同時加速了上游的[[向源侵蝕]]作用,源頭逐漸向南切割山谷,於是越來越靠近山谷另一邊的古大漢溪。大約在三萬年前,於石門發生[[河川襲奪]],古新店溪切穿山谷,地勢較低的古新店溪將古大漢溪襲奪,大漢溪於石門附近直角轉彎,下游的大漢溪改道北流,轉向北北東流入台北盆地<ref>{{cite web|language=zh-tw|url=http://140.112.56.1/tectonic/images/PDF/tahanriver.pdf|title=大漢溪襲奪對台北盆地的影響|author=鄧屬予、劉聰桂、陳于高、劉平妹、李錫堤、劉桓吉、彭志雄|publisher=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date=2004年11月|accessdate=2014-05-05|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506112040/http://140.112.56.1/tectonic/images/PDF/tahanriver.pdf|archivedate=2014-05-06}}</ref>。臺北盆地下陷形成後,從今日的士林到基隆一帶,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該地區的河流也朝低處往士林而去,附近新店溪的支流順勢將[[基隆河]]引進了臺北盆地,河流向源侵蝕,新店溪襲奪了基隆河,形成今日淡水河水系的大致輪廓。
 
淡水河水系主要由[[大漢溪]]、[[新店溪]]及[[基隆河]]三大支流匯集而成,並以大漢溪為幹流,大漢溪同時也是最大的支流,三大支流分別由北、東、南三個方向流進[[臺北盆地]]。新店溪與大漢溪合流點位於[[板橋區 (新北市)|板橋區]][[江子翠]],匯合後以下河段稱為淡水河本流,也就是狹義的淡水河。大漢溪與新店溪匯流後,河面相當寬廣,由上游至下游依序分別經過[[中興橋]]、[[忠孝橋]]、[[台北大橋]]、[[中山高速公路]][[淡水河橋]]及[[重陽橋]],右岸經過[[臺北市]][[萬華區]]、[[大同區 (臺北市)|大同區]]、[[士林區]][[社子 (臺北市次分區)|社子]]等地,而左岸則經過[[三重區]]與[[蘆洲區]]等地。其中,一座被稱為「[[台北島]]」、約30多[[公頃]](10萬坪)大的[[沙洲]]島位於淡水河[[中興橋]]及[[忠孝橋]]之間。
 
淡水河流至[[關渡]]、[[五股]]附近再匯入右方的[[基隆河]],五股獅子頭附近河寬約550公尺。過了關渡與獅子頭隘口後,淡水河河床豁然寬廣,於淡水一帶寬度達1,250公尺,直至河口。淡水河下游呈弧狀向西北方流去,下游右岸為淡水區,境內源自[[大屯火山群]]之諸溪流中,[[竿蓁林溪]]、[[黃高溪]]、[[鼻頭溪]]、[[庄子內溪|-{庄}-子內溪]]及[[米粉寮溪]]等小型溪流注入淡水河。下游左岸為八里區,境內有發源自[[觀音山 (新北市)|觀音山]]並注入淡水河的短淺小溪溝,包括[[西門溝]]、[[烏山頭溝]]、[[龍形溪|蛇子形溝]]、[[艋舺溪]]等,均屬於小溪溝,大多溪短而水少<ref>{{cite web|language=zh-tw|url=http://www.918.org.tw/top5/view.asp?id=13|title=左岸故事:八里坌的興衰起落|author=林一宏|publisher=八庄大道公|date=|accessdate=2014-05-11|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512212903/http://www.918.org.tw/top5/view.asp?id=13|archivedate=2014年5月12日|df=}}</ref>。出海口右岸位於[[淡水區]]沙崙與油車口附近,出海口左岸位於[[八里區]]挖子尾,最後注入[[臺灣海峽]]。從江子翠至油車口的淡水河主流長度約為23.7公里,若由發源地[[品田山]]到出海口長約158公里,出海口年平均逕流量約為66億立方公尺。
 
由於淡水河流域匯集二千七百多平方公里範圍內的各種水流,注入面積僅約240平方公里的[[臺北盆地]],故臺北盆地於豪雨來臨時洪患特多,必須沿著淡水河及其支流兩岸興建[[堤防]]以防止洪水流入[[臺北都會區]],也必須興建排水溝、抽水站等水利工程設施以防止市區積水、淹水。然而由於因為[[潮汐]]、[[地層下陷]]以及關渡、[[台北大橋]]、[[中山橋 (台北市)|中山橋]]等水流瓶頸,洪水無法順利流出臺北盆地,因而又須闢建[[二重疏洪道]]及[[員山子分洪道]]等大台北地區防洪計畫,藉以維持臺北都會區正常運作。
 
1980年(民國69年)以前,淡水河中上-{游}-河道無明顯人工控制防洪結構物,河道主要沖淤現象係由天然流量、暴雨洪水所形成。1980年開始,依照「台北地區防洪計畫建議方案」內容執行淡水河流域洪水防治計畫,至1999年工程完成。淡水河沿岸堤防亦大致完成200年重現期洪水防治目標,此後淡水河整體河道沖淤特性明顯受兩岸堤防束限,洪水不再自由漫溢。另2004年完成[[基隆河]]上游「員山子分洪工程」,自此淡水河防洪體系更趨於完整<ref name="淡水河水系河川環境整體規劃成果報告">
{{cite book|author=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經濟部水利署第十河川局(編)|title=淡水河水系河川環境整體規劃成果報告 |year=2008 |publisher= 經濟部水利署第十河川局 |location=台灣 |isbn=9789860168044}}</ref>。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600 733 史地類:中國史地]][[Category:680 中國地理類志臺灣‎ ]]
28,72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