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86
次編輯
變更
右衽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右衽 </big>''' |- |<center><img src=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右衽 </big>'''
|-
|<center><img src=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231/452539cc55af48429baa01c2ebfa3879.jpe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285836915_275753 来自搜狐 的图片]</small>
|-
|-
| align= light|
|}
右衽(yòu rèn)是汉服始终保留的[[特点]]。因此右衽成为汉族的象征符号之一。与之相反,中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称为左衽。所以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就得沦为蛮夷那样,穿着左衽的衣服,披散着头发。另外,左衽也被用来指[[死者]],在陪葬的壁画和绘画先人的画像中,使用左衽,以示阴阳有别。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右衽
民族;
汉族
用途;
汉服始终保留的特点
区别;
前襟向右掩,异于部分少数民族
读音;
yòu rèn
介绍;
衽,本义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之称左衽。古代中原汉族服装衣襟向右,以"右衽"谓华夏风习。"左衽"一般指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另外,汉族传统习俗,死者之服(寿衣)用左衽,不用布钮,而是使用细布带系死结,以示阴阳有别。
=='''出处'''==
《汉书·终军传》:"大将军秉钺,单于犇幕;票骑抗旌,昆邪右衽。"
《后汉书·西羌传·滇良》:"羌胡被发左袵,而与汉人杂处。"
唐颜师古注:"右衽,从中国化也。"
唐《梦为吴泰伯作胜儿歌》:"麻衣右衽皆汉民,不省胡尘暂蓬勃。"
清刘宝楠正义:"中夏礼服皆右衽。"
典卷八十四 礼四十四:"凡衣死者,左衽。"
典卷八十四 礼四十四:"凡敛者要方,散衣有倒者也。左衽,衽向左,反生时。"
《说文解字》 :按,凡敛死者,左衽,不纽。
《礼记·丧大记》:"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
(孔颖达疏曰:皆左衽,大敛小敛同,故云皆也。衽,衣襟也。生乡右手解抽带,便也。死则襟向左,示不复解也。生时带并为屈纽,使易抽解,若死则无复解义,故绞束毕结之不为纽也。)
《论语·宪问》: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轶事'''==
国民党元老、著名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1904年春,因所作讥讽清王朝的《半哭半笑楼诗钞》被人告发,清廷谕令捉拿,亡命上海,就读于震旦学院。1905年为报刊撰文署名"右任"。"右任"是"右衽"谐音。古代周边少数民族服装为左衽,前襟向左掩,孔子称为"被发左衽";而中原汉族为右衽。他取此名,体现了立志反清救国的决心。<ref>[ ],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右衽 </big>'''
|-
|<center><img src=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231/452539cc55af48429baa01c2ebfa3879.jpe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285836915_275753 来自搜狐 的图片]</small>
|-
|-
| align= light|
|}
右衽(yòu rèn)是汉服始终保留的[[特点]]。因此右衽成为汉族的象征符号之一。与之相反,中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称为左衽。所以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就得沦为蛮夷那样,穿着左衽的衣服,披散着头发。另外,左衽也被用来指[[死者]],在陪葬的壁画和绘画先人的画像中,使用左衽,以示阴阳有别。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右衽
民族;
汉族
用途;
汉服始终保留的特点
区别;
前襟向右掩,异于部分少数民族
读音;
yòu rèn
介绍;
衽,本义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之称左衽。古代中原汉族服装衣襟向右,以"右衽"谓华夏风习。"左衽"一般指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另外,汉族传统习俗,死者之服(寿衣)用左衽,不用布钮,而是使用细布带系死结,以示阴阳有别。
=='''出处'''==
《汉书·终军传》:"大将军秉钺,单于犇幕;票骑抗旌,昆邪右衽。"
《后汉书·西羌传·滇良》:"羌胡被发左袵,而与汉人杂处。"
唐颜师古注:"右衽,从中国化也。"
唐《梦为吴泰伯作胜儿歌》:"麻衣右衽皆汉民,不省胡尘暂蓬勃。"
清刘宝楠正义:"中夏礼服皆右衽。"
典卷八十四 礼四十四:"凡衣死者,左衽。"
典卷八十四 礼四十四:"凡敛者要方,散衣有倒者也。左衽,衽向左,反生时。"
《说文解字》 :按,凡敛死者,左衽,不纽。
《礼记·丧大记》:"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
(孔颖达疏曰:皆左衽,大敛小敛同,故云皆也。衽,衣襟也。生乡右手解抽带,便也。死则襟向左,示不复解也。生时带并为屈纽,使易抽解,若死则无复解义,故绞束毕结之不为纽也。)
《论语·宪问》: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轶事'''==
国民党元老、著名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1904年春,因所作讥讽清王朝的《半哭半笑楼诗钞》被人告发,清廷谕令捉拿,亡命上海,就读于震旦学院。1905年为报刊撰文署名"右任"。"右任"是"右衽"谐音。古代周边少数民族服装为左衽,前襟向左掩,孔子称为"被发左衽";而中原汉族为右衽。他取此名,体现了立志反清救国的决心。<ref>[ ],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