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仁科芳雄環形山

增加 2,232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 class="wikitable" ! <p style="background: #F9F900; color: # 2828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仁科芳雄…”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 class="wikitable"
! <p style="background: #F9F900; color: # 2828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仁科芳雄環形山 </p>
|-
|<center><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5/Nishina_LROC.jpg/220px-Nishina_LROC.jpg" width="280" > </center>
<small>[[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拍摄的图像<br> [https://www.niaoleiba.com/lore/nmxcxm.html 圖片來自百科故事] <br>
'''緯度'''    44.57°S<br>

'''經度'''    170.8°W<br>

'''月面座標'''  日出时172°<br>

'''命名來源'''  仁科芳雄</small>

|}
</div>
'''仁科芳雄环形山(Nishina)'''是[[月球]]背面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其名称取自[[日本]]物理学家仁科芳雄(1890年-1951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left; margin: 10px 20px 10px 0; text-align:left"
|<center><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7/Far_side_120A.jpg/400px-Far_side_120A.jpg" width="250"></center><small>仁科芳雄環形山<br>[https://www.niaoleiba.com/lore/nmxcxm.html 圖片來自百科故事]</small>
|}
==概述==
该陨坑西北毗邻芬森环形山、东北偏北靠近马克苏托夫环形山,较小的怀特陨石坑和亨德里克斯陨石坑位于它的东面、西南则坐落了阿尔德环形山。该陨坑中心月面坐标为44°34′S 170°48′W / 44.57°S 170.8°W,直径62.13公里,深度约2.72公里。

仁科芳雄环形山外观轮廓呈不规则多边形状,仁科芳雄环形山。由于长时间的撞击侵蚀,其坑壁已极度磨损变形,现已成为一圈破裂、参差的山脊和山丘,坑壁最大高出周边地形1230米,内部容积约3305立方千米。坑底表面较为平坦,散布有一些细小的撞击坑和射纹线,其中西南和东北区地表色泽较其它部分更浅淡。

在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命名前,该陨坑曾被称作“第436号陨石坑”。

<ref>[https://www.niaoleiba.com/lore/nmxcxm.html 仁科芳雄環形山],百科故事,2020/08/06</ref>
== 參考文獻 ==
{{reflist}}
2,65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