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朱經武

大小無變化,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從應用觀點來看,目前全世界最好的超導材料,仍是兩位中央研究院院士朱經武和吳茂昆在21年前發現的釔鋇銅氧金屬氧化物;但是1987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卻頒給另兩位超導專家[[穆勒]](K. Alexander Muller)和[[柏諾茲]](J. Georg Bednorz),成為華人科學界的一大憾事。和諾貝爾獎擦身而過,朱經武倒是很釋懷,他表示,從物理上看,90K的超導體毫無疑問地證明了當年理論上的不足,為固態物理提出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從應用面來看,他和[[吳茂昆]]做出的超導體一舉將超導溫度從30K提升到90K,突破了77K的液態氮沸點,使超導體得以實用化,當然功勞很大;但是穆勒和柏諾茲畢竟是第一個在銅的金屬氧化物中量到30K的超導溫度,打破了傳統理論的限制,從這個觀點來看,諾貝爾獎只頒給他們,也不算不公平。他強調「做事情靠自己,給不給獎看別人。」他跟吳茂昆能在科學盛宴中扮演一個小角色,已經很有滿足感了<ref>http://sa.ylib.com/MagArticle.aspx?Unit=columns&id=3720</ref>。
== 經營 香港科大 辨學 有成==
2001年,朱經武的學術及科研生涯跨向另一領域,他在香港科技大學董事會、前香港特首董建華等的力邀下(允諾他 兼顧休士頓導實驗室),接任科技大學校長,另闢教育行政方面的傑出成就”。 在一般觀念裡,大學是遠離塵囂的學術象牙塔,然而到了二十世紀後半葉,當全球化的腳步加速向前之際,美國的研究大學(ResearchUniversities)除了成為經濟待開發地區向已開發地區取經之地,並且也是全球各地農業社會的知識分子想要改善生活條件的一個跳板。二次大戰以來,美國大半的經濟成長都要歸功於科技發明,其間一個重要因素是出於聯邦政府對於教育的投資。到了二十世紀末,「科技」和「知識」已成為 一國未來成長與繁榮的鑰匙。 ResearchUniversities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已是舉世不爭的事實,當2001年香港特首董建華邀請朱經武擔任科技大學校長時便表示,香港受到大陸人工便宜的衝擊,所以要發展科技,充實科技大學的內涵,進而推助香港科技工業方面的發展,帶動香港經濟轉型,這讓朱經武感覺一生中能有機會做點有意義的事,所以答應前往香港就職。
72,74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