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张凤阳

增加 4,19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张凤阳 ,男,1962 | 圖像 = [[File:Zhangfengyang.jpg|缩略图|左|[http://public.nju.edu.cn/1106/16/3/news.html 原圖鏈結][http://ifengimg.com/#tag 来自凤凰图片]]]| 出生日期 = 1962 年8月 | 逝世日期 =| 出 地点 = 山东利津 | 國籍 = 中国| 職業 = 教授,博士生导师| 知名原因 =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 知名作品 = 《[[民族主义之前的"民族":一项基于西方情境的概念史考察]]》</br>《[[试论绝对、相对观的历史演化]]》</br>《[[论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内在活力]]》</br>}}'''[[张凤阳]]'''<ref>[https://baike.so.com/doc/10042494-10529543.html 个 简历网 ] </ref> 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1月大学本科毕业于 [[ 聊城大学 ]] 政治系。1983年入南京大学读书,先后获得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专业)硕士学位和法学(社会学专业)博士学位。1986年9月-1993年3月在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1993年3月调入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工作至今。现为 [[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 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哲学、政治社会学和文化社会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兼任教育部公共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治学会理事、 [[ 江苏省政治学会 ]] 会长、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
2018年1月,入围2017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建议人选名单 。
== 在研项目 ==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张凤阳 国籍 中国 出生地山东利津 出生日期1962年8月  职业 2016年度 授,博士生导师 毕业院校聊城 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 学政治系 主要成就 课题攻关项目“ 中国 话语体系建设与全球 学会副会长 代表作品《民族主义之前的"民族":一 理研究”( 基于西方情境的概念史考察》  1主讲课程2代表成果号:16JZD008)== 折叠编辑本段 主讲课程==
1、《政治学原理》,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本科生课程。
2、《 [[ 西方政治思想史 ]] 》,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本科生课程。
3、《 [[ 政治哲学 ]] 》,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本科生课程。
4、《政治学基础理论研究》,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硕士生课程。
5、《西方政治学名著研读》,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博士生课程
== 折叠编 一流刊物 ==1、张永桃、张凤阳:《21世纪政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1期。2、张凤阳:《任务型组织的生存逻辑——以计划生育委员会为例》,《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1期。3、张凤阳:《[[科学认识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的几点方法论思考]]》,《政治学研究》,2014年第2期。4、张凤阳:《意义的失落与追寻》,《[[哲学研究]]》,199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1995年04期全文转载)5、张凤阳:《共和传统的历史叙事》,《[[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6、张凤阳:《西方民族——国家成长的历史与逻 本段 》,《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7、张凤阳、[[罗宇维]]、[[于京东]]:《民族主义之前的“民族”:一项基于西方情境的概念史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7期。 [[File:Zhangfengyang2.jpg|缩略图|右|[http://www.cssn.cn/zzx/zzxzt_zzx/112662/msz/201806/W020180628410485213698.jpg 原圖鏈結][http://www.cssn.cn/zzx/zzxzt_zzx/112662/msz/201806/t20180628_4485520.shtml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图片]]]== 代表成果== 折叠 学术论文
01、《试论绝对、相对观的历史演化》,《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02、《论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内在活力》,《南京大学学报》,1986第2期。《新华文摘》1986年第6期全文转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86年第5期转摘。
0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批判功能》,《 [[ 江海学刊 ]] 》,1986 年第 5 期。《新华文摘》1987 年第 1 期摘登 。
04、《马克思主义"国家消亡"思想的实践意义》,《南京大学学报》,1987 年第 1 期。
05、《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再探讨:卢卡奇思想述评》, 《 [[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 ]] 》,1987 年第 11 期。
06、《从科学意识形态之争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变》,《南京大学学报》, 1990 年第 4 期。
07、《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乌托邦之恋》,《 [[ 江海学刊 ]] 》, 1991 年第 2 期
08、《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先验价值构想》,《南京大学学报》, 1992 年第 2 期。
12、《自由·规范·拯救》, 《南京大学学报》, 1993 年第 4 期 。
13、《近代科学精神的品格特征及其文化意义》,《 [[ 福建论坛 ]] 》, 1994 年第 2 期。
14、《论卢梭政治哲学中民粹主义》,《战略与管理》,1994 年第 6 期。
[[File:Zhangfengyang1.jpg|缩略图|右|[http://p5.so.qhimgs1.com/sdr/400__/t01814ab18dda69677b.jpg 原圖鏈結][http://www.360doc.cn/index.html 来自个人图书图片]]]
15、《意义的失落与追寻》,《哲学研究》,1995 年第 1 期。
17、《论工具理性的社会蔓延》,《江海学刊》, 1995 年第 5 期。
18、《忏悔与表现》, 《 [[ 江苏社会科学 ]] 》, 1996 年第 5 期。
19、《艰难的选择》,《江海学刊》,1996 年第 6 期。
21、《传统与现代的衡平》,《南京大学学报》,1997 年第 4 期。
22、《 [[ 论政治行为主体 ]] 》,《南京社会科学》,1998 年第 2 期。
23、《道德边界的销蚀:文化保守主义视野中的个人主义》,《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 1 期。
24、《21世纪政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 [[ 政治学研究 ]] 》,2000年第1期。
25、《社会契约论框架中的自由主义言说》,《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27、《契约伦理与诚信缺失》,《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28、《 [[ 论虚无主义价值观及其文化效应 ]] 》,《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29、《西方伦理的传统范式与现代转型》,《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 12 期。
30、张凤阳:《论先发国家的政治发展模式》,《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5年第1期。
31、张凤阳:《在“民主”与“共和”之间——关于现代西方政制模式的一项逻辑分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32、张凤阳:《政府职能转变的三重梗阻及其疏通》,《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33、张凤阳、李智:《从“革命—斗争”话语到“改革—治理”话语——以党代会报告文本为中心的政治社会学分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34、张凤阳、李永刚:《契约:交易伦理的政治化及其蔓延》,《文史哲》,200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08年第4期转载)。
35、张凤阳:《“民主政治”的古典内涵及其现代演变》,《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11年第4期。
36、张凤阳:《激励机制再造:政府治理改革的着力点》,《[[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37、张凤阳:《转型背景下的社会怨恨》,《[[学海]]》,201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14年06期、《社会学文摘》2014年03月全文转载)。
38、张凤阳:《马基雅维里的两张面孔——兼评当代西方共和主义的思想史叙事》,《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39、张凤阳、李智:《作为话语事件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学海》,2015年第3期
40、张凤阳:《公共性的理念与现实——以古典共和治国纲领为中心的政治文化分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新华文摘》2016年第10期全文转载)。
41、张凤阳:《人民VS.国王:断头台上的政治现代性事件》,《[[学术月刊]]》, 2016年第10期。
42、张凤阳:《国际竞争格局下的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一份研究纲要》,《南京社会科学》, 2017(6).
43、张凤阳,于京东,罗宇维:《 西方文化史上的一场话语之争——基于概念史视角的“区隔-歧视-排斥”模式分析》, 《江苏社会科学》, 2017(03).
 
== 学术著作 ==
折叠学术著作
01、 张凤阳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02、 [[ 严强 ]] 张凤阳 [[ 温晋锋]]:《宏观政治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03、 张凤阳:《世俗的胜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04、 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05、 [[ 顾肃 ]] 张凤阳:《西方现代社会思潮》,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0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论纲》,参编,科技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08、 《20世纪文史哲名著精义》,参编,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 参考资料 ==
{{reflist}}
5,30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