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送别

增加 84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big><big><big>'''《送别》'''</big> </big></big>''' (歌曲)==='''
{{Infobox person
| 圖像 = [[File:%E9%80%81%E5%88%AB%E5%9B%BE.jpg|300px|缩略图|center|[https://pediainside.com/index.php?title=File:%E9%80%81%E5%88%AB%E5%9B%BE.jpg 原图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2ee60b0102v1se.html 图片来自新浪不小兔子微博 <small>]]]
}}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奥德威]]是“奥德威艺人团”的领导人,曾写过不少艺人歌曲。[[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于1915年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则已成骊歌中的不二经典。[[沈心工]]也曾根据《梦见家和母亲》写过一首《昨夜梦》,但最终没有抵得过李叔同《送别》的光芒。<ref>[https://www.xiami.com/song/1771778464 朴树 送别]</ref> </br>
 
== '''基本信息''' ==
{| class="wikitable"
|-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中文名称'''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送别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填词编曲'''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李叔同||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音乐风格'''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时代曲
|-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外文名称'''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Farewell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谱曲'''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约翰·庞德·奥特威||&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发行时间'''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41年
|-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创作朝代'''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清朝
|}
 
== '''创作背景'''==
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br>
 
== 歌词 ==
[[File:%E9%80%81%E5%88%AB%E4%B9%90%E8%B0%B1.jpg|440px|缩略图|float|[https://pediainside.com/index.php?title=File:%E9%80%81%E5%88%AB%E4%B9%90%E8%B0%B1.jpg 原图链接]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624454733982848804.html 图片来自百度知道 <small>]]]
 
'''李叔同版'''(广泛版本)</br>
人生难得是欢聚,</br>
惟有别离多。</br>
 
'''丰子恺手抄本'''</br>
[[File:%E4%B8%B0%E5%AD%90%E6%81%BA.jpg |200px|缩略图|左|'''丰子恺''' [https://pediainside.com/index.php?title=File:%E4%B8%B0%E5%AD%90%E6%81%BA.jpg 原图链接] [http://www.library.sh.cn/jiang/list/list.aspx?id=2183 图片来自上图讲座 <small>]]]
 
[[李叔同]]《送别》手迹似未留存。《送别》最初发表版本见于[[裘梦痕]]、[[丰子恺]]合编的《中文名歌五十曲》。此书收入李叔同作词作曲或者填词的歌曲作品十三首。 1927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有人说此书在1921年出版,是错误的。此书的歌词字体不是标准印刷体,而是手写体。书写之人正是编者[[丰子恺]]。</br>
一瓢浊酒尽余欢,</br>
今宵别梦寒。</br>
 
'''丰子恺'''(1898~1975)是李叔同的高足,与李叔同关系深厚。在1918年李叔同出家后,二人来往也十分密切。根据丰子恺年谱,1927年秋李叔同还曾在丰子恺家中小住。丰子恺曾向人推荐,李叔同的“作曲和作歌,读者可在开明书店出版的《中文名歌五十曲》中窥见”。因此,这个版本的可靠性无可怀疑,应视为正宗原版。</br>
丰子恺版在传播过程中,因某些人手上并没有《中文名歌五十曲》,不通四书,也不理解文人的情操,因此曾发生严重错讹,将“一瓢浊酒”之“瓢”,误作“觚" “壶”与“斛”, 「一瓢浊酒尽余欢」之典故出自《[[论语]]-雍也篇》:</br>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加上《中文名歌五十曲》刊载的是[[丰子恺]]用毛笔以端正小楷抄录的, 歌词正是「一瓢浊酒尽余欢」, 因此应以《中文名歌五十曲》版作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br>
加上《中文名歌五十曲》刊载的是[[丰子恺]]用毛笔以端正小楷抄录的, 歌词正是「一瓢浊酒尽余欢」, 因此应以《中文名歌五十曲》版作准。 </br>
== '''作者简介''' ==
[[File:%E6%9D%8E%E5%8F%94%E5%90%8C%E5%83%8F.jpg |200px|缩略图|float|[https://pediainside.com/index.php?title=File:%E6%9D%8E%E5%8F%94%E5%90%8C%E5%83%8F.jpg 原图链接] [http://foxue.qq.com/a/20160405/017737.htm 图片来自腾讯佛学 <small>]]]
 
'''李叔同''' </br>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br>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br> 
== '''歌曲鉴赏''' ==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br>
 
== '''社会影响''' ==
2013年电影《厨子戏子痞子》电影插曲为歌手朴树翻唱的版本《送别》,朴树的版本采用了完整版的歌词。</br>
 
== '''衍生作品''' ==
这个歌词只是在形式上与《送别》相仿,构不成《送别》的演绎版本。这里仅仅将其作为《送别》传播史上的一个花絮加以介绍。</br>
 
'''《怒潮》版'''</br>
 
'''歌曲简介'''</br>
《送别》还有不少同名的不同填词版本,如:[[周传雄]]版、<ref>[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jc4NzI3Mjg0.html 周传雄《送别》]</ref>[[黄征]]版、[[陈绮贞]]版、<ref>[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TE5ODgxODEy.html 陈绮贞-送别]</ref>[[席慕蓉]]版、<ref>[http://www.docin.com/p-1321965711.html 席慕容《送别》赏析]</ref>[[朴树]]版、<ref>[http://caozhi.news.163.com/17/1215/11/D5MOB2AA000181TI.html 朴树唱《送别》崩溃大哭:最怕突然听懂一首歌]</ref>[[陈哲甫]]版、[[林海音]]版等版本<ref>[https://wenwen.sogou.com/z/q734497661.htm 林海音版的送别]</ref></br>
 
== '''视频''' ==
{{#iDisplay:m0746i3wbfb|480|360|qq}}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艺术]][[Category:歌曲]]
3,61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