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滕文公

增加 2,73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滕文公'''==
[[File:滕文公.jpg|缩略图|右|滕文公|[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52907659524&di=03831441beea8b633813c4b6c068e1b2&imgtype=0&src=http%3A%2F%2Fpic.baike.soso.com%2Fp%2F20100607%2Fbki-20100607104354-576752039.jpg 原图链接]]]
{{Otheruses|subject=战国时代的滕文公|other=春秋时代的滕文公|滕文公 (春秋)}}
''' [[ 滕文公]]''',中国[[战国 (中国)|战国]]时代[[滕国]]的国君,公元前326年继位,滕国诸君中史书记载最多的国君。 其崇尚[[孟子]]之学,为世子时,曾在宋国见孟子,曾向其请教治国之策,并按照孟子“政在得民的”主张,效法先王,施行善政,实行善教,政绩卓着。儒家经典《 [[ 孟子 ]] 》中有较多记载。
死后由儿子滕元公继位<ref>赵岐《孟子注》引《[[世本]]》:「考公麇,与文公之父定公相直,其子元公宏,与文公相直。」;「相直」意思即连续不断。</ref>。
 
==战国时代的滕文公姬宏==
 
他是春秋时代的"滕文公"之后,其本应是[[滕元公]]。
 
滕文公在做世子时就非常注重治国之道,认真寻求强国富民之策。他奉命出使楚国时,得知[[孟子]]在宋国,回国时途经宋国,曾两次向孟子请教治国的道理。
 
据《[[孟子注疏]]》记载,汉代赵岐考证古纪《[[世本]]》注:滕国有考公麋,其子元公宏,后世避讳改考公为定公,以元出行文德故谓之文公。学者赵岐考证文公名宏,文公的父亲名麋,有关滕文公的言论事迹多集中在《[[孟子·滕文公]]》上下篇里,《[[汉书·艺文]]》载《[[孟子]]》十一篇,今有七篇传世。另有世传《[[孟子外传]]》四篇,因古本失传,今有明代人收集整理的传世本。
 
清版《[[滕县志]]》载有《[[滕文公庙碑]]》,是依据历代文献考证写成刻之于碑的。
 
==孟子对滕文公==
 
===原文===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jiàn)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释文===
 
滕文公问道:"[[滕国]]是个小国,(夹)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投靠齐国呢,还是投靠楚国呢?"
 
孟子回答说:"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这护城河,筑牢这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城池、国家,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那么这就可以行得通了。"
 
===字词释义===
 
1.间于:在...之间。
 
2.事:侍奉,动词。(这里并非通假)。文中解释为投靠。
 
3.是:这。
 
4.谋:策略。
 
5.及:办到,做到。
 
6.无已:不得已。这里引申为:一定要说。
 
7.斯:这。
 
8.效死:拼死。效,献出。
 
9.去:离开。
 
10.为:行。
 
===句式特点===
 
1.滕,小国也:判断句。
 
2.是谋非吾所能及也:(否定)判断句。
 
3.吾所能及:所字结构。(这个至今沿用)
 
===篇目赏析===
 
孟子在回答滕国国君问题时,首先提出:你们这些权贵里谁要依附谁,我管不了。
 
但是他立刻把话锋一转,“与民守之”这四个字充分体现出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start box}}
{{end box}}
==参考 文献资料== 
<div class="references-small">
<references />
11,4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