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楊紹和

增加 1,52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杨以增]]次子。咸丰二年(1852年)举於乡,受知于湖广总督[[林则徐]]。同治四年(1865年)中进士,授编修,官至翰林院侍读。杨绍和與其父皆好藏书,接手[[海源阁]],怡亲王[[载垣]]被[[賜自盡]],杨绍和购得怡府大量宋版珍本。藏書數数十万卷,“禀承家学,一专于书,搜罗典籍,不遗余力,孤本珍籍,精校名抄,乃悉集于聊城”。<ref>刘阶平《杨氏海源阁藏书楼概略与劫后之保存》</ref>光绪元年(1875年)卒。
 
藏书楼除“海源阁”外,另有“宋存书室”、“仪晋观堂”、“四经四史之斋”等,藏书数十万卷。同治三年(1864)编有《海源阁书目》1卷,《宋存书室宋元秘本书目》4卷,同治九年撰《楹书偶录》10卷,分为正续篇,江标作跋。收书260余种,其中宋本有85种,考核诸书异同,检校得失,详载行款、题跋、收藏印记。柯劭忞称:“杨氏以藏书为世业,宋椠元抄,集诸家之大成。故藏庋之富,鉴别之审,海内推先生第一。”其师梅曾亮为之写有《海源阁记》。其藏书印累累,主要有“仪晋观堂”、“彦合珍藏”、“东郡杨二”、“瀛海仙班”、“道光秀才咸丰举人同治进士”、“唐越国公四十二世子孙”、“宋存书室”、“东郡杨氏海源阁珍藏”、“臣绍和印”、“勰卿读过”、“竹园居士”、“彦和珍存”、“仪晋观堂鉴藏甲品”等数十枚。卒后,藏书由杨保彝、杨敬夫继承。至辛亥革命后,遭盗匪乱,散失、劫掠大半。王献唐曾到“海源阁”调查,写有《海源阁藏书之过去、现在》一文;傅增湘作有《海源阁藏书纪要》。残剩之书经王献唐等人整理后,仍有50余箱,归于北京图书馆和山东图书馆。陈登原著《古今典籍聚散考》,记“海源阁”藏书散亡情况甚详。通经学、词章、亦精鉴别。
== 注釋 ==
{{reflist}}
 
[[Category:中國古代軍政人物]] [[Category:收藏家]]
23,73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