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724
次編輯
變更
原臺灣教育會館
,無編輯摘要
|-
|<center><img src="httpshttp://artouch7.comblog.xuite.net/userfiles7/sm8/sm1080607_images_A1e/43738/993569892511944299/blog_644328/txt/301460423/0.jpg " width="280" > </center> <small>[https://artouchblog.comxuite.net/jerrylin6611/viewoldtimes/content-4373.html 301460423 圖片來 自artouch自xuite]</small>|-} ! '''原臺灣教育會館''',是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 (臺北市)|中正區]][[南海學園]]的展覽館,為[[井手薰]]設計,自1930年代到2000年代初為[[臺灣藝術]]重要的展覽場所,今為[[臺北市市定古蹟]],並由[[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管理作二二八國家紀念館。<p style="backgroundref>[https: #0088A8;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3px 0;”//blog.xuite.net/jerrylin6611/oldtimes/301460423 原臺灣教育會館],xuite</ref> 基 ==營運=====臺灣教育會===會館最初係當時日治時期官方性質濃厚的臺灣教育會,做為辦理教育推廣及成果展示之場所,並供定時集會及教育課題研究之用。日治時展覽廳常舉辦美術展,使用的十餘年間,包括官辦府展、台展等共開了十次美展,[[陳澄波]]等均曾參展,成為當時臺灣美術界重要展示場地。如[[臺陽美術協會]]自1935年5月在教育會館舉辦首次展覽後,在同地舉行連續五屆,直到第六屆才移至臺北公會堂。[[黃土水]]入選日本第三回帝展的女體雕刻作品《[[甘露水]]》曾是會館的藝術標記,陳列在一樓的樓梯旁。[[顏水龍]]、[[李石樵]]等日治時期畫家回顧早年藝術生涯時,都不時提到參加臺灣教育會館和臺灣公會堂群展前的惶恐心情。 ===臺灣省參議會===日 本 戰敗投降後,會館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所組織的台灣省學產管理委員會接收,初由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借用,隨後於1946年改由[[臺灣省參議會]]使用。1952年8月25日,經由省教育會向財政部次長陳漢平、省主席[[吳國楨]]、省臨時議會請願,產權重回該會。 館內的雕塑《甘露水》因當時民風保守,作品屢遭省級民意代表攻擊,認為有礙觀瞻。省議員[[徐灶生]]的孫女徐宇瓊表示《甘露水》女陰部位還被潑了一攤黑墨水。1958年4月21日,臨時省議會結束現址公務,南遷[[霧峰]]。在交接給美國新聞處使用時,《甘露水》被丟棄在大門外雜物堆中,由《[[新生報]]》記者藍運登發現,交由徐灶生的二女婿張鴻標收藏。 ===美國新聞處===1958年12月2日,[[美國新聞署|台北美國新聞處]]入駐,裡面的林肯中心亦同時開放,[[梅貽琦]]應邀致詞,[[胡適]]、[[蔣夢麟]]、[[張道藩]]前往道賀,請來陳惠珠、方珠等明星表演。記者陳長華評語,二十世紀中葉,臺灣接受[[美援]]時,也從美國新聞處開設的林肯中心,得到文化上的支持。 美國新聞處在一樓設廣播電影與錄音室、二樓設圖書館。戒嚴時期,臺灣資訊流通常嚴格管制,該處成為臺灣人接觸國外事務、英文書刊雜誌的場所,尤其鄰近的[[建國中學]]、[[北一女中]]等學生更經常在此徘徊進出。台北美國新聞處還曾邀請北一女學生至美國交流。[[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醫院]]院長王泰隆回憶,1960年至1963年他就讀建國中學時,這裡成為同學們課後最重要的活動場所之一,豐富的原文藏書及快速流通的資訊,對當時建中學生成長的確影響很大,不光只是對學英文有幫助,也開啟同學們對現代科技及民主政治的知識之窗,許多人放學後到裡頭看書、借書,包括美國漫畫,還可看電影、參觀展覽、聽音樂會、查閱留美升學 資料</p>等,[[尼尔·阿姆斯特朗|阿姆斯壯]]登陸月球、[[約翰·甘迺迪|甘迺迪]]選美國總統時,都吸引許多建中學生到該處看電視轉播。1968年,藝術家劉作泥受[[陽明山管理局]]局長潘其武吩咐,要在[[陽明山國家公園]]設計一座由花朵構成的時鐘,苦思不得後聽從外國人建議,來此兩天翻遍相關雜誌,最後看到《[[國家地理雜誌]]》,才找到設計靈感。[[邵玉銘]]自在此讀過《國家地理雜誌》後,成為他最愛的雜誌,1969年就開始訂閱。 曾在此任職的周奇勳指出,美國上司關心臺灣藝術的發展,希望為臺灣藝術工作者,提供一塊自由創作和發展園地,遂開設林肯中心,像[[廖繼春]]、[[席德進]]等藝術家,都曾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訪美,回到臺灣後在館內的林肯中心舉行展覽,創作風格因此受西風影響。不僅當年多位美國重要表演藝術家如現代舞大師[[瑪莎·葛蘭姆]]等都曾在這裡示範演講,臺灣本地藝術創者亦往往透過美國文化中心的展覽而成名。周奇勳回憶,原先美國主管機構是要推廣美國文化,而非臺灣本土藝術,但他們要據理力爭,才保存這塊藝廊,設有畫展評審會,拔選大膽創新、風格獨特的畫家,顧獻樑、廖繼春、席德進都曾是評審委員。|-1970年代末的臺灣,前衛美術能被接納展覽的地方也只僅林肯中心。藉由工作人員周奇勳、洪宏齡、吳毓奇的爭取,一些被飽受商業畫廊拒絕的前衛畫家,得以這重拾創作的尊嚴,其中最受矚目的是1976年和《[[藝術家 (雜誌)|<small>藝術家]]》雜誌社合辦的[[洪通]]畫展。當時報導,林肯中心一早的排隊人潮就從南海路繞到重慶南路三段。該年代,林肯中心接受洪通的作品,帶給藝術界激烈論戰,間接引發鼓勵非畫家或樸素藝術創作者。
=== 戰後至宣告古蹟前修復期間===*本 教育部委託 建 物曾有一段不長的時間,做為[[台灣省參議會]]與[[臺灣省議會]]臨時的集會場所使用。1959年臺灣[[美國新聞處]]遷入本建物,1976年[[洪通]]於[[美國新聞處]]林肯中心舉辦首次個人 築師徐裕健提出修復計 畫 展 ,2002年11月開始古蹟修復 。*1979年1月1日 原定四個月工期完成 , 美國 最後因營造商 與 中華民國斷交,美國新聞處林肯中心改稱為[[美國在台協會]]美國文化中心。1991年,[[台灣省政府教育廳]]打算改 建 本建物,美國文化中心搬出本建物,但文化界反對改建,故未改建。1992年租給[[中國童子軍]]總部使用。築師意見不合而拖延
== 相關條目=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小南門站 (臺北市)|小南門站]]* [[臺北 2011年2月28日, 二二八 國家 紀念館]]正式開幕,馬英九以總統身分參與。
== 外部連結建築==*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19930205000001 原 臺灣教育會館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為時任[[臺灣總督府]]* 營繕課長的[[http://www.228.org.tw/ 井手薰]]設計,坐西北朝東南,平面呈L形,轉角入口前有單開間門廊。建築共三層,一樓為辦公區、集會區, 二 二八國家紀念 樓設有挑高三米展覽廳。其空間配置凸顯井手薰慣用、以「退縮而建」的手法處理南海路與泉州街的轉角,兩翼建物則採對稱設計。入口兩層,下作玄關,上為休息室,頂為露台,其後及兩翼樓高均三層。[[林衡道]]說明,該 館和同一時期完工的建築[[臺北郵局]* ]、[[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60761 老掉牙的納粹報導 如何走進世界 司法 大 廈]],都屬「國防色系」,時因[[九一八事變]], 戰 、暴力 爭使日本在臺灣興建大型建物時都採灰暗色調,以免空襲目標明顯。窗框應 和 大屠殺的深度旅遊?]著建築物最初教育功能,雕刻成貓頭鷹造型。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733 臺灣]][[Category:684 名勝古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