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觉寂塔

增加 926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FF2400" align= center| '''<big>觉寂塔</big>'''|-|<center><img src=https://p1.ssl.qhimg.com/t014cfa4eba3d077a05.jpg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897057&sid=6109951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File:align= light| 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中文名称;觉寂塔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地理位置;安徽省潜山县北凤凰山巅三祖寺内 投用时间;唐天宝五载(746)
|- | align= light|重修时间;1980年
|}
'''觉寂塔''',坐落 [[ 潜山县 ]] 北凤凰山巅 [[ 三祖寺 ]] 内, [[ 唐天宝 ]] 五载(746)构建,几度兴废, [[ 明嘉靖 ]] 四十三年(1564)重修。1980年 [[ 安徽 ]] 省文物局拨款再次维修,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游人登塔,远眺天柱群峰,秀出云表;鸟瞰梅城市容,屋瓦接堞;府视潜河,轻舟来往;遥望白云崖瀑布,银河飞悬。远近风光,尽收眼底。觉寂塔,亦称“三祖塔”,在三祖寺塔院中央。 [[ 唐玄宗 ]][[ 天宝 ]] 四载(公元745年)舒州别驾 [[ 李常 ]] 捐建,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赐名“觉寂塔”。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武宗灭佛时与 [[ 三祖寺 ]] 同时遭毁,宣宗大中初(公元847年),舒州刺史 [[ 张彦远 ]] 重修。 [[ 南宋乾道 ]] 八年(公元1172年)舒州怀邑黄氏三娘合家捐资铸造相轮一座置于塔顶。宋末寺毁,唯塔独存。 [[ 明嘉靖 ]] 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院僧了莹重新修缮。自后直到1946年400年间,屡坏屡修,使之保存迄今。今之觉寂塔,实为唐代塔基,明代塔身,宋代相轮。1979年以后,国家文物部门拨款予以修缮。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觉寂塔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碑以示。宋《[[太平寰宇记]]》载:“三祖塔在舒州山谷寺……削壁间有杜牧诗”。<ref>[ https://www.iqiyi.com/v_19rs4jet64.html 重点保护文物,唐代的觉寂塔、禅宗三祖的传衣洞与摩围泉等古迹], 爱奇艺 , 2021-11-19</ref>
==古塔结构==
==三祖寺全景==
天柱山瑰丽奇绝,历代受帝王垂青。春秋时,这里是大夫皖伯的封地。封地之内,山名皖山(今天柱山),水称皖水(今潜河),今天的安徽简称“皖”,即源于此。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 [[ 汉武帝刘彻 ]] 南巡,设坛祭拜,封天柱山为“南岳”。汉宣帝 [[ 刘洵 ]] 、南朝宋孝武帝 [[ 刘骏 ]] 亦次曾遣使诏祭。由此,历代备受帝王尊崇的天柱山,被视为“洞天福地”。
三祖禅寺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境内天柱山上,南朝时属庐江郡。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国的一个大发展时期,尤以梁武帝时期为最盛。梁武帝对佛教信仰甚笃,影响所及,沿江各地皆盛行佛教,僧寺众多。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所咏的就是这时的盛况。三祖禅寺即在此时开山建刹。
==历代皇封==
菩提庵自宝志开山建刹,香火旺盛,声振朝野。梁武帝萧衍闻奏,于大同三年(536)赐名“山谷寺”。唐干元元年(758),肃宗 [[ 李亨 ]] 御赐山谷寺为“三祖山谷干元禅寺”。大历七年(772),代宗 [[ 李豫 ]] 又谥僧璨号“鉴智禅师”,赐塔名为“觉寂塔”。宋太平兴国七年(982),邑民柯萼于玉镜山古松树下掘一石刻,上镌释宝志手书“圣祚绵远”四字,进献朝廷,太宗赵匡义取名“瑞石”,遣使来三祖寺致谢,谥宝志名“宝公”,赐名“道林真觉禅师”。天圣六年(1028),章献皇太后降旨,为仁宗 [[ 赵祯 ]] 增寿,选天柱山山谷寺为道场,降赐佛牙舍利,建资寿宝塔。这些皇封和御赐,不仅充分肯定了三祖寺的历史地位,而且为振兴佛教,提供了发展的良机。
==历史回顾==
觉寂塔建于 [[ 唐玄宗天宝 ]] 乙酉年(公元758年)。据潜山县志记载:“前 [[ 河南 ]] 少尹 [[ 李常 ]] 任舒州别驾,访得 [[ 达摩祖师 ]] 三世僧璨之墓,启真仪火化,得五色舍利三百粒,以百粒捐俸建塔,并模塑三祖像于塔内。塔于唐肃宗乾元初年建成,到唐代宗大历七年,经御史大夫 [[ 张延 ]] 尝请额,得名觉寂塔。”唐代兴建的觉寂塔后毁于兵火,现塔为宋宣宗大中初年重建,但塔貌仍保持唐时风貌。此塔高10余丈,上下7层,层层皆有斗拱和环廊,出入相制,外旋中空,为国内罕见。塔的北面有石梯可上,四门相对,虚实相错,凭栏外眺,奇山秀水尽收眼底。 塔顶有一相轮高达1丈5尺,全以生铁铸成,既壮观,又可起避雷针作用。轮分9节,上为葫芦铁圈,下为壶形宝瓶,中间5节如轮,轮上有一个宝瓶,承轮而立。底下还有个相轮反扣于塔顶之上,大大增强了相轮的稳定性,是艺术和建筑的巧妙结合。为了使相轮和宝塔连成一体,有力地抗击风雪,古人还以一根斗粗的木柱穿立于塔的上部,以8根铁链拉向八方,挂上51个风铃。微风吹来,叮当作响。这种奇特的造型和科学的安排方法,不管是从艺术家的角度,还是从建筑家的角度来看,都是独具匠心,别具一格。
齐梁之交,达摩法师渡海将禅法带到中国,被誉为中国禅宗初祖。达摩与梁武帝萧衍应对不契,于是一苇渡江,来到北魏少室山五乳峰石洞面壁9年,参禅打坐、伺机传法。后遇慧可“断臂求法”,达摩将“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禅法、衣钵传给慧可,慧可因此被尊为中国禅宗二祖。
觉寂塔
[[ 僧璨 ]] (公元510年—606年)被称为禅宗三祖。他到 [[ 二祖慧可 ]] 处请开示佛法的典故,见于《[[祖堂集]]》记载:北齐天保初年(公元550年)有一居士,不言姓氏,年逾四十,到二祖慧可处请开示佛法。求曰:“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为我忏罪。”慧可说:“把你的罪对我说,我为你忏。”来者沉思片刻说:“我还说不出我的罪究竟在什么地方?”慧可说:“我已为你忏过,你最好皈依佛法,出家僧住。”居士说:“今日见到和尚,已知自己是一个僧人了,但不知何为佛法。”慧可说:“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居士领悟地说:“今日始知人的罪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在于其心,佛法也是如此。”慧可闻言,十分喜悦,深器来者,即为剃度,高兴地说:“是吾宝也,宜名僧璨。” 这一年的3月18日,僧璨在光福寺受足具戒。后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僧璨随二祖慧可南遁隐居,往来于司空山和皖公山(今天柱山)之间长达15年之久,后接衣钵,是为禅宗三祖。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僧璨正式驻锡山谷寺(今三祖禅寺),公开弘扬禅法。 觉寂塔苍竹
在禅宗发展历史上, [[ 僧璨 ]] 是一个重要的坐标。禅宗初祖 [[ 达摩 ]] 在南朝时将禅法带到了 [[ 中国 ]] ,当时人们是遇而未信,至 [[ 二祖慧可 ]] 时,人们是信而未修,在三祖 [[ 僧璨 ]] 时是有信有修。他对禅宗的汉化改造发展,有几个明显的表现。其一,变面向达官显贵为面向下层群众。佛教初入中国,信仰接触者多为贵族,僧璨改变靠上层弘法的方略,变为在村夫野老中随缘化众;其二,变在都市城廓建寺院为在深山僻壤布道场;其三,变居住无常的“头陀行”为公开设坛传法;其四,变“不立文字”为著经传教。禅法初传,有“不立文字”之说,主张静坐安心渐悟法门。僧璨在公开弘法的同时,精心著述《[[信心铭]]》。 《[[信心铭]]》以诗体写成,146句,四字一句,584字,从历史与现实,祖师与信徒、教义与修持的结合上,阐明义理,大开方便,应机施教。有人称《[[信心铭]]》是中国禅宗史上第一部经典,为禅宗以文字总结其修习经验开创了理论先河。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支派,自达摩西土东来,二祖慧可断臂求法,传至僧璨,方使之中国化,畅行于世,成为汉传佛教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宗派之一。
==三祖得名==
在山谷寺的历史上,还流传着一个 [[ 三祖僧璨 ]] 为四祖道信解缚的“公案”。佛教典籍记载,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沙弥道信来到皖公山山谷寺,礼谒三祖僧璨,求曰:“愿和尚慈悲,为我解缚。”三祖问:“是谁将你缚住了?”道信答:“无人缚我。”三祖僧璨大师又问:“既无人缚你,那你又求何解缚?”道信闻言大悟,后又随三祖修学九载,接法是为禅宗四祖。 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三祖大师说法时合掌立化。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舒州别驾李常取僧璨的遗骨火化,得到五色舍利300粒,用其中100粒塑造三祖像,又拿出自己的俸禄,为其建造一座三祖舍利塔,把三祖的塑像放置唐乾元元年(758年,)肃宗李亨赐山谷寺名“三祖山谷乾元禅寺”。
公元772年,唐代宗李豫谥僧璨名“鉴智禅师”,赐三祖舍利塔名“觉寂塔。”后来,寺院和塔多次被毁和重修。现在的塔,塔宫里珍藏有三祖百颗舍利子,唐代的塔基、宋代的塔刹、明代的塔身。宝塔为楼阁式塔体,砖木结构,飞檐翘角,斗拱相乘。塔为5层,外旋中空,螺旋而上。每层4门相对,两虚两实。游人登塔,常被虚实所迷。塔顶置有相轮,由8条碗口粗的铁链牵制,链上系有400余只风铃。风吹铃动,叮当悦耳。
==地址变迁==
北宋时期,三祖禅寺的香火达到鼎盛时期。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舒州山民柯萼遇一老僧指点,于万岁山(今天柱山风景区的玉镜山)古松下掘一石篆,上镌南梁高僧、三祖禅寺开山祖师宝志手书“圣祚绵远”四字,进呈于朝。太宗 [[ 赵光义 ]] 为此石篆取名“瑞石”,并遣使至舒州三祖禅寺,颁诏臻谢,谥宝志名“宝公”,赐号“道林真觉禅师”。 宋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三月,为给 [[ 仁宗 ]][[ 赵祯 ]] 增寿,朝廷选舒州三祖禅寺为道场,建“资寿宝塔”一座,并赐佛牙舍利,监藏于塔座之下。同期,三祖禅寺也高僧辈出,宗风大振。时有“禅林谁第一,此地冠南州”之誉。 此后,三祖禅寺几经损毁,历经沧桑磨难。南宋末年,元兵南侵,寺院被毁,直至明朝中叶,方得以重建,史称中兴。明末再毁,整个清朝时期乃至民国,仅得以维持香灯不灭,呈衰败状态。 1979年后,历经近30年的建设,寺院整体结构得以逐步恢复。
==宝志建庵==
==高僧云集==
历史名刹和历代皇封构成的三祖寺知名度和美誉度,传遍了神州大地,吸引了许多高僧大德前来驻锡传法。继宝志、僧璨之后,来三祖寺驻寺弘法的高僧有:禅宗四祖道信,俗称 [[ 司马 ]] [[ 河南沁阳 ]] 人。隋文帝开皇十二年(592),来皖公山礼谒僧璨,求其解脱法门。僧璨收其为徒,在身边服劳九载。仁寿元年(601),道信承传了僧璨衣钵在山谷寺驻锡,炀帝大业十三年(617)离开山谷寺,时间长达廿五年。智岩,俗姓华,江苏丹阳人。唐高祖武德初(618)入舒州皖公山山谷寺,从宝月禅师为弟子。在住寺二十余年中,常与二虎相伴。县令张逊闻传,深感为奇,遂入室询问:“大师徒众几何?”师答:“祇有两三个。”张逊复问:“现在何处?”师以拂子敲击禅床三下,二虎从室内咆哮而出,张逊大惊,智岩即示虎退去。 湛然,俗姓戚,江苏常州人,唐代高僧,天台宗九祖。于唐肃宗至德(756-758)年间,入舒州山谷寺,诵经著述于舍利塔下。他深为山谷寺和舍利塔未能及时得到朝廷册封而不安,便与禅众寺大律师澄俊、嵩山大比丘惠融、胜业寺大比丘开悟等,同筹振兴二祖基业,极力申具州府,经扬州牧御史大夫张延赏奏请朝廷,终于在干元元年和大历七年,得到了御赐。除此,还有 [[ 崇慧 ]] 、马祖道一、 [[ 彻闻 ]] 、白云守端、 [[ 法演 ]] 、慧勤、 [[ 清远 ]] 、圆智, [[ 智海 ]] 等几十位有名望的大和尚都与三祖寺有缘,或礼佛,或驻锡,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足印。
==住持法师==
唐肃宗至德(756-758)年间的菩提庵尽管深隐于茂林修竹之中,规模很小,但由于宝志虔诚弘扬佛法,吸引了远近善男信女,纷纷前来礼佛,香火不断,影响周边,声名远播。公元五二○年,印度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 [[ 达摩 ]] [[ 南京 ]] 与梁武帝机缘不合,渡江北上,经过菩提庵时,曾在峭壁上凿了观音阁(现称达摩崖)。周武灭佛时,慧可护法南下,来到了舒州皖公山(即天柱山),找到了高徒僧璨,便驻锡现属岳西县的司空山。从此,僧璨遂往来于司空山与天柱山之间,隐姓埋名,行化山野,积十余年,无人知晓。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帝逝世,宣帝、静帝即位,灭佛运动过去,佛教再兴,僧璨于隋开皇二年(583),在司空山得到慧可传承衣钵后,便审时度势,于隋文帝开皇十年(590),正式驻锡山谷寺(即三祖寺),研着《[[信心铭]]》经典,公开传经布法。 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将衣法传给了道信,即往广东博罗县的罗浮山,两年后旋即返回山谷寺,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十月十五日在寺前法会大树下,为众说法后合掌立化,葬于寺后,唐玄宗天宝四年(745),舒州别驾李常取僧璨真仪火化,得舍利三百粒,以百粒塑僧璨像,出己俸建塔,置像于塔座南窦,供广大信众祀奉。僧璨大师《[[信心铭]]》是禅宗祖师的第一部经典,全书一百四十六句,每句四言,计五百四十八个字,字字有声,句句铿锵。宋代大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璨公信心铭]]》一诗中赞曰:“沔被有流,载浮载沉。为文以济,一壶千全。法譬则水,穷之弥深。璨公所传,等观初心。”这是对《[[信心铭]]》的肯定与颂扬。
==千年冷落==
==盛世寺兴==
一九七八年以后,三祖寺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春天。安徽省政协委员、潜山县政协常委 [[ 释宏行 ]] ,任三祖寺住持。十多年里,他呕心沥血,上下奔波,先后筹资一千多万元,修建了 [[ 山门殿 ]] 、通天桥、 [[ 天王殿 ]] 、大雄宝殿、 [[ 法堂 ]] 、尊客堂、 [[ 五观堂 ]] 、上宾寮、 [[ 东西寮房 ]] 、无相门、 [[ 附属寮 ]] 、院墙、 [[ 宝公殿 ]] 、塔院门、 [[ 千佛殿 ]] 、廊房、 [[ 觉寂塔 ]] 、祖师殿、 [[ 地藏殿 ]] 、东西寮楼、 [[ 后院门 ]] 、圆通门、 [[ 海会堂 ]] 和山墙,全寺面积现有二百多亩。总建筑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三祖寺的振兴,不仅迎来了海内外和境外游客、香客,慕名前来敬香礼佛,而且也得到各级政府和宗教部门的肯定。 一九九○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佛教协会会长 [[ 赵朴初 ]] 亲临视察,对寺宇建设十分满意,并嘱咐宏行法师:“在你手上要把《[[三祖寺志]]》修起来。”朴老对三祖寺深有感情,他的出生地在太湖县寺前镇,距三祖寺仅百余里。对三祖寺的历史地位和振兴佛教禅宗的现实与深远意义,看得一清二楚。一九八一年朴老重温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山谷寺诗句:“水泠泠而北出,山靡靡而旁围。欲穷源而不得,竟怅望以空归。”兴奋不已,挥毫和王安石诗曰:“汲尽泠泠江水,冲开靡靡山围。三祖道场重现,千花满载而归。”宏行法师任住持后,取诗中后两句书刻成联,悬挂在千佛殿前两边。朴老看后,十分惊叹。宏行法师为不辜负朴老的关注,经过五年的努力,十八万字的《[[三祖寺志]]》书稿得以完成,朴老得知这一喜讯,立即挥毫题写“中国禅宗三祖寺志”的书名。
随着天柱山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三祖寺知名度日益提高。不仅国内许多信众慕名前来礼佛,一年四季香火旺盛,而且吸引了海内、境外佛教信士专程到此敬香。二○○○年十月,欧洲统一佛教协会会长、法国佛教朝圣团团长 [[ 志明法师 ]] 率领 [[ 法国 ]] 、德国、 [[ 挪威 ]] 、比利时、 [[ 荷兰 ]] 等九个国家佛教人士一行八十四人,来 [[ 三祖寺观光 ]] [[ 朝圣 ]] [[ 礼佛 ]] 。二○○三年五月台湾佛教界一行五百多人,前来寻根觅祖,礼佛敬香。三祖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香火旺盛。正如宋代诗人 [[ 张同元 ]] 在一方石刻中题云:
飞锡梁朝寺,传衣祖塔丘;
塔为楼阁式建筑,5层8方,主体达30米,瓴盖筒瓦,飞檐翘角,斗拱相承,跳撑平座。北有71级台阶,直达塔顶,每层有四门相对,两虚两实,虚实相间,游人登塔,常为虚实所迷,方向莫辨。每方设龛,供奉4~8尊佛像,大小不等,相列有序。顶层铁铸塔刹,上为葫芦形铁圈,下为宝瓶,瓶颈镌佛家镇塔四行咒语,中为镂有几何形花纹相轮五节,下又设室瓶,承轮而立。底层佛钵,铸170字铭文,记述铸造者姓名及祝愿。顶悬8条锁链,斜伸八方,上缀风铃51只,风动铃响,悠扬悦耳,正如诗人所赞:“风送铃声山云林,云随梵音上山巅”。游人登塔,远眺天柱群峰,秀出云表;鸟瞰梅城市容,屋瓦接堞;府视潜河,轻舟来往;遥望白云崖瀑布,银河飞悬。远近风光,尽收眼底。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e09682numi9|480|270|qq}}
<center>安徽三祖禅寺“大唐三祖佛塔”(觉寂塔)的前世今生!</center>
</center>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