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臺北府城北門

增加 9,084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0 10px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臺北府城北門'''<br/p>|-|<center><img src="https://wwwlive.travelstaticflickr.taipeicom/image65535/64142/1024x76847694852132_b3ea6ff193.jpg" width="250280"></center><small>[httpshttp://wwwzoyo.tw/travel.taipei/zh-tw20190501/attraction/details/88 圖片來 自台北旅遊網自zoyo]</small>
|}
'''臺北府城北門''',正式名稱為[[ ''' 承恩門]] '''、 稱為[[ ''' 北門]] ''' ,是位於[[臺灣]][[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市)| 中正區 ]]的[[ 台灣清治時期| 清代 ]][[ 城門]]建築,為[[ 臺北城| 臺北府城]]的正門。 其位置 坐落 於現今臺北市[[忠孝西路 ]]、[[ (臺北市)| 忠孝西路]]、[[延平南路]] [[ 博愛路 (台北市)| 博愛路 ]] [[交叉口]],落成於清[[光緒 ]] 十年]] (1884年),為臺北府城五大城門中唯一完整保持建城時代原貌者<ref>{{cite news|title=台北府城北門|url=http://poi.xinmedia.com/scenery_blog.aspx?status=0&tagID=12344|publisher=欣傳媒|accessdate=2016-02-15|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224031638/http://poi.xinmedia.com/scenery_blog.aspx?status=0&tagID=12344|archivedate=2016-02-24}}</ref>,是[[ 臺灣]] 新式城門的代表作<ref>{{cite news|title=圖說清代台北城|url=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17118|publisher=貓頭鷹出版社|accessdate=2016-02-23}}</ref>,也是臺北市區僅存不多的清代建築之一。門外原建有[[甕城]],今已不存。現與臺北府城其他城門共同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ref>{{cite news|title=臺北府城—東門、南門、小南門、北門|url=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19980903000001|publisher=[[文化部文化資產局]]|accessdate=}}</ref>。
北門是臺北建城的標誌性建築 ,但曾長期欠缺應有的史蹟與地景維護,而1978年啟用的北門高架橋(忠孝橋引道)緊貼北門旁通過,更使北門在視覺上遭到嚴重遮蔽。有鑑於此 ,[[臺北市政府]]在2015年啟動的[[市區更新 | 都市復興]]計畫「[[西區門戶計畫區 | 西區門戶計畫]]」 當中, 將北門的 景觀 重整列為重點項目之一, 首先在 在2016年初 拆除 北門旁的 北門高架橋, 同時 於城門周圍打造廣場式的開放空間,期許將北門塑造 為「國門」的意象, 成為臺北的歷史地標<ref>{{Cite web |url=[http://tpstation.com.tw/secondstage |title= 第二階段規劃|西區門戶計畫 |access-date=2017-08-2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827052740/http://tpstation.com.tw/secondstage |archive-date=2017-08-27 |dead-url=yes }}]</ref>。
== 由來歷史=====臺灣清治時期(1884~1895)===  承恩門位於 在官員長期主導與地方仕紳的贊助下, 台北府城 之北,面向北方,取意於[[清|清治]][[ 「承接天恩」光緒]] 之意而得名。清代自10年(1884)年正式落成於[[ 朝廷艋舺]] 派駐臺灣的地方官員皆由承恩門入台北城,與一般平民由(今[[ 南門萬華區]])與[[ 麗正門大稻埕]] 兩地中間的地帶。北門即為五座 俗有所不同 一,可以說是台北府城的正門
==建築構造== 除了作為大稻埕(約略位於台 府城西北方)居民進城 其他三座 出城的主要通道,基於 城門 (1905年拆除的方位上面向[[ 西門淡水河]] 和1966年改建前 [[東門]]、[[南門]])一樣 緣故 是屬 因此對 [[封閉 防禦上 碉堡式]] 功能也有所側重。在 城門 本身的防禦式設計外,另外還在 城門 台座的石材採用[[大直]][[ 勢湖]] 側增建 帶山區 道方形 [[安山岩]]。 外廓(俗稱「甕 樓外壁則以[[紅磚]]砌成 」) ,將城 樓空間完全 門半-{面}- 包圍, 且設計外廓的圓拱門洞 其屋頂、台座連為一體 城門門洞間互不相對(東門亦有此類外廓設計 加強結構。屋頂 傳統臺灣建築常見 接近橢圓形的外廓);外廓北面門洞上方處有題著「巖疆鎖鑰」四字 橫額,該橫額後來隨著[[ 歇山顶台灣日治時期|日本當局]]拆除外廓,而流落成為總督官邸(今[[ 單簷重脊歇山式屋頂臺北賓館]] )涼亭的礎石 戰後移至新公園(今[[ 偵察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二二八和平公園]] 、[[防禦]]作用 二方一圓外壁窗洞較一般城門稍小,這兩個特徵都與東門相似。城樓內部空間有另一道內壁,與外壁形成一個 碑林 字形[[構造]] 陳列 [[雙 直到1998年2月才 護衛]]城樓 新移回北門前方空地
==歷史=====臺灣 此外,當時 治時期(1884~1895)=== 帝國官員進入 台北府城 ,經常是搭船沿著淡水河上溯,到離北門外不遠處的岸邊上岸,然後從北門進城,因此北門外還曾經設有一座木造的接官亭。自北門往城內方向則直結北門街(今博愛路),可以通往巡撫衙門及[[ 台灣布政使司衙門|布政使司衙門]](前者現已不存;後者只保留一部分,並移置於[[ 光緒台北植物園|植物園]]10年(1884 年正式落成於[[艋舺]]與[[大稻埕]]兩地中間的地帶。北門是台北府城的正門 等官廳
除了是 清國末年至日治初期北門曾整修過一次,其差異性在於屋頂滴水下清治時期有一道 稻埕居民進城與出城的主要通道,城門面向約20[[ 淡水河公分]] 左右 緣故 凹槽 對於防禦上的功能也頗具重要 而日治時期時,其凹槽即消失 城門本身的防禦式設計外,還增建城門北側一道方形的外廓(俗稱「甕城」)
===臺灣日治時期(1895~1945)===
1895年6月7日,已經於台灣北部登陸的[[日軍]]應仕紳代表[[辜顯榮]]等人請求, 準備進入當時接近無政府狀態的台北府城。於北門外躊躇不前時,又得一老婦協助,兵不血刃地 從北門進城,開啟日治時期的殖民序幕。 日 治時期實施人強硬執行「[[市區改正]]」計畫,至1904年 拆除台北府城大半城牆。1905年拆除西門後, 原本欲進一步拆除包括北門在內的剩下四座城門,後來 在學者[[山中樵]]及其他學者的請命之下,加上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的支持,才得以避免被拆除的命運。 之後 又於1935年依《[[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指定為史蹟加以保存。 原有的城牆被拆除後,牆基皆重新開闢為三線[[林蔭大道]],被稱為「[[三線路]]」。北門的位置正好位於北三線路(今忠孝西路)與西三線路(今中華路)間的接點,加上其他整建或新設道路的交會,變成立於圓形安全島上的北門,有逐漸成為道路交通要衝地標的態勢。而在北門附近,日本人也新建了兩棟公共建築——[[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文化資產)|鐵道部廳舍]](1919年落成,後成為[[臺灣鐵路管理局]]本部所在地)與台北郵便局(1930年落成,今[[台北郵局]])。[[淡水線 (臺鐵)|淡水線鐵路]]亦曾有一個以北門為名的車站,設於城門北邊一段距離處(1915年~1923年)。 ===臺灣戰後時期(1945~2013)=== *戰後初期,北門在內的四座城門,因為年久失修,加上不受重視的結果,破損的情形日漸嚴重。*1966年,台北市政府開始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將東門、南門和小南門全面改建為華北樣式建築,原貌盡失。北門本來也在改建之列,不過由於當時已經計畫在[[忠孝西路 (臺北市)|忠孝西路]]上興建[[高架道路]]([[北門高架道路|北門高架橋]],又被訛稱為[[忠孝橋]]引橋),並且將通過北門所在位置,因此預定直接拆除北門,不再改建。*1976年,北門高架橋開工,在學者極力爭取下,市政府才同意修改興建方案,改以彎道繞過北門所在位置。北門高架橋完工後的十幾年間,北門被高架道路主線和延平南路匝道緊密包夾。所幸整體原貌終未受太大破壞。*過去北門不但未受到應有的維護,還經常被用來作為國家慶典或政治宣傳時搭建牌樓或油漆標語的場所。城樓外壁也在1970年代末期整修後,一度被以漆有紅底白線的木板所做成的「仿外壁」包覆取代,頗受批評。*1983年,經[[中華民國內政部|內政部]]評定為國家一級古蹟後,這種對外觀的間接破壞才略為減少。*1992年,台北市政府作出承諾:不再於北門上搭建牌樓或任意油漆。*1995年,北門高架橋的[[延平南路]]匝道因使用率偏低被拆除,解除了北門被包夾的命運,但主線對於北門仍然繼續造成北面視覺上的遮蔽。*另外,[[台北捷運]][[台北捷運南港線|南港線]]施工時,由於[[台北車站|-{台}-北車站]]~[[西門站 (臺北捷運)|西門站]]間路線將自北門下方穿越,因此當時也受到不少-{注}-目。除了進行建物監測及[[潛盾隧道]]施作工法的修正外,並於城門的圓拱門洞及台座架設大型支撐系統(1996年拆除)。*1998年左右,北門再次進行整修,並將「巖疆鎖鑰」橫額移回城門前方空地陳列。整修完成後,搭配夜間景觀燈,呈現出北門日夜不同的風貌。 ===周圍整建時期(2013~2017)===*北門周邊國定古蹟眾多、亦地處交通要道之間,北門的活化陸續被列入「中央車站與中央公園整體規劃設計案」、「台北車站首都核心特區」、「[[台北雙子星]]」與「台北雙L型文創軸帶」<ref>{{cite news|title=2010台北文化創意雙L產業群聚發展規劃|url=https://culture-notes.blogspot.com/2012/07/l.html|archive-date=|dead-url=yes|agency=臺北市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date=}}</ref>等計畫中。 *2013年6月28日,台北市政府編列1700萬元,計畫於2016年2月拆除北門高架橋<ref>{{cite news|title=忠孝橋引道 3年後拆定了|url=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629/35115550/|publisher=蘋果日報|date=2013-06-29|accessdate=2016-02-15|archive-date=2016-02-1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212083539/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629/35115550/|dead-url=no}}</ref>。並計畫整合[[承恩門]]、[[台北郵局]]、[[台灣總督府鐵道部|台灣總督府鐵道部廳舍]]、[[國家鐵道博物館|台北鐵道工場]]等多座年代橫跨清治、日治與戰後後至今的文化資產,重塑為「記憶城區」,重現古代入台北府城的新意象。 *2015年台北市政府為推動「[[西區門戶計畫區]]」,決定拆除阻礙北門景觀的北門高架橋。為避免拆除工程影響到用路人,市政府決議選在影響最小的春節期間進行拆除作業。於隔年2月7日除夕夜,開始進行北門高架橋拆除工程,並於2月13號正式完工通車。在短短7天內原本圍繞著北門的北門高架橋正式被完全拆除,結束被過時的交通建設包夾將近40年的日子,之後將結合週邊文物古蹟打造北門廣場。<ref>{{cite news|title=忠孝橋引道拆除全線通車 北門重生|url=http://udn.com/news/story/6655/1500374-%E5%BF%A0%E5%AD%9D%E6%A9%8B%E5%BC%95%E9%81%93%E6%8B%86%E9%99%A4%E5%85%A8%E7%B7%9A%E9%80%9A%E8%BB%8A-%E5%8C%97%E9%96%80%E9%87%8D%E7%94%9F|publisher=聯合報|date=2016-02-14|accessdate=2016-02-15|archive-date=2016-02-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214084405/http://udn.com/news/story/6655/1500374-%E5%BF%A0%E5%AD%9D%E6%A9%8B%E5%BC%95%E9%81%93%E6%8B%86%E9%99%A4%E5%85%A8%E7%B7%9A%E9%80%9A%E8%BB%8A-%E5%8C%97%E9%96%80%E9%87%8D%E7%94%9F|dead-url=no}}</ref> ===北門廣場與永久路型時期(2017~)===*2017年8月3日,北門廣場正式完工。此次改造將周圍原本錯綜複雜的七岔路口調整為簡單的兩個正交十字路口,提高了主要幹線(忠孝西路與中華路)之平均車速,也將過去北門周邊近十塊零星綠地統合為一,使北門有更開闊的視野。*北門廣場融合了許多設計元素,包含了日治時期的鐵路、[[三線路]]等,還重現了清代古城牆的位置及推砌手法,並栽種了古代當地的樹種(清代之樟樹、楓香、素馨花;日治時期之茄苳)。*廣場上總共設有十一面的解說牌,介紹北門從古至今的歷史、以及附近的古蹟景點等。*廣場周圍也連接了許多景點與古蹟,包含了西區門戶計畫之一的[[臺北行旅廣場]]、「西區門戶六大城市博物館群」([[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郵政博物館]]臺北北門分館、[[國立臺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國立臺灣博物館]]、以及目前規劃位於臺北市議會舊址的[[城市願景館]]),還有[[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三井倉庫]]、[[原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支店|大阪商船台北支店]]、[[撫臺街洋樓]]等。北門廣場彷彿是個火車頭,串連起整個臺北西區的歷史。 ==建築形式==北門與其他三座城門(1905年拆除的[[台北府城西門|西門]]和1966年改建前的[[台北府城東門|東門]]、[[台北府城南門|南門]])一樣,都是屬於封閉的碉堡式城門,與[[台北府城小南門|小南門]]不同。城門台座的石材採用的是[[大直]]北勢湖一帶山區的[[安山岩]],經交錯堆砌而成。城樓外壁則以紅[[磚]]砌成,將城樓內部空間完全包圍,並且和屋頂、台座連為一體,以加強結構;北面外壁接近圓拱門洞上方處有橫額,中間題有「'''承恩門'''」三字,加上落款「[[光緒]]壬午年」與「良月吉日建」。屋頂為傳統臺灣建築常見的[[歇山顶|單簷重脊歇山式屋頂]];有對外監視作用的二方一圓外壁窗洞較一般城門稍小,這兩個特徵都與東門類似。城樓內部空間另外有一道內壁,與外壁形成一個「回」字形構造,雙重護衛城樓中央的活動空間。 == 附近地方特色 ==* [[臺北行旅廣場]]*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臺北郵局]]* [[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三井倉庫]]* 台北北門[[世民酒店]](citizenM Taipei North Gate)* [[撫臺街洋樓]]* [[台北捷運]][[北門站 (台北市)|北門站]]* [[台北雙子星]]大樓* [[臺北車站 (桃園捷運)|台北車站]]* [[萬華運動中心]]* [[台北市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開封西寧路口站* [[台北市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捷運北門站]](3號出口)
==影片==<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37AJUfN7kI|alignment=center|dimensions=480|container=frame|description=【古蹟修復】聆聽北門 被拆除 |台北 牆的牆基皆開闢為三線[[林蔭大道]](當時通稱為「[[三線路]]」)。北 正好位於北三線路(今忠孝西路)與西三線路(今中華路)間 接點,加上整建或新設道路 故事(我們 交會,逐漸成為道路交通[[要衝]]地標的態勢。島 第923集 2017-09-18) }} </div>{{-}}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730 733 亞洲史地總論臺灣‎ ]]
51,46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