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30
次編輯
變更
王韜
,無編輯摘要
== 生平 ==
=== 童年和少年 ===
王韬的少年在甫里渡过:“余少居甫里,莫有知余者”<ref>''王韬:《[[漫游随录图记]]·自序》''。</ref>。王韬五岁,由母亲教识字。父亲是乡村私塾先生,王韬随父亲熟读[[四书五经]],打下扎实的[[经学]]基础。王韬少年闲时常到甫里镇上[[唐代]]诗人[[陆龟蒙]]留下的斗鸭池赏荷花,或到[[明代]]梅花别墅探梅,最爱在夕阳将落时分,到[[保圣寺|保圣禅院]]听松,“有如千军万马声,又如千山落叶,万豁泉流”,毕生难忘。四十多年之后,王韬在1882年,1885年,1887年三返家乡,必游保圣禅院,并对随行的朋友们讲述少年时保圣禅院听松的往事<ref>''王韬:《[[漫游随录图记]]·保圣听松》''。</ref>。[[道光]]二十四年(1843年),王韬到[[昆山]]应[[县考]],中[[秀才]]。道光二十七(1846年)到[[金陵]]应考,不第。
===避难香港===
王韬曾多次给[[江苏巡抚]][[徐君青]]等上书,主张与英法修好,并学习西方。虽有部分得以采用,但“然用其言而乃弃其人”<ref>《弢园老民自传》、《弢园文录外编》PP.328</ref>
====王韬论香港====
王韬旅居香港,-{zh-hans:工余;zh-hant:工餘}-之暇,勤涉书史。当时罕有关于香港的史料,王韬寻访故老,收集关于香港的资料,著《香港略论》、《香海羁踪》、《物外清游》等三篇文章,记述香港的地理环境,英人未来前的状况,英人割据香港后设立的官府、制度和兵防,以及十九世纪中叶香港的学校、教会、民俗等历史资料。王韬有关香港的文章,是有关香港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游历欧洲====
====王韬在牛津大学演讲====
[[牛津大学]]校长特邀王韬到大学以华语演讲。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位中国学者在牛津大学讲话。王韬谈到中英通商的历史,[[維多利亞女王]]遣人到[[广东]],开始了英国的东方贸易,后来英国官员[[斯当东]]始学汉语,随后来华的英国人才通中国语言文字。王韬希望两国继续和睦共处。“是时一堂听者无不鼓掌蹈足,同声称赞。”当时在牛津大学学习汉语的学生,多经国家选拔后,授予官职,派往[[印度]]和中国当翻译。王韬还谈到[[孔子]]之道与西方天道,孔子之道为人道,西方之道虽是天道,但传西道的还是系于人。“此心同此理也,请一言以决之,曰其道大同”<ref>王韬:《漫游随录图记·伦敦小憩》</ref>。
====旅居苏格兰====
===旅日考察===
王韬的《[[普法战纪]]》一书和发表在《循环日报》上的变法维新政论,深受日本维新派重视。[[光绪]]五年(1879年)三月,王韬应[[日本]]一等编修[[重野成斋]]、《[[报知社]]》主笔[[栗本锄云]]、[[蕃士冈鹿门]]<ref>王韬曾为《冈鹿门文集》作跋。</ref>、[[中村正直]]、[[寺田望南]]、[[佐田白茅]]等名士邀请,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考察。王韬在此期间结识一批日本维新人士,考察了[[东京]]、[[大阪]]、[[神户]]、[[横滨]]等城市,写成《[[扶桑遊記]]》。在日本期间,王韬还在[[东京]]谒见清廷驻日大使[[何如璋]]、副使[[张斯桂]]、参赞[[黃遵憲]]<ref>王韬 《扶桑游记·光绪五年三月二十八日日记》</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