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阿瑟·米勒

增加 1,197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1948年,米勒再接再厉,在六周之内迅速写出了《[[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并于1949年二月于百老汇首演,不论是在评论界还是在商业方面都获得了非常积极的反响。除了再次收获[[托尼奖]]之外,这部剧也使得米勒获得了[[普利策戏剧奖]]的垂青。《销售员之死》虽然以美国社会为蓝本,却得到了世界各地观众的欢迎,迄今为止已经被演绎了七百多次。《推销员之死》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北京上映时,也使得许多观众为之动容而大受好评。<ref>[http://www.sohu.com/a/251182658_740897 阿瑟·米勒:在歇斯底里的社会发声] 搜狐网,2018-08-31 </ref>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300">
File:《推销员之死》.jpg|缩略图|thumb|500px|有框|右|[http://www.sohu.com/a/251182658_740897 《推销员之死》]
File:《都是我的儿子》.jpg|缩略图|thumb|500px|有框|右|[http://www.sohu.com/a/251182658_740897 《都是我的儿子》]
File:《桥头眺望》.jpg|缩略图|thumb|500px|有框|右|[http://www.sohu.com/a/251182658_740897 《桥头眺望》]
</gallery>
1950年,他改编[[易卜生]]的《人民公敌》,得到好评。1953年,他的《[[炼狱]]》轰动百老汇,获东尼奖。《炼狱》不仅以戏剧的形态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还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与歌剧等等,大受欢迎。在《炼狱》上映后不久,1956年米勒进行例行护照更新时,虎视眈眈的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借机传唤他接受质询。虽然米勒同意向其提供左派政治活动的细节,却拒绝揭发任何参与者的名字。因此,1957年米勒背叛“藐视国会罪”,被罚款、入狱并被剥夺持有美国护照的权利。1958年,该项判决被推翻,米勒重获自由美国公民身份。
== 个人生活 ==
[[File:梦露与米勒.jpg|thumb|500px|有框|右|[http://people.mtime.com/896168/photo_gallery/882990/ 梦露与米勒]]]
1949年,米勒的戏剧名作《[[推销员之死]]》在百老汇公演后,立即在美国戏剧界引起了巨大轰动。从此,米勒声誉雀起,成为战后美国戏剧界的代表人物。为了将《推销员之死》改编成电影,米勒来到好莱坞并认识了当时风靡全美的性感女神[[梦露]]。之后,虽然双方都有各自的家庭,但他们还是不断进行幽会,这成为当时各路记者拼命追踪的热门新闻。一名法国杂志的女记者为了跟踪他们的汽车竟遭车祸身亡。1956年6月12日,当时结婚已经15年的米勒与前妻离婚,14天后,他与比自己小11岁的梦露结婚。当时,外界称他们的婚姻为“美国最漂亮的女人与最聪明的男人的结合”。但很快,他们的婚姻就出现了裂痕。 <ref>[http://news.cri.cn/gb/2201/2004/12/16/1062@393913.htm 梦露前夫阿瑟·米勒89岁坠入爱河] 国际在线,</ref>
== 主要作品 ==
[[File:《萨勒姆女巫》.jpg|缩略图|右|thumb|500px|有框|右|[http://www.chncpa.org/zxdt_331/zxdtlm/yczx_332/201501/t20150109_120961.shtml 《萨勒姆女巫》]]]
# ▪ 1940年 戏剧 《[[福星高照的人]]》
阿瑟·米勒作品中的主角都是社会中的[[底层人物]],他们有的是小商人、士兵、农民、女仆、歌星、职员,从社会伦理角度上他们大多是家庭成员、父子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情人关系等。这些人作为社会的底层,社会组织的最小细胞,往往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大的社会环境出现的各种危机,最先在家庭中表现出来。往往越是社会底层的人,他们所面临的生存压力也就越大,所产生的矛盾也最先表现出来。阿瑟·米勒的成名作《[[全是我的儿子]]》,描写了一个唯利是图的小商人,这是一个发战争财的故事,以父子的悲剧来表现小人物对社会的责任感。父亲为了赚钱,将有问题的配件卖给政府,导致21名飞行员丧生,他的小儿子知道事实真相以后,毅然驾机替父赎罪自杀。多年后当儿子的死因大白后,这个曾经贪图钱财的父亲,认识到自己的自私、残忍,他因愧对鲜活的生命而自杀。小人物为了自己的生存,不惜用战争来发财,这是多么无奈的一种举动,贪婪泯灭了人性。多年后的事实又让他看清了自己的罪孽,这是多么深刻的一种道德审判,是战争时期人价值观混乱的表现。另一部阿瑟·米勒的巅峰之作《[[推销员之死]]》同样是具有深刻社会背景的小人物命运的故事,美国人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获得成功甚至是可以成为富翁,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抓住机会,成为时代的强者。《推销员之死》也同样运用了父子关系来作为人物关系的主线,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父子关系也随着破败的社会经济而不堪一击。推销员[[威利·洛曼]]年过60岁,他认为通过自己大半生的努力,可以依靠自己的魅力和努力会获得成功。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关爱自己的孩子,忠实于自己的老板,可以说是一个很完美地兼顾了事业和家庭的男人,就这样一个善良的老人却在残酷的经济危机中失去了自己的工作、失去了儿子对他的爱戴,残忍地被社会和亲人所抛弃。在这样难以接受的打击之中,他没有想到仇恨和报复,而是仍然在为自己的儿子着想,想用自己的死来获得最后一笔保险金留给自己的家人。小人物难以抗拒社会大环境的危机,难以挽回事业和家庭的危机,只有用死来挽回他所期望的一切。人的生存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如此之大,对人性的历练是如此深刻,这个故事让人们感受到死亡不是最可怕的,导致人死亡的深刻社会背景才是最可怕的。
[[File:2012年在百老汇重新上演的《推销员之死》剧照.jpg|缩略图|居中|thumb|500px|有框|中|[https://site.douban.com/106727/widget/notes/192727513/note/607705916/ 2012年在百老汇重新上演的《推销员之死》剧照]]]
但是,米勒认为社会不是唯一的悲剧制造者。他赞赏他笔下的主人公执着地要求一定的“权利”,但也为他们的失败感到惋惜。
== 获奖记录 ==
[[File:《集中营血泪》.jpg|缩略图|thumb|500px|有框|右|[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9218/ 《集中营血泪》]]]
# ▪ 1999 [[托尼最佳戏剧重演奖]] 《[[推销员之死]]》 (获奖)
== 人物评价 ==
“米勒一生都在上演跟社会的争论,他的人物接受社会的价值观念并把它们跟自己个人的需要联系在一起,他的戏剧里充满了因生活不能满足他们实现个人价值而对生活感到困惑的人。但在他的剧院里,投降是不可能的。”(戏剧评论家[[比格斯比]] 《阿瑟·米勒及其伙伴们》 评) [12]
“阿瑟·米勒表现出非同寻常的艺术。”(美国戏剧导演[[罗伯特·福斯]]评)
 
== 视频 ==
 
===== 推销员之死 (美国作家阿瑟·米勒的戏剧)=====
 
{{#iDisplay: z0323xw1egs |640|400|qq}}
== 参考资料 ==
3,11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