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804
次編輯
變更
陈志骅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 陈志骅 | 外文名 = | 图像 = File:陈志骅.webp.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陈志骅
| 外文名 =
| 图像 =
[[File:陈志骅.webp.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9%99%88%E5%BF%97%E5%8D%8E&step_word=&hs=0&pn=0&spn=0&di=7060663421280190465&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1589829289%2C3548617673&os=2918525195%2C767643891&simid=4208145635%2C690674591&adpicid=0&lpn=0&ln=1267&fr=&fmq=1649659613675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gimg2.baidu.com%2Fimage_search%2Fsrc%3Dhttp%3A%2F%2Fpic.baike.soso.com%2Fugc%2Fbaikepic2%2F3499%2F20151019151111-1446144754.jpg%2F0%26refer%3Dhttp%3A%2F%2Fpic.baike.soso.com%26app%3D2002%26size%3Df9999%2C10000%26q%3Da80%26n%3D0%26g%3D0n%26fmt%3Dauto%3Fsec%3D1652251620%26t%3Dafa1512c5c50e162546df36aa5fe94cf&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kwthj_z%26e3Bf5257_z%26e3Bv54AzdH3Fsj44wAzdH3FSi5oIggj6Ltgh_z%26e3Bip4%3Fsj44wI1%3Dm9b8bd00%26ff_v%3Dffv_z%26e3Bvtptw5_z%26e3Bstgh&gsm=1&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dyTabStr=MCwzLDEsNiwyLDQsNSw3LDgsOQ%3D%3D 原图链接] [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dyTabStr=MCwzLDEsNiwyLDQsNSw3LDgsOQ%3D%3D&word=%E9%99%88%E5%BF%97%E5%8D%8E 图片来源网络]]]
| 图像说明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 出生日期 = 1929年9月2日
| 出生地点 = 浙江省宁波市
| 逝世日期 = 2022年1月20日
| 国籍 = 中国
| 母校 = 清华大学
| 职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知名作品 = 《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北窗集》等
}}
'''陈志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ref>[https://book.douban.com/author/4521795/ 陈志华 ],豆瓣网</ref>。1929年9月2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祖籍[[河北省]][[东光县]]。1947年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1949年转营建系,系主任[[梁思成]]。1952年毕业于建筑系。当年留母校任教,直至1994年退休。自1989年60岁时始与楼庆西、李秋香组创"乡土建筑研究组",对我国乡土建筑进行研究,对乡土建筑遗产进行保护。每年春秋两季带学生上山下乡,进行乡土古建调查。专著有《外国建筑史》、《外国造园艺术》、《北窗杂记》、《意大利古建筑散记》、《外国古建筑二十讲》等。
2022年1月20日晚19时,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ref>[https://m.gmw.cn/baijia/2022-01/23/1302775047.html 建筑学家陈志华逝世,曾提出整体保护乡土聚落的理念 ],光明网, 2022-01-23</ref>。
==人物经历==
陈志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学专家。1929年9月2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祖籍河北省东光县。
1947年入清华大学社会系学习,1949年转入清华大学营建系,系主任梁思成。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当年留母校任教,直至1994年退休。
==主讲课程==
讲授过外国古代建筑史,苏维埃建筑史,建筑设计初步,外国造园艺术,文物建筑保护等。
==主要贡献==
===著作===
《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之前)》,1960年初版,1979年改写初版,1997年二版。
《外国造园艺术》,1990年出版。
《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合作),1993年出版。
《诸葛村乡土建筑》(合作),1996年出版。
《新叶村乡土建筑》(合作),1993年出版。
《婺源县乡土建筑》(合作),1998年出版。
《北窗集》,1992年出版。
《意大利古建筑散记》,1996年出版。
《楠溪江中游古村落》,1999年出版。
《诸葛村》(合作),1999年出版。
《新叶村》(合作),1999年出版。
另有《外国纪念性建筑中的雕刻》、《北窗杂记》等论文、随笔约一百余万字。
===译著===
《建筑艺术》(苏联大百科全书条目),1955年出版。
《俄罗斯建筑史》,1955年出版。
《古典建筑形式》,1955年出版。
《风格与时代》,1991年出版。
《走向新建筑》,1994年出版。
《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文献》,1992年出版。
另有《装饰就是罪恶》、《勒·柯布西埃》小传等10余篇。并与汪坦先生合作编了一本《现代建筑美学文选》,1989年出版。
==人物轶事==
中国乡土建筑调查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陈志骅</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photocdn.sohu.com%2F20070608%2FImg250467760.jpg&refer=http%3A%2F%2Fphotocdn.sohu.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52251763&t=be317c809adb593611f814125fd3b800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cul.sohu.com/20070608/n250467528_1.shtml 来自 搜狐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1989年起,在叶同宽老师的支持下,开始乡土建筑的调查和研究。1990年至2005年,由台北汉声文化基金会支持,带领建筑系师生继续展开乡土建筑的调查,十余年来主持十多个古聚落的记录和测绘,并培育出热爱传统建筑的新生代。已出版的专书有《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诸葛村乡土建筑》(合著)《婺源乡土建筑》《关麓村乡土建筑》(合著)等,发行海外,影响深远。
陈志华是我国乡土建筑研究的倡导者。从1989年开始,陈志华率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乡土建筑研究组,专门从事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出并实践了"以乡土聚落为单元的整体研究和整体保护"的方法论,为民居和乡土建筑领域开辟了新局面。现在,清华乡土组对全国范围内的近30处研究点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工作,出版了40余部专著,如《乡土建筑遗产保护》、《楠溪江中上游乡土建筑》、《碛口古镇》、《诸葛村乡土建筑》、《新叶村乡土建筑》、《关麓村乡土建筑》、《张壁村》、《福宝场》等,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整体地研究乡土建筑。他们制定了研究计划和学术目标:以一个完整的聚落、聚落群或者一个完整的建筑文化圈为研究对象,注重研究它们与历史形成的各种环境关系;在整体联系中研究聚落中类型的建筑物和它们所组成的聚落本身,不孤立地只研究居住建筑一种;在乡土文化的整体中研究乡土建筑,把乡土建筑放在完整的社会、历史、环境背景中,不孤立地就建筑论建筑,尤其不脱离有血有肉的生活;在动态中研究乡土建筑,包括建筑的发展演变,也包括源流和地区间的交互影响:在比较中研究乡土建筑,通过比较更敏感、更深入地发现某处乡土建筑的特色,探索造成这些特色的原因。从这些书中可以看到,他们很好地完成了工作设想,他们的调研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我国乡土文化研究的里程碑,也为国际上的文化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乡土建筑研究组"的研究带有抢救性质,他们不到早已声名显赫的村落--如安徽歙县、黟县等地去考察,而是"去发掘一些默默无闻但很有价值的聚落"。对村落进行个案研究,对聚落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则是他们采取的史学和人类学的方法,其特点是带有强烈的实证性。测绘、摄影、征集、访问、参与,取得了很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扎扎实实的调研,使读者、听众对村落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他们的劳动正是在为我国的文明添砖加瓦。1996年11月诸葛村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是在于申报时有他们的工作为依据。
1992年他们的研究成果《楠溪江中游乡上建筑》由台湾《汉声》杂志资助出版,然而在内地却买不到此书,这是极大的遗憾。钱学森看到《建筑师》杂志介绍楠溪江中游乡上建筑研究的文章,得知该书在台湾出版时,曾在信上说:"书既在台湾出版,购买不便,我也就不麻烦陈志华教授了,等待我们自己的版本吧。"幸好,在20世纪的最后一年,大陆内地的版本总算出版了。书中说:"我们无力回天。但我们决心用全部的精力立即抢救性地做些乡土建筑的研究工作。虽然我们只能从汪洋大海中取得小小一勺水,这勺水毕竟带着海洋的全部滋味。希望我们的这套丛书能够引起读者们对乡上建筑的兴趣,有更多的人乐于也来研究它们,进而能有选择地保护其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使它们免于彻底干净地毁灭。"
作为国家文物局的长期顾问,陈志华多年来一致致力于让国家文物局重视乡土建筑的保护。2007年陈志华提出:我国乡土建筑为东方农业文明之见证,尤其表现在宗祠、庙宇和文教建筑三个元素上,它们分别对应着宗族、泛神崇拜和科举这三样西方文明没有的制度或观念。这从世界文明史的高度总结了我国乡土建筑的意义。
在陈志华等的努力和影响下,2007年4月在江苏无锡举办的"乡土建筑保护"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论坛,100多位专家学者倡导全社会关注乡土建筑,重视对乡土建筑和它所体现的地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会议通过了国内首部关于乡土建筑保护的纲领性文件《中国乡土建筑保护--无锡倡议》。2007年陈志华提出:中国乡土建筑为中国农业文明之见证,尤其表现在宗祠、庙宇和文教建筑三者之上,它们分别对应着宗族组织、泛神崇拜和科举制度,这些都是西方文明没有的。这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总结了中国乡土建筑的意义。然而,对于乡土建筑的保护现状,他直言:"干部政绩考核的片面性是我国文物建筑保护的一个阻力,应予改正!"
在国际上,现代意义上的古建文物保护并通过国家立法大约始于19世纪中叶。1964年《威尼斯宪章》是国际文物建筑保护界公认的最权威的文件,它奠定了文物建筑保护的基本价值观和方法论原则。以后陆陆续续又发表过几个《宪章》和《宣言》,扩大了文物建筑保护的范围。从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算起,现在我国在基本观念、立法上与其相差也有半个多世纪了,痛惜之余,陈志华更多的是遗憾和无奈。
不能让农民阳台上养猪
陈志华对当前新农村建设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些地方误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新村建房运动,甚至新农村建设评比讲出的优点竟是全村新建几十栋房子都用同一张图纸。各地风格鲜明的乡土建筑,被"千村一面"的"兵营式"公寓楼取代,这怎么就是最好的呢?
领导们常常表决心,几百个村子半年改造完,有没有必要?一面说没钱,一面又举债大批建房,这样折腾能有钱吗?看看中国几千年来农民建房会发现,有钱了,他们就会建一层。过两年,再建个猪圈,开始的时候可能是土的,第二年是半砖头的,第三年可能就全部是砖头的了。陈志华说,新农村建设应该汲取农民的智慧。
他还向记者历数了一些新农村建设中无视农村生活方式带来的尴尬:很多地方主张农民上楼,楼建得很高大,很现代化,结果养猪上阳台了。并不是设计师叫他们在阳台上养猪,而是盖出的房子没有猪圈、没有鸡舍,可不就得阳台上养?到了过节,村民们要聚会,许多地方都是一个家。遇到红白喜事,在哪儿办、和邻居关系怎么处理等等,这些都成了问题。
陈志华说,"这些都说明,农村传统文化在这些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里是行不通的。另外,由于他们的职业是农民,为了农耕,他们需要堆放农具、杂物、储藏粮食,需要饲养鸡鸭鹅猪的场所,他们的生活用品和生活方式与城市人是不同的,所以他们感到了不适应。我们应该反思,这样的新农村建设是好还是不好,这样的高楼大厦是适合农民住还是不适合农民住。解决农村问题,一定要从农村的角度,从农民的角度,从更宽泛的文化范围去考虑。"
"尽管我们处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但要搞清楚什么是城市化。"陈志华说:"城市化是欧洲人19世纪最先提出的,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合适不合适?我们还需要好好研究。何况农民家家户户都会有点副业。对于房屋,不同的副业有不同的需求。养猪的人家和养鱼的人家能住一样的房子吗?如果城市化让农民在楼上阳台养猪,我们需要这样的城市化吗?"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陈志骅</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character.workercn.cn%2Fhtml%2Ffiles%2F2013-12%2F20%2F20131220112447153428149.jpg&refer=http%3A%2F%2Fcharacter.workercn.cn&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52251868&t=8173b022a0d28a1dbffcca843381d54d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character.workercn.cn/364/201312/20/131220112324251.shtml 来自 中工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他还指出,新农村建设本是一件好事,但新农村建设绝不是把农村已有的建筑全部拆掉,不计各户人口数以及从事各种不同的家庭副业等等,建成整齐划一的"兵营式"的房屋,而是要提高原有的农村风貌,适应各类生活方式和农村公用设施水平。
"农耕时代普遍提倡老有所终、少有所养。如果我们把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弄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才是一个新农村的概念,而不是像现在把老房子都拆光。"最后,陈志华感慨地说:"如果决策失误,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损失都将不可估量。"
一生只为古村落
就爱说古村落保护
只要一讲起古村落保护,别的话题就很难让陈志华分心。问他除了修订旧作外还在读什么书,他只回答一句"这就够我忙的了。"问他身体还好吗?"那要看怎么说。"问他平日里客人多吗?"不多,大家都忙。"似乎除了古村落保护的话题,其他的问题他用一句话都回答掉,之后又接着把话题带回到古村落保护。
"福建圆楼,申遗考察的人刚一走。福建一个小朋友到我这儿来,我问情况怎么样,他说很好很好,一天卖多少票,卖饭卖了多少钱。为了卖饭把圆楼底层都拆了。这还叫什么东西?咳,赚钱。"
"乌镇我没去过,做生意太多的地方我不去,30年前那里就大做生意,想想就知道什么样。湖南那个叫什么来着?就几个著名作家在那儿,现在也都变得不认识了。很有名的报纸上吹的地方,我们都不去,我们找没人知道的赶快去,一上市搞开发就完了。"
"刚才我还没说完,圆楼底层变饭店了,刚刚批准世界遗产,之前的领导就升官了,来了候补的领导,也不管圆楼的事,他说'我保护干吗,这是他的政绩,我要另外找项目。'"
"最近几个月掀起了保护热潮,出来东西都奇奇怪怪的,跟我们在欧洲、非洲见到的差太远了。他们比我们阔吗?也不见得吧。可是他们很重视。你看最近报纸上差不多天天有新闻,出好些信息,没有几个是说对了的。照那个办,办个两年没了,因为他不知道为什么要修房子,房子真正的价值在哪儿他不知道。"
不满意又需支持
"怎么办?没有办法。"陈志华习惯在说了很多问题之后接上这样一句话。他会在说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加一句"这个你可别写,你写了我们没法下乡了。"
面对这些问题让他很矛盾,一方面课题组的人如果要下乡,他们需要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陈志华确实对很多地方政府的作为并不满意,他想说出来,会有反作用,但他又希望年轻人知道这些事,知道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有时候他说着说着会苦笑,"呵呵呵呵呵,这样民族啊,文化水平是很低的,你们听了大概又要骂我。"有的时候他会连我和摄影记者一起"骂"进去,"你们这一代,是发财的一代。"2008年去他家那次,他坐在夕阳西下的房间里谈到糟糕的建筑保护现况时默默流泪,如果他只剩下了愤怒和苦笑。
拍照的时候他终于从古村落的世界里微微走出,告诉我们从阳台外望出去的那片绿地是他常常遛弯的地方,天气好的时候他会下去散步。"那片房子是违法的。"他指着绿地上后来盖起的几幢楼说 。
==参考来源==
[[Category:教授]] [[Category:建筑学家]]
| 姓名 = 陈志骅
| 外文名 =
| 图像 =
[[File:陈志骅.webp.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9%99%88%E5%BF%97%E5%8D%8E&step_word=&hs=0&pn=0&spn=0&di=7060663421280190465&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1589829289%2C3548617673&os=2918525195%2C767643891&simid=4208145635%2C690674591&adpicid=0&lpn=0&ln=1267&fr=&fmq=1649659613675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gimg2.baidu.com%2Fimage_search%2Fsrc%3Dhttp%3A%2F%2Fpic.baike.soso.com%2Fugc%2Fbaikepic2%2F3499%2F20151019151111-1446144754.jpg%2F0%26refer%3Dhttp%3A%2F%2Fpic.baike.soso.com%26app%3D2002%26size%3Df9999%2C10000%26q%3Da80%26n%3D0%26g%3D0n%26fmt%3Dauto%3Fsec%3D1652251620%26t%3Dafa1512c5c50e162546df36aa5fe94cf&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kwthj_z%26e3Bf5257_z%26e3Bv54AzdH3Fsj44wAzdH3FSi5oIggj6Ltgh_z%26e3Bip4%3Fsj44wI1%3Dm9b8bd00%26ff_v%3Dffv_z%26e3Bvtptw5_z%26e3Bstgh&gsm=1&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dyTabStr=MCwzLDEsNiwyLDQsNSw3LDgsOQ%3D%3D 原图链接] [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dyTabStr=MCwzLDEsNiwyLDQsNSw3LDgsOQ%3D%3D&word=%E9%99%88%E5%BF%97%E5%8D%8E 图片来源网络]]]
| 图像说明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 出生日期 = 1929年9月2日
| 出生地点 = 浙江省宁波市
| 逝世日期 = 2022年1月20日
| 国籍 = 中国
| 母校 = 清华大学
| 职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知名作品 = 《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北窗集》等
}}
'''陈志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ref>[https://book.douban.com/author/4521795/ 陈志华 ],豆瓣网</ref>。1929年9月2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祖籍[[河北省]][[东光县]]。1947年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1949年转营建系,系主任[[梁思成]]。1952年毕业于建筑系。当年留母校任教,直至1994年退休。自1989年60岁时始与楼庆西、李秋香组创"乡土建筑研究组",对我国乡土建筑进行研究,对乡土建筑遗产进行保护。每年春秋两季带学生上山下乡,进行乡土古建调查。专著有《外国建筑史》、《外国造园艺术》、《北窗杂记》、《意大利古建筑散记》、《外国古建筑二十讲》等。
2022年1月20日晚19时,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ref>[https://m.gmw.cn/baijia/2022-01/23/1302775047.html 建筑学家陈志华逝世,曾提出整体保护乡土聚落的理念 ],光明网, 2022-01-23</ref>。
==人物经历==
陈志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学专家。1929年9月2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祖籍河北省东光县。
1947年入清华大学社会系学习,1949年转入清华大学营建系,系主任梁思成。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当年留母校任教,直至1994年退休。
==主讲课程==
讲授过外国古代建筑史,苏维埃建筑史,建筑设计初步,外国造园艺术,文物建筑保护等。
==主要贡献==
===著作===
《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之前)》,1960年初版,1979年改写初版,1997年二版。
《外国造园艺术》,1990年出版。
《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合作),1993年出版。
《诸葛村乡土建筑》(合作),1996年出版。
《新叶村乡土建筑》(合作),1993年出版。
《婺源县乡土建筑》(合作),1998年出版。
《北窗集》,1992年出版。
《意大利古建筑散记》,1996年出版。
《楠溪江中游古村落》,1999年出版。
《诸葛村》(合作),1999年出版。
《新叶村》(合作),1999年出版。
另有《外国纪念性建筑中的雕刻》、《北窗杂记》等论文、随笔约一百余万字。
===译著===
《建筑艺术》(苏联大百科全书条目),1955年出版。
《俄罗斯建筑史》,1955年出版。
《古典建筑形式》,1955年出版。
《风格与时代》,1991年出版。
《走向新建筑》,1994年出版。
《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文献》,1992年出版。
另有《装饰就是罪恶》、《勒·柯布西埃》小传等10余篇。并与汪坦先生合作编了一本《现代建筑美学文选》,1989年出版。
==人物轶事==
中国乡土建筑调查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陈志骅</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photocdn.sohu.com%2F20070608%2FImg250467760.jpg&refer=http%3A%2F%2Fphotocdn.sohu.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52251763&t=be317c809adb593611f814125fd3b800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cul.sohu.com/20070608/n250467528_1.shtml 来自 搜狐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1989年起,在叶同宽老师的支持下,开始乡土建筑的调查和研究。1990年至2005年,由台北汉声文化基金会支持,带领建筑系师生继续展开乡土建筑的调查,十余年来主持十多个古聚落的记录和测绘,并培育出热爱传统建筑的新生代。已出版的专书有《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诸葛村乡土建筑》(合著)《婺源乡土建筑》《关麓村乡土建筑》(合著)等,发行海外,影响深远。
陈志华是我国乡土建筑研究的倡导者。从1989年开始,陈志华率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乡土建筑研究组,专门从事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出并实践了"以乡土聚落为单元的整体研究和整体保护"的方法论,为民居和乡土建筑领域开辟了新局面。现在,清华乡土组对全国范围内的近30处研究点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工作,出版了40余部专著,如《乡土建筑遗产保护》、《楠溪江中上游乡土建筑》、《碛口古镇》、《诸葛村乡土建筑》、《新叶村乡土建筑》、《关麓村乡土建筑》、《张壁村》、《福宝场》等,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整体地研究乡土建筑。他们制定了研究计划和学术目标:以一个完整的聚落、聚落群或者一个完整的建筑文化圈为研究对象,注重研究它们与历史形成的各种环境关系;在整体联系中研究聚落中类型的建筑物和它们所组成的聚落本身,不孤立地只研究居住建筑一种;在乡土文化的整体中研究乡土建筑,把乡土建筑放在完整的社会、历史、环境背景中,不孤立地就建筑论建筑,尤其不脱离有血有肉的生活;在动态中研究乡土建筑,包括建筑的发展演变,也包括源流和地区间的交互影响:在比较中研究乡土建筑,通过比较更敏感、更深入地发现某处乡土建筑的特色,探索造成这些特色的原因。从这些书中可以看到,他们很好地完成了工作设想,他们的调研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我国乡土文化研究的里程碑,也为国际上的文化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乡土建筑研究组"的研究带有抢救性质,他们不到早已声名显赫的村落--如安徽歙县、黟县等地去考察,而是"去发掘一些默默无闻但很有价值的聚落"。对村落进行个案研究,对聚落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则是他们采取的史学和人类学的方法,其特点是带有强烈的实证性。测绘、摄影、征集、访问、参与,取得了很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扎扎实实的调研,使读者、听众对村落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他们的劳动正是在为我国的文明添砖加瓦。1996年11月诸葛村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是在于申报时有他们的工作为依据。
1992年他们的研究成果《楠溪江中游乡上建筑》由台湾《汉声》杂志资助出版,然而在内地却买不到此书,这是极大的遗憾。钱学森看到《建筑师》杂志介绍楠溪江中游乡上建筑研究的文章,得知该书在台湾出版时,曾在信上说:"书既在台湾出版,购买不便,我也就不麻烦陈志华教授了,等待我们自己的版本吧。"幸好,在20世纪的最后一年,大陆内地的版本总算出版了。书中说:"我们无力回天。但我们决心用全部的精力立即抢救性地做些乡土建筑的研究工作。虽然我们只能从汪洋大海中取得小小一勺水,这勺水毕竟带着海洋的全部滋味。希望我们的这套丛书能够引起读者们对乡上建筑的兴趣,有更多的人乐于也来研究它们,进而能有选择地保护其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使它们免于彻底干净地毁灭。"
作为国家文物局的长期顾问,陈志华多年来一致致力于让国家文物局重视乡土建筑的保护。2007年陈志华提出:我国乡土建筑为东方农业文明之见证,尤其表现在宗祠、庙宇和文教建筑三个元素上,它们分别对应着宗族、泛神崇拜和科举这三样西方文明没有的制度或观念。这从世界文明史的高度总结了我国乡土建筑的意义。
在陈志华等的努力和影响下,2007年4月在江苏无锡举办的"乡土建筑保护"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论坛,100多位专家学者倡导全社会关注乡土建筑,重视对乡土建筑和它所体现的地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会议通过了国内首部关于乡土建筑保护的纲领性文件《中国乡土建筑保护--无锡倡议》。2007年陈志华提出:中国乡土建筑为中国农业文明之见证,尤其表现在宗祠、庙宇和文教建筑三者之上,它们分别对应着宗族组织、泛神崇拜和科举制度,这些都是西方文明没有的。这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总结了中国乡土建筑的意义。然而,对于乡土建筑的保护现状,他直言:"干部政绩考核的片面性是我国文物建筑保护的一个阻力,应予改正!"
在国际上,现代意义上的古建文物保护并通过国家立法大约始于19世纪中叶。1964年《威尼斯宪章》是国际文物建筑保护界公认的最权威的文件,它奠定了文物建筑保护的基本价值观和方法论原则。以后陆陆续续又发表过几个《宪章》和《宣言》,扩大了文物建筑保护的范围。从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算起,现在我国在基本观念、立法上与其相差也有半个多世纪了,痛惜之余,陈志华更多的是遗憾和无奈。
不能让农民阳台上养猪
陈志华对当前新农村建设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些地方误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新村建房运动,甚至新农村建设评比讲出的优点竟是全村新建几十栋房子都用同一张图纸。各地风格鲜明的乡土建筑,被"千村一面"的"兵营式"公寓楼取代,这怎么就是最好的呢?
领导们常常表决心,几百个村子半年改造完,有没有必要?一面说没钱,一面又举债大批建房,这样折腾能有钱吗?看看中国几千年来农民建房会发现,有钱了,他们就会建一层。过两年,再建个猪圈,开始的时候可能是土的,第二年是半砖头的,第三年可能就全部是砖头的了。陈志华说,新农村建设应该汲取农民的智慧。
他还向记者历数了一些新农村建设中无视农村生活方式带来的尴尬:很多地方主张农民上楼,楼建得很高大,很现代化,结果养猪上阳台了。并不是设计师叫他们在阳台上养猪,而是盖出的房子没有猪圈、没有鸡舍,可不就得阳台上养?到了过节,村民们要聚会,许多地方都是一个家。遇到红白喜事,在哪儿办、和邻居关系怎么处理等等,这些都成了问题。
陈志华说,"这些都说明,农村传统文化在这些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里是行不通的。另外,由于他们的职业是农民,为了农耕,他们需要堆放农具、杂物、储藏粮食,需要饲养鸡鸭鹅猪的场所,他们的生活用品和生活方式与城市人是不同的,所以他们感到了不适应。我们应该反思,这样的新农村建设是好还是不好,这样的高楼大厦是适合农民住还是不适合农民住。解决农村问题,一定要从农村的角度,从农民的角度,从更宽泛的文化范围去考虑。"
"尽管我们处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但要搞清楚什么是城市化。"陈志华说:"城市化是欧洲人19世纪最先提出的,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合适不合适?我们还需要好好研究。何况农民家家户户都会有点副业。对于房屋,不同的副业有不同的需求。养猪的人家和养鱼的人家能住一样的房子吗?如果城市化让农民在楼上阳台养猪,我们需要这样的城市化吗?"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陈志骅</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character.workercn.cn%2Fhtml%2Ffiles%2F2013-12%2F20%2F20131220112447153428149.jpg&refer=http%3A%2F%2Fcharacter.workercn.cn&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52251868&t=8173b022a0d28a1dbffcca843381d54d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character.workercn.cn/364/201312/20/131220112324251.shtml 来自 中工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他还指出,新农村建设本是一件好事,但新农村建设绝不是把农村已有的建筑全部拆掉,不计各户人口数以及从事各种不同的家庭副业等等,建成整齐划一的"兵营式"的房屋,而是要提高原有的农村风貌,适应各类生活方式和农村公用设施水平。
"农耕时代普遍提倡老有所终、少有所养。如果我们把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弄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才是一个新农村的概念,而不是像现在把老房子都拆光。"最后,陈志华感慨地说:"如果决策失误,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损失都将不可估量。"
一生只为古村落
就爱说古村落保护
只要一讲起古村落保护,别的话题就很难让陈志华分心。问他除了修订旧作外还在读什么书,他只回答一句"这就够我忙的了。"问他身体还好吗?"那要看怎么说。"问他平日里客人多吗?"不多,大家都忙。"似乎除了古村落保护的话题,其他的问题他用一句话都回答掉,之后又接着把话题带回到古村落保护。
"福建圆楼,申遗考察的人刚一走。福建一个小朋友到我这儿来,我问情况怎么样,他说很好很好,一天卖多少票,卖饭卖了多少钱。为了卖饭把圆楼底层都拆了。这还叫什么东西?咳,赚钱。"
"乌镇我没去过,做生意太多的地方我不去,30年前那里就大做生意,想想就知道什么样。湖南那个叫什么来着?就几个著名作家在那儿,现在也都变得不认识了。很有名的报纸上吹的地方,我们都不去,我们找没人知道的赶快去,一上市搞开发就完了。"
"刚才我还没说完,圆楼底层变饭店了,刚刚批准世界遗产,之前的领导就升官了,来了候补的领导,也不管圆楼的事,他说'我保护干吗,这是他的政绩,我要另外找项目。'"
"最近几个月掀起了保护热潮,出来东西都奇奇怪怪的,跟我们在欧洲、非洲见到的差太远了。他们比我们阔吗?也不见得吧。可是他们很重视。你看最近报纸上差不多天天有新闻,出好些信息,没有几个是说对了的。照那个办,办个两年没了,因为他不知道为什么要修房子,房子真正的价值在哪儿他不知道。"
不满意又需支持
"怎么办?没有办法。"陈志华习惯在说了很多问题之后接上这样一句话。他会在说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加一句"这个你可别写,你写了我们没法下乡了。"
面对这些问题让他很矛盾,一方面课题组的人如果要下乡,他们需要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陈志华确实对很多地方政府的作为并不满意,他想说出来,会有反作用,但他又希望年轻人知道这些事,知道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有时候他说着说着会苦笑,"呵呵呵呵呵,这样民族啊,文化水平是很低的,你们听了大概又要骂我。"有的时候他会连我和摄影记者一起"骂"进去,"你们这一代,是发财的一代。"2008年去他家那次,他坐在夕阳西下的房间里谈到糟糕的建筑保护现况时默默流泪,如果他只剩下了愤怒和苦笑。
拍照的时候他终于从古村落的世界里微微走出,告诉我们从阳台外望出去的那片绿地是他常常遛弯的地方,天气好的时候他会下去散步。"那片房子是违法的。"他指着绿地上后来盖起的几幢楼说 。
==参考来源==
[[Category:教授]] [[Category:建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