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王学理

增加 16,270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王学理</big>''' |- |<center><img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王学理</big>'''
|-
|<center><img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0%2F1001%2F2f33404aj00qhi8dx002md200r500umg00an00c0.jpg&thumbnail=65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163.com/dy/article/FNRPCDJP0534NJEO.html 来自 网易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王学理''',男,[[汉族]],1934年8月生,[[陕西省]][[蒲城县]]人。[[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秦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ref>[https://www.sohu.com/a/200766957_488371 致敬文博考古界老前辈!],搜狐, 2017-10-28</ref>,[[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ref>[https://www.wccdaily.com.cn/shtml/tfzb/20190606/107922.shtml 追寻2100年前的大熊猫头骨 ],华西都市报, 2019年06月06日 </ref>。2003年9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聘任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中国秦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出生日期----1934年8日

出生地点----陕西蒲城县

国籍 ---- 中国

职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西北大学

知名作品----《秦都咸阳》;《咸阳帝都记》;《秦始皇陵研究》等

==人物生平==
王学理,1934年8月出生于陕西省蒲城县。系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1960年从西北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

1969年至1981年,[[文化大革命]]中随广大干部下放农村,先到韩城县插队,后入公安局作侦察工作。1972年调回西安,进入陕西省文管会、[[博物馆]]工作。

1981年4月至2009年,回到恢复后的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从事考古研究。

曾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汉研究室主任,兼秦始皇陵兵马俑、汉鼎湖宫、景帝阳陵等考古队队长,咸阳考古所顾问,研究员。现为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兼职教授与研究生导师、中国秦文化研究会顾问,咸阳文物考古研究所顾问、陕西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曾任陕西省文物局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考古成就==
参加并主持过的大型考古工程有:秦的首都咸阳、秦始皇陵园与兵马俑坑、汉鼎湖宫、汉景帝阳陵陵园等遗址的调查与发掘。被誉为创建秦俑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馆与秦咸阳宫殿遗址博物馆的奠基人与功臣。

文革前后两度进入秦都咸阳遗址,通过多次大面积调查,摸清范围和布局,清理过两批珍贵的铜器窖藏、发掘了制陶作坊窑址和一号宫殿建筑、测绘出冀阙宫廷城址,为以后编写"考古报告"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在秦俑工地工作14年,特别是任队长之后,对整顿秩序和科学发掘所做的工作,受到了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肯定。

1990年以后领导的汉阳陵陵园考古,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陕西十大新闻之一,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时代周报》、法国《费加罗杂志》都作过长篇报道。其事迹已被收入《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辞典》、《中国当代历史学者辞典》、《中国人物志》、《世界名人录》、《蒲城县志》等。曾先后去瑞典、挪威、法国、德国、比利时、瑞士、美国、日本等国访问并作学术交流。

1985年所著《秦都咸阳》,是研究秦都咸阳从"兴"到"废"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其首先提出秦咸阳的范围应包括渭河南北的广阔地域,是个"有宫城而无廓城"、呈"有中心而无对称轴线关系的散点布局"的都城。

1994年同时出版三部学术专著:《秦始皇陵研究》一书,是学术界研究秦始皇陵园、陵墓及其附属设施的历史、规模和解密的第一部专著。对修陵时间、"骊山徒"的身份、陵园布局与陵墓结构等问题,从科学技术上研究,构筑了以后对秦始皇陵园探索的框架;《秦俑专题研究》,通过"军事"、"兵器"、"艺术"和"科技"四个部分计29篇论文,全面研究了秦兵马俑的构成及其历史价值。肯定俑坑的属性是秦始皇陵墓的从葬坑,而并非"东门禁卫军",四个坑取"陈兵"的形式,是由"阵"、"营"、"战"、"幕"组成以反映军事生活的主要内容。从此基本上终止了多年来对俑坑属性的学术争论。在书中,他概括了秦兵器的种类,并研究其历史演变过程,特别是从科学技术角度研究开了先例,而这些对研究中国兵器史都具有重要意义。他还首先把"秦俑艺术"同国内外同期的雕塑作比较,真正地找到了它在中国和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对于"军服"、"黔首书法"等研究,都有独到的见解;作为《秦物质文化史》的主编与主要撰稿人,书中展现了中国秦考古的成果与研究水平,成为大学与研究人员的主要参考资料。

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和孝景王皇后合葬的陵墓,坐落在陕西省咸阳塬上,为西汉九座帝王陵墓中最东的一座。1990年5月,因新建机场的专用公路要穿过阳陵陵园区,王学理作为秦汉研究室主任率领"陕西省汉陵考古队",开始汉阳陵陵园多年连续的科学考古工作,曾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陕西省十大新闻"之一。法国总统希拉克(时任巴黎市长)、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等外国元首闻讯而至,高度赞赏。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带领专家组,对汉阳陵的发掘现场、资料积累、文物修复和规章执行等项,作了严格的检查之后,对其"科学化的发掘、规范化的管理和勤俭高效的工作"通报全国。

考古工作者对陵园的地面建筑遗址、陪葬墓区和地下的从葬坑作了全面探查。除过皇帝、皇后陵各有为数众多的"御府坑"之外,帝陵的从葬坑分布在两个区,各区包括24个单体坑。经发掘的南区从葬坑数十个,出土有大量珍贵的文物,其中包括彩绘无臂男裸体俑、彩绘骑士女武士俑,以及陶马、陶牛、陶猪、陶羊等造型完美且富有生活情趣的动物俑。这些大规模的陶俑的出土,表明"中国没有雕塑传统"的说法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在坑内还发现了大量的粟、糜子、小麦等粮食作物,其中有11颗经有关部门测定、确认为是花生。这一重大发现为"中国是花生的起源地之一"的说法提供了实物依据,比传统说法提前了1600年。陵园一号建筑、从葬坑及9号陪葬墓出土大量的文物,成为汉阳陵博物馆展览的基础展品。王学理主持编著的《中国汉阳陵彩俑》大型画册,用精美的照片和精炼的中、英、日三种文字,向国内外第一次展示了"著衣、装臂、裸体陶俑"的风采,其格式也成为后来同类出版物的蓝本。其撰写的《汉景帝与阳陵》一书,真实地纪录了汉阳陵的考古历程,研究成果也揭示出汉代物质文化的辉煌。

'''学术见解'''

对秦都城和秦汉陵墓制度的研究,其学术创见主要有以下几点:

1.秦都咸阳"宫自为城",地跨渭河南北,并无外郭城。早期的政治中心在渭北,有宫殿、陵墓、手工业、商业区域的自然区分。但昭王之后南移,城区扩大,使首都呈无轴线的散点布局,属聚集类型城市;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王学理</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www.cctv.com%2Fprogram%2Fdajia%2F20071120%2Fimages%2F104758_1195537384702.gif&refer=http%3A%2F%2Fwww.cctv.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51979766&t=71bedfa05065636d9d47cfaa0a12037e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dyTabStr=MCwyLDMsNiw0LDUsMSw4LDcsOQ%3D%3D&word=%E7%8E%8B%E5%AD%A6%E7%90%86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2.秦始皇陵是从"东陵"独立出来的陵园,同样属于秦都咸阳的组成部分,但不是仿效咸阳而建。陵墓和城市有各自的发展序列,因此秦始皇陵同秦咸阳两者间不存在对比性;

3.最早推出研究秦始皇陵的学术专著,首先提出陵始于嬴政即"秦王位"的次年,戓者稍后;筑陵人分别为服徭役的自由人、刑徒、替债者和奴隶四种身份,不尽是"刑徒";陵高记载有误,错把"三十"当"五十",原来高近70米;墓深只有33.18米。对墓内构筑与珍奇的文献记载,首次作了现代科学知识的解译

4.对秦始皇陵的彩绘铜车马,最早提出"安车"和"立车"的定名,指出二者属于主、从(导)关系。实是宫廷中"五时副车"之一种,依"安车"的功能可称"辒辌车",随后演变为载尸的"丧车"(柩车);

5.秦兵马俑坑属于从葬坑,并非"东门禁卫军"。为展现军容,以"陈兵"的方式,选取了"阵"、"营"、"战"、"幕"等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军事场景而作坑放置。所以,它同秦始皇陵园众多的从葬坑设置意图一样,只是秦始皇生前生活的象征;

6.在《秦俑专题研究》一书中,多角度、多层次、全面地研究了秦俑坑蕴涵的军事意义,兵器组合与秦俑艺术。填补了战争指挥系统、宿营、练兵与建筑等课题研究上的空白。最先考察了秦代军工生产的标准化,进而揭示了铭文兵器和制造编年的完善过程,从而树立起鉴定秦兵器的年代标尺。也最先拿"秦俑艺术"外比希腊、内比先秦与两汉,在纵与横的交叉点上确定其历史地位,指出它是佛教传入之前土生土长的塑绘艺术;

7.秦俑雕塑吸收传统装饰的成果,采取1:1的模仿比例,形神刻划成熟。而汉俑艺术承前启后,在秦俑的基础上,掌握了比例的缩放关系、从写实趋向夸张、艺术领域宽阔、技法纯熟,豋上艺术的高峰。

8.秦国推行"耕战政策",受资源限制,铁被用来制造农工工具,而把铜制作兵器。以致在关东国家开始用铁兵器武装自己队伍时,秦却能把研制青铜兵器发展到了顶峰;

9.在陵墓制度上,汉代诸侯王按等级法自皇帝。分别对帝王陵园、外藏椁、从葬坑等专题研究,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10.对秦都咸阳的陶文的释读,改过去"横读"为"竖读",首先揭开了寻找里居及行政区划的途径;

11.重视科技考古,对秦俑兵器从冶金、加工到表面处理的研究,最早揭开一项新的科技成就。对铜车马结构、重心、支点、曲辀的观测,揭示设计上静力学与平衡的科学思想;由车轮无锏,指出其机械运动的缺陷;空腔造型所体现的材料力学知识、万象节的创制、物理化学处理均具先进水平。从秦始皇陵选址、咸阳规划的法天,进而揭示出秦代大地测量与天文知识的水平。

==所获荣誉==
1.1994年出版的《秦始皇陵研究》,于1998年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ref>[https://baike.sogou.com/v7132104.htm?fromTitle=%E7%8E%8B%E5%AD%A6%E7%90%86&ch=frombaikevr 王学理 ],搜狗</ref>。

2.《秦物质文化史》(1995年获得"夏鼐考古学研究成果奖"著作鼓励奖)

3.其显著的工作业绩、丰硕的研究成果和艰苦卓绝的精神,已被《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辞典》、《中国当代历史学者辞典》、《中国专家学者辞典》、《中国当代文博专家志》、《陕西文化人》、《蒲城县志》、《中国人物志》、《世界名人录》、《世界科技名人录》、《世界华人杰出专家名典》(第一卷)、《中外名师录》等多种辞书和志书收载。

入《全球华人专家名人远程交流协作网》、国际互联网--"东方名人网"、"世界华人专家网"。

在中央电视台(CCTV-10)"百家讲坛"作秦始皇陵节目、在"大家"栏目讲述秦都咸阳、汉阳陵与秦兵马俑的"考古奇缘"。

==主要作品==
'''(一)专著'''

(1) 王学理:《秦都咸阳》(15万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

(2) 王学理:《秦陵彩绘铜车马》(8万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7月。

(3) 王学理:《秦始皇陵研究》(3O万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

(4) 王学理:《秦俑专题研究》(72万字),三秦出版社,1994年6月。

(5) 王学理:《咸阳帝都记》(68万字),三秦出版社,1999年8月。

(6) 王学理:《轻车锐骑带甲兵》(29.4万字,系《谁发现了文明丛书》之一),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11月。

(7)王学理:《汉景帝与阳陵》(12万字,系《陕西旅游历史文化丛书》之一),三秦出版社,2003年11月。

(8)王学理:《秦都与秦陵》(12万字,系《陕西旅游历史文化丛书》之一),三秦出版社,2006年12月)。

(9)王学理:《王学理秦汉考古文选》(45万字),三秦出版社,2008年

(10)王学理:《汉都长安城建史》(27万字),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

(11)王学理:《解读秦俑--考古亲历者的视角》(71.2万字),学苑出版社,2011年10月。

(12)王学理:《秦都咸阳卷》(60万字),三秦出版社,陕西师大出版社,2012年。

(13)王学理:《秦物质文通览》(75万字),学苑出版社,2012年。

'''(二)合著、主编'''

(1) 吴镇烽、王学理:《陕西历史地理沿革》(5O万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2) 王家广、王学理等:《陕西风物志》(26万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

(3) 井宽胜、王学理等:《陕西考古重大发现》(11.6万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

(4) 秦俑考古队 王学理等:《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发掘报告》(57.9万字含图表),文物出版社,1988年1O月。

(5) 王学理、尚志儒等:《秦物质文化史》(53万字),三秦出版社,1994年6月。

(6) 陈全方、王学理等:《陕西古代简史》(35 万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

(7) 王学理、梁云:《秦文化》(21万字,系国家文物局编:《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之一),文物出版社,2OO1年4月。

(8) 王学理:《咸阳原上的汉帝王陵园---陕西阳陵考古记》(16万字,收入朱启新编《考古人手记》第二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5月。

(9)汪宁生、王学理、李仰松:《考古人和他们的故事·寻找秦帝国的都城》(2)学苑出版社,2006年3月。

(10)陕西省文史研究馆王学理:《中国地域通览·陕西卷》下编"第二章 帝王陵墓与文化"(30320字)(即出)。

'''(三)知识读物'''

(1) 王学理:《中国历史小丛书·秦陵兵马俑》,中华书局,1981年,后结集收入合订本《名胜古迹史话》,1984年4月。

(2) 王学理:《秦始皇陵及其兵马俑从葬坑》,澳大利亚英文初版。随后日本(1983年大阪)、瑞典(1984年斯德哥儿摩)、挪威(1985 年奥斯陆)、奥地利(1985年维也纳)等国的秦俑展览图册均沿用此本。

(3) 王学理:《走进世界八大奇迹》,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9月。

'''(四)参考资料'''

(1) 王学理:《中国汉阳陵彩俑》(文字3.5万字,中、英、日文字对照:照片13O幅),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年。

(2) 王学理:《陕西考古学文献目录》〔1984→1986〕(合),陕西省新闻出版局,1988年。

(3)王学理:《陕西考古学文献目录》〔1987→1991〕(合),陕西省新闻出版局,1994年。

==学术视频==
《咸阳的立废是秦王朝的一部兴衰史》、《秦始皇陵园工程的文化意义》、《阳陵--展现汉文化的又一窗口》

==参考来源==
[[Category:教授]] [[Category:考古学家]]
29,02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