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9
次編輯
變更
张树侯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张树 侯 (1866~1935) '''| 圖像 = [[File:张树侯1.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13998c33e14b5127.jpg?size=1260x1578 原图链接]]]| 出生日期 = 1866-1935| 國籍 =中国 | 職業 =革命家 | 知名作品 = }}== '''简介''' == 张树侯(1866-1935) ,室名晚菘堂,安徽 寿州 (今 人,辛亥革命元老 。自幼勤奋好学。清末,与同里柏文蔚、孙毓筠创办"强立学社",倡言革命。1903年曾参与在安庆谋划起义,事泄,避走脱险。后与柏文蔚等人一起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民主革命。辛亥武昌起义,助张汇滔响应。中华民国成立后,协助孙毓筠督皖,因政局混乱,自知非政治才,遂退居乡里,潜心艺事。生平力学,至老不衰,于金石书法,好之尤笃。1935年因病逝世。生平著有《书法真诠》、《淮南耆旧小传》、《晚菘堂诗草》等。 == '''人物生平''' == 张树侯(1866-1935),安徽 寿县 ) 瓦埠乡曹家岗村西邢家岗 人, 名 出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其父张子兰,中过秀才,因生活所迫,就馆寿县。树侯幼年从父兄读书,不久,父亲去世,靠兄长西园、朗轩抚养成人。树侯在求学 之 屏 余 , 字 也做些杂活,如推磨种菜之类。 1890年,张 树侯 考上秀才 。 此后,他渐渐接触了反 清 末秀才 思想,产生了革命抱负,因而放弃科举考试 。 曾在 为了摆脱家庭的拖累,便于进行革命活动,遂将老母、妻子迁依岳家曹氏,即曹少修烈士先人之 家 举办“南庄精舍” , 研习历代书法 在寿县瓦埠地方 。 清光绪二十四 1898 年 (1898 年) ,张树侯 与 孙少侯等 同乡数人密谋革命, 创办 “ 了" 强立学社 ” " , 与孙毓筠所办的"阜才学堂"共同在寿州 传播 孙中山民主 反清革命 思想。 光绪二 接着,寿州有志之士,如孙养癯、段云、权道涵、石寅生等先后东渡,留学日本,寻求出路。他为了学习军事,培养革命力量,扩大革命活动,乃于1904年和张子嘉、吕宪集、吕竣泉、孙卓如等数 十 九 人,考入安庆武备练军学堂,并与柏文蔚等革命党人相联络。1905 年 与太和 春,他改充安庆鸣凤学堂教习,以为接洽密 会 党首 场所。 原先,有皖北人 郭其昌 ,是哥老会首领,谋 在安庆 发动 起义 未成,被捕下狱。树侯潜入狱中与郭其昌通气,了解到匿迹省垣的哥老会地下组织 , 事泄 遂与联系,集结党人,多次密商,议定外联豫皖会党,内集在省的革命志士,共谋大举;标营中以柏文蔚为内线,先夺械弹,攻占省城。其时,树侯有书愤一诗云:"昆仑东下五千年,莽莽神州我占先。太息武功凋谢尽,乘时恢复莫盘桓。"当得知中国同盟会于东京成立时,又有一诗云:"同盟军书传海 外 ,三千侠士仗江流。中原从此除膻种,汉族还须再出头!"由于他的活动频繁,风声所播,为寿州豪绅孙某侦悉。孙某径向两江总督周馥告密。周馥密檄皖抚,先杀郭其昌于狱中而不布,同日晚,又派兵来围鸣凤学堂,意图逮捕他。幸为同乡卞秉粲(寿县人,当时名华章)得悉,急来鸣凤学堂通知张树侯,他立即 逃 走,同前来捕他的兵,相距甚近,仅隔前后门而已 。 其在《晚菘堂谈屑》中记有:"时将天晚,在院纳凉,悉讯后,为避人疑,手持芭蕉扇一把,伪为大便, 光 绪三十二年 脊而出。" 时霍邱人郑赞丞(芳荪)及李广缙(又名北申),均系淮上志士,在皖南广德筹办矿务局,遂奔就之,暂在那里隐避。清吏逮捕落空,便下令通缉,一时风声险恶。张树侯怕致郑、李受累,乃潜走杭州,依西湖韬光寺和尚,隐伏暂避,化名"尹其康",法号"隐康"。并得与浙省革命志士相往还,一住数月。迨至缉声稍懈,始返芜湖,应李光炯之邀,还俗,就任皖江公学经学讲师,得与吴旸谷等相结识,遂 参加同盟会 。在离杭时曾有诗云:"骇浪惊涛卷地来,血花剑影事堪哀。武林一去几千里,浙水吴山日溯洄。"在芜湖曾有诗示同仁云:"漫言祖国凭谁挽,要识民权自有真。万里沙场三尺剑,愿将鲜血洗乾坤!"又有:"频年碌碌走风尘,车马关河总怆神。世界大千犹有憾,鸠江讲学亦论兵。"可见,他反清的革命思想是很坚决的。 当时革命,南方特盛,清廷对南方更是严加戒备。张树侯分析当时形势后,认为北方还有隙可乘。适有卞秉粲、杨端甫在吉林胡殿甲处供职。胡殿甲也是寿州人,任吉林军统领,兼吉林陆军小学总办。经卞秉粲等向胡殿甲推荐,聘树侯为陆军小学教习。他于1906年秋初,毅然出塞,并约有六安彭卓甫、霍山朱则羲等人同赴东北。时柏文蔚也在东北。 当时吉林省的革命活动,咸以张树侯和柏文蔚为领袖,壮志雄心,密谋大举,惜在事将成熟之时,为吉林长官达桂侦悉,派队逮捕他们,幸在胡殿甲的保护下,得以脱险。张树侯和卞秉粲两人化装夜走延吉岗,不能立足,乃潜越国境,到朝鲜清津投陈其顺。陈其顺是东北人,时招募吉林边境流民(中、朝均有)两万余人,在清津为朝鲜拆城筑路。张树侯以同胞身分投效,得为陈其顺办文牍,日渐接近,并向陈其顺解释反清革命道理,动员他率领拆城工众参加起义,深得陈其顺欣许 ,并 把他的话,名之曰"打江山"。那时拆城工众多系赋敛所逼,生活无路而来,所以一招即应。于是,一面派卞秉粲往日本谒中山先生,商筹款械,一面又派工长某东北人与有关方面相联系,计划进扑吉林并策动胡殿甲为内应,期以吉林为根据地。不意卞秉粲 到 日本时,适中山先生亲赴蒙自发难,因时间较久,清津拆城筑路已告竣工,不得不将工众遣散,而柏文蔚等也都已南返,因此起义计划没有实现。张树侯嗟叹不已,作诗云:" 吉林 西去走车难,石子垒踉路百盘。壮志豪情余涕泪,灯光剑影照心肝。" 1907年,张树侯遄返家乡,就芍西学堂教务,仍以反清革命思想灌输学生,曹蕴真、曹渊、方运炽 、 曹鼎等均是他学生,深受其影响而走上了反清革命道路。同时与家乡革命同仁相联系。次年春,熊成基、范传甲安庆举义失败。熊成基来寿县,就访于芍西学堂。树侯意欲留熊成基在寿,约同仁举民团以应之,而熊成基认为皖省环境险恶,乃远走省外,不幸在吉林就义,范传甲亦在安庆牺牲,一时皖省反清革命转向低潮。 1909年春,树侯离芍西教职,与郑赞丞同赴 上海 ,在沪组织革命机构,寓李少川家。李家为苏、皖间反清人士的联络机关。树侯专任各方联络工作。 1910年间,在沪同志咸以内地发展为重要,一旦首义,才有群众基础。树侯遂与张汇滔、管鹏 等 先后转回寿县,组织力量,来往城乡各 地 活 ,联络乡里武装,为辛亥的淮上军开创了基础。 1911年春,各方同仁,群集广州,将谋大举。张树侯与董少亭 动 身前来,及至九江,得悉广州起义失败,乃复回里门 。 是年秋,武昌起义,淮上军崛起 寿州 。树侯与瓦埠的方振九率乡里子弟自瓦埠湖东,迂回到湖西各集镇,城乡均兵未血刃而 光复 。十月初,淮上军出师毗邻各县 时 曾参加 ,他先则率众到合肥与孙品骖相会,继则时而寿县,时而六安,时而阜、颍,与张汇滔、权道涵等人,共策整军安民计划。据权道涵生前谈, 淮上军 所到之处, 军 务 政府印均为张树侯所手刻 。 民 国5 国成立以后,有些人争官、争利,喧嚷一时,而张树侯一向是奔走劳瘁,决不钻营宦途。1912年自题小照诗云"试把余生付金石,更将遗恨托芸编",大有借书画以了天 年 (1916 之慨。 袁氏称帝之际,各地酝酿倒袁,他为黄少泉写了一些诗,这里录二首。诗云:"汉上军声卷地来,江淮千里战云开。浔阳九派岩关壮,赖有将军筑炮台。""帝业于今已化羊,一肩行李莫还乡。溯风凛冽方凄紧,漫把良弓一例藏。"这时,倪嗣冲督皖,仇视党人,东南五省通缉张树侯的命令齐下,被迫匿于肥西童茂倩家。时川督陈宦,系童茂倩的学生,藉此渊源,张树侯离开合肥,潜走六安,偕同徐迂亭经鄂入川。未几,云南护国军起,他和迂亭指陈利害,策动川督归附,以讨袁军。 1916 年 ) ,张树侯返 回 家 乡 。继此,北洋军阀当道,国事日非,他决心不参与军政活动,打算 隐居 教学。 1918年,张树侯曾受聘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讲授经学与书法。时值五四运动,他目击时艰,再次愤然归里,匿迹于寿州、六安、合肥等地乡间。 大革命伊始,设帐于肥西童茂倩家,每与童老谈及时政,追怀中山先生,曾有句云:"北上燕京拯故国,遗留三策共千秋(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当"四·一二"惨案消息传来,曾以书愤诗二十首加以抨击,兹记其一首云:"风云义烈感沧桑,痛哭血花溅沪江 。 对 新义三民嗟幻影,神州暗淡恨茫茫。"此时,其子张曙云(原自上海大学随周总理至广州,进黄埔,从军北伐,加入共产党)在北伐军总部任编辑,来信问时事,复信中根据他自己的见解,有云:"当今青年,如大海孤舟,方向为主,一时逆风起处,澎湃狂澜,则飘荡中流,不知所止,尔曹其勉乎哉。"并有诗云:"应识庐山真面目,漫将璞玉当石沙!" 1925年,袁子 金 北伐驻军 石 、 家庄,于民间得戚继光遗砚。袁归里后,以示张树侯,属为之铭。此砚为广东端砚,长方形,抄手式。长17 厘米,宽11厘米,厚6.5 厘米。石质细腻,雕琢精巧,又系名人用砚,为端砚中之珍品。左侧行书戚继光铭文,曰:"他山之石,允 文 允武,决疑定计,取君之府,军书飞驰,日傍午,传檄天下惟赖汝,四海一,与汝息。继光铭。"右侧张树侯隶书曰:"民国十四年,袁子金师长北伐驻军石家庄,得戚南塘少保遗砚于民家。归里后,以示张树侯,属为之铭。铭曰(篆书):'明季多难,少保以生,今复多难,赉在将军,古人往矣,此传薪。'" 1930年,张树侯应友人李少川约去上海,居沪二载,多结翰墨之缘。 1932年,张树侯以自己在燕京大学习 字 科教学讲义为基础著述的《书法真诠》在上海出版,《书法真诠》与以往的书法理论著作相比,呈现出思想解放认识超前、思辨深刻见解独具 、 语言精练立说严谨等特点。 1933年,王亚樵遭国民政府通缉时曾到张树侯上海家中躲避。 1934年,张树侯应前安徽省烈士省葬委员会之请,为辛亥以来安徽死难烈士撰刻碑文而回居安庆。朋辈为之欢欣,各省友人,咸以 诗文 寄颂,陈独秀、段祺瑞、汪兆铭、孙科、柏文蔚 、 绘 于右任、翁文灏、齐白石等均寄有贺幅,达近千件之多。甚至有从海外寄 画 者。 1935年4月18日拂晓,张树侯在安庆南庄岭省葬委员会内住处逝世。先生身后,纸笔一束,清风两袖。老友柏文蔚、权道涵、孙养癯 、 江彤侯等缅怀旧谊,为之集资公葬于安庆城西烈士祠后院内(老火药库的旧址)。 张树侯在书法、篆刻艺术上均享有盛名。书法各体兼优,隶书更擅其长。客居省城安庆,《学风》杂志载文称"求书者日夕盈门,有洛阳纸贵之势"。晚年喜画梅花。《申报》于1933年发表过他的一幅梅花图,并附之以跋云:"先生沉酣八法,指研 篆刻 广 ,以倒海屠龙之手,写暮年伏枥之心……" == '''文学成就''' == 张树侯先生,性耿介,学术方面也迥异流俗。早年潜心儒家经籍,虽然科举出身,却反对科举制度。曾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尤重视史学,对历代典章文物、治乱得失根源的阐述颇有见地。 生平力学,工书画,尤精篆刻。时人将他与宣城杨大鈊、舒城王仁峰并称 为 涉猎 "皖省三大家"。小传有云:"平生嗜好甚多,以窭贫故,力不逮亦不暇也。惟于金石文字 , 莫 好之尤笃。三代篆籀,暨汉唐以来诸石刻,罔弗搜罗,以资效仿,至老 不 衰。"书法真、草、隶、篆,各体兼优,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古篆隶书,更擅其长。他对书法的研究,极为 精 研 审 , 所撰 著有 《书法真诠》 为近代 一本,1932年出版于上海。该书分十八章详述书法的用笔、结构、择师、养气等各个方面。"以五千年之考 定 基 ,证三千岁之源流,开后进之坦途,辟前人之怪论,要言不烦,读之心折",《 书-著 法真诠·跋》谓其"以吉金文字之法,纳入今隶,综括挥写 , 一任天机流衍。" 于右任 先生 曾 评述道:“ 亲自为该书题诗一首:" 天际真人张树侯,东西南北也应休 ; 。 苍茫射虎屠龙手,种菜论书 志 老 寿州。 ” " 绘画自谓未精,而晚年喜作墨梅及 著 有《尚 色红梅,笔力苍劲峭拔。 据识者云,是用篆籀笔法兼以行草之功所作。 人谓其 书 法,源于石刻入手,称之"张铁笔"。其亲刻印章,乃属常事。巨碣大碑,均是自己撰 文 ,自己刻字,往往不先书而以白刃刻于石上者,与书后刻者无异。据说张树侯少年时见石匠锻磨,便学着用小刀刻石。久之,能不要字模,用刀直刻石上,以刀作笔,运用自如,刀法凝炼,炉火纯青。 先生之遗墨,各地多有藏者,尤以皖省为多。惜自抗战以来,迭经兵燹,损失不少。据说,权道涵生前藏有梅花册页一卷,并有真、草、隶、篆各体题词,所盖印章,均系自刻,可谓三绝。篆隶册页二卷,均存杨慕起处。石刻包括有西庐寺通元长老传碑、安庆五烈士碑、九烈士纪念碑、 范 》 传甲烈士碑、碧溪精舍记碑、寿县涌泉庵记碑 、 《晚菘堂谈屑》 瓦埠方氏神道碑 、 合肥明教寺梅花碑,以及私人的墓碑等。 著作除 《 联语录存 书法真诠 》 、 出版外,尚有 《淮上革命史》 二卷,是为淮上革命的专著(稿存管曙东处)。有《淮南耆旧小传》一卷,系明末以来及太平天国、捻军、书画家 、 方外等人物的传记。还著有 《 寿州乡土记 尚书注》二卷,《联语录存 》 、 一卷, 《树侯印存 》一卷,《晚菘堂诗草 》、《 淮南耆旧小传 晚菘堂谈屑》数卷,《诗文录存 》 等 数十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