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荆州市荆南高级中学

增加 5,798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荆州市荆南高级中学'''的前身江陵师范是一所百年老校,曾在历史的舞台上光辉灿烂。1999年8月经市教育局批准挂牌成为荆…”
'''荆州市荆南高级中学'''的前身江陵师范是一所百年老校,曾在历史的舞台上光辉灿烂。1999年8月经市教育局批准挂牌成为荆南高级中学。

2017年1月、8月,因荆州区学校布局大调整,荆南高级中学先后与第三技工学校、梅园中学合并,停止招收高中生,改为初中阶段义务教育,并更名为“荆州市荆南中学”。

2019年高考结束,最后一批高中生毕业离校,“荆州市荆南高级中学”完美退出历史舞台。

==学校概况==

荆南中学位于荆州古城之南,大学城中心地带。截止2010年,有教师办公楼一幢,教学楼三幢,综合实验楼一幢,学生公寓楼两幢,学生食堂兼后勤服务大楼一幢,现代化理化生实验室五个,多媒体多功能演播室两个,微机室一个,藏书5万余册的图书室一间,田径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等体育设施齐全,配备有校园宽带网、监控系统、广播网、201电话网。校园的假山、陶然亭、校史纪念碑、校园绿化带等无不体现出人文的关怀;走廊、墙壁的名人字画,橱窗、板报的精美设计,荣誉室的设置无不折射出教育的光芒。

==办学理念==

学校坚持邓小平同志提出要“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一切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确立了培养多规格、多层次的人才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质量观,以及从思想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着眼学生终生发展的教育观。为了贯彻这一思想与观念,2003年5月,学校提出了“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把学校建设成为服务意识强、教育质量高的一流学校”的办学目标。遵循坚持重德育、重科研、重质量的方针,形成“德育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特色,以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努力实现“为未来社会培养会生存、会生活、会学习、会做人的新型接班人”的培养目标。2003年9月,学校又提出了“低成本教育营运,高质量分层育人,走人文关怀之路、办人民满意学校”的办学理念,并制定了学校的五年发展规划,确定了学校的发展目标。

==学校设施==

2004年上半年完成校园中心大道改建工程,年内成功创建区级示范学校。2005年修建新的学生公寓。2006年完成教师办公楼的改建,扩大了招生,实现在校生突破2000人的规模,并成功创建市示范学校、省重点学校。2008年改建了校门、新建了教学楼、打通了“荆南大道”、刷黑了中心大道。在校生达到2600多人。2009年为优秀教师和全体班主任发放了联想笔记本电脑。2010年引进了天然气,更新了食堂锅炉,扩建了学校食堂。

==校园文化==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办不好教育。”把爱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学校针对部分家庭子女读书难的问题,把天秤的一端倾向普通家庭子女,充分考虑到普通家庭的经济承受力,坚持低成本的运营策略,每年为学生减免费用达20多万元。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好不同的教育方案,开启学生智慧之门,充分发掘学生潜力,让教师善教,让学生乐学,帮助每一个学生为一生幸福树立起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塑造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刘周同学在2006年“畅想奥运 、 青春中国”全国青少年才艺大赛中荣获少年组声乐专业铜奖。学校还成立有数、理、化、生、外学科竞赛小组和美术活动小组、音乐活动小组、《榆钱》文学社、足球队、篮球队、乒乓球队等活动团体。使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生活。《荆南中学报》和《榆钱》2007年在湖北省首届校刊校报评比中荣获一等奖。2008年我校学生积极参加奥运火炬传递活动,获得“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荆州传递活动先进单位”。

==教学成绩==

学校有省级骨干教师2人,市级骨干教师8人,市、区明星教师5人。学校教育充满了朝气与活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自创办高中以来,学校共培养了高中毕业生6200多人,其中升入本科院校就读的学生多达4126人。特别是2004年以来,高考成绩一年一个台阶,取得骄人成绩:2004年高考本科上线375人,一类本科上线39人,过600分8人;2005年高考本科上线483人,一类本科上线47人,过610分3人(全区仅9人);2006年高考本科上线516人,一类本科上线51人,过600分5人,高分率居全区前列。2007年高考过600分的10人,最高分653分,本科上线率达75%。2008年高考一本上线75人,其中曾妮同学以588分夺得荆州区文科状元。2009年本科上线562人,上线率达76%。连续七年被评为市、区二级“高考先进单位”。2009年2月“荆州市文综分析会”在学校召开,学校有三名教师上了精彩的示范课。

学校提倡教师注重学生潜力的发掘,认真研究学生个人的特性,仔细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短短三年的学习中,通过对学习环境的适应,学习习惯的培养,将一大批三类苗培养成为一流大学学子。如李超同学,中考时全市排名一万多名,2005年取得了618分的优异成绩,全省排一千零一名;张兴龙同学,中考时仅350分,2006年以580分的成绩考入武汉理工大学。在2008年高考中,应届生曾妮同学勇夺荆州区文科状元桂冠。

==参考文献==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
776,93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