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95
次編輯
變更
泰山五贤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泰山五贤</big> ''' |- |File:泰山五贤.jpg|缩略图|居中|[…”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泰山五贤</big> '''
|-
|[[File:泰山五贤.jpg|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泰山五贤
地理位置: 山东泰山
气候条件: 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泰山五贤祠
|}
'''泰山五贤'''指宋朝的孙明复、石徂徕、胡安定和明朝的宋焘以及清朝的赵仁圃五位先生。泰山五贤祠五贤事迹碑记在五贤祠遗址。1933年12月立,冯玉祥作序,范明枢撰文,邓长耀楷书。碑为双石并连,阴阳两面刻,高1.88米,宽0.85米,厚0.2米。共57行,其中序文9行、正文48行,满行38字,共计2109字,字径4厘米。碑在“嗡嗡嗡”中被推倒,断为两截,序言凿毁近6行、218字。1990年翻碑拓印时又断为多块,损10余字。<ref>[ ], , --</ref>
五贤祠在普照寺西北的五贤祠,东有投书涧,西有香水峪。唐代时有周朴在此创建栖真观修道。北宋更有著名学者孙复、石介这里建泰山上书院。理学家胡瑗曾到这里来访学。清道光年间徐宗干重修时,又增祀宋焘和赵国麟为贤,才开始更名为五贤祠。祠分东、西两院:东为五贤祠,有大门、正殿及东西配殿;西为讲书堂,有正房和西配房。
==五贤祠碑记==
泰山凌汉峰下三贤祠,崇祀泰山、徂徕暨安定三先生,始末具载岱乘。迄今登讲书台,抚侍立石,临投书涧,未尝不憬然,想见其为人。第孙子乔寓斯邦,胡子则吾乡人也。以岱岳灵淑之区,徂徕而后莫为之继,人往风微,欷歔曷极!然齐山鲁水间,代有伟人,殁则已焉,抑未表而彰之者之咎也。昔陶山师主讲岱麓于书院三贤祠,敬奉宋绎田、赵仁圃先生于侧,由是学者于孙、石而下得所景从。今兹层层幽谷,林密泉清,为三子所藏修而息游者,即右两先生所瞻依不忍去者也。两先生心源相接之处,即两先生与三子殁后栖神之所,亦即后之学者百世下闻风思淑之地也。己丑秋,重葺试院落成,将余资整治祠宇,属宋君兴帏、赵生育民、乔生钿、徐生择、刘生光典、贾生锡彤董其事,诹吉日,恭奉绎田、仁圃两先生神主于内,改名五贤祠而为之记。
知泰安县事江左徐宗于谨识
戊寅科举人后学卢琳沐手敬书
道光十年庚寅仲秋谷旦
说明
此碑刻于清道光十年(公元l830年)。碑高54厘米,宽87厘米。刻文24行,满行l5字,凡330字,字径2.5厘米,正书。碑文详细记载了泰山上书院的沿革,是研究泰山书院兴废的可靠资料。碑原立泰山五贤祠,“文革”期间五贤祠被毁,碑咸仆地。1984年将此碑移置普照寺院,并嵌于碑墙内。铭文尚完好可读。
(992~1057)字明复,北宋初学者,宋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举进士不第,退居泰山讲学,世称泰山先生。鲁人自石介而下,皆师事之。范仲淹、富弼言称孙复道德经术宜在朝廷,于是由布衣拜秘书郎、国子监直讲,累官至殿中丞。孙复治《[[春秋]]》,著《[[春秋尊王发微]]》12卷。与石介、胡瑗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以继承儒家道统自居,排斥佛老,抨击祸福报应学说。嘉祐二年(1057)卒,葬于东平。欧阳修作《[[孙明复先生墓志铭]]》。旧志载,孙复还著有《[[睢阳子]]》10卷、《[[春秋总论]]》3卷。金大定间,在岱庙东建鲁两先生祠,祀孙复与石介,后移泰城东南隅。明嘉靖年间,佥事卢问在讲学处(今五贤祠旧址)建仰德堂祀孙复、石介,后加奉胡瑗,称三贤祠。三人并称“宋初三先生”。清道光九年(1829),县令徐宗干又奉宋焘、赵国麟入三贤祠,合称为五贤祠。后人将孙复列为泰山五贤之首。
==石介==
(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北宋初学者。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人。故居在徂徕山西北之桥沟村。曾讲学徂徕山下,世称徂徕先生。北宋天圣八年(1030)进士,初任郓州推官、南京留守推官。在南京任职期间结识孙复,并引为知己,帮助他到泰山讲学,拜其为师。景祐三年(1036),任嘉州军事判官,因母亲去世,归家奔丧。居丧期间,在徂徕山长春岭下建徂徕书院,“以《[[易]]》教授诸生”。庆历二年(1042)夏,服丧期满,召为国子监直讲。庆历新政时,石介作《[[庆历圣德诗]]》,积极拥护改革。新政失败后,受到保守派打击,被迫出任濮州通判。庆历五年(1045)卒,葬于徂徕山下。欧阳修作《[[徂徕先生墓志铭]]》。著有《[[徂徕先生文集]]》。泰山五贤之一。
==胡瑗==
(生卒不详)字翼之,北宋初学者,教育家。宋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县)人,世居陕西安定堡,世称安定先生。曾与孙复、石介讲学泰山,十年不归,得家书见有“平安”二字,不拆阅即投涧中。现五贤祠旧址东有“胡安定先生投书处”刻石,称投书涧。后执教太学,四方之士来学者,学舍竞不能容。以太常博士致仕。著有《[[论语说]]》、《[[周易口义]]》、《[[景祐乐仪]]》等书。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泰山五贤之一。
==宋焘==
(1572~1614)字岱倪,号泽田、青岩,泰安孝门村(今肥城孝门)人。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后改任御史,巡按江南,兼督学政。多次仗义直谏,惹怒神宗,被贬为定州刺官,不久辞职隐乡。在青岩居建书院讲学,搜寻岱故,编著《[[泰山纪事]]》、《[[岱下小史]]》等,另有诗集《[[青岩居草]]》、《[[落花钱韵]]》等。万历四十二年(1614)卒,葬于泰安城西上旺村凤凰岭下。泰山五贤之一。
==赵国麟==
(1673~1751)字仁圃,号拙庵,泰安人。清代名臣。少时家贫,好学。清康熙年间进士,历任福建、安徽巡抚,刑部、礼部尚书兼领国子监事、文渊阁大学士等职。后辞官返里,隐居读书。为启迪后学,在宋焘青岩居故址创办青岩义社,后易名青岩书院,是泰山历史上著名书院之一。著有《[[云月砚轩古体诗稿]]》、《[[调皖纪行草]]》、《[[拙庵近稿]]》、《[[塞外吟]]》、《[[近游草]]》、《[[大学困知录]]》、《[[文统类编]]》等。泰山五贤之一。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泰山五贤</big> '''
|-
|[[File:泰山五贤.jpg|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泰山五贤
地理位置: 山东泰山
气候条件: 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泰山五贤祠
|}
'''泰山五贤'''指宋朝的孙明复、石徂徕、胡安定和明朝的宋焘以及清朝的赵仁圃五位先生。泰山五贤祠五贤事迹碑记在五贤祠遗址。1933年12月立,冯玉祥作序,范明枢撰文,邓长耀楷书。碑为双石并连,阴阳两面刻,高1.88米,宽0.85米,厚0.2米。共57行,其中序文9行、正文48行,满行38字,共计2109字,字径4厘米。碑在“嗡嗡嗡”中被推倒,断为两截,序言凿毁近6行、218字。1990年翻碑拓印时又断为多块,损10余字。<ref>[ ], , --</ref>
五贤祠在普照寺西北的五贤祠,东有投书涧,西有香水峪。唐代时有周朴在此创建栖真观修道。北宋更有著名学者孙复、石介这里建泰山上书院。理学家胡瑗曾到这里来访学。清道光年间徐宗干重修时,又增祀宋焘和赵国麟为贤,才开始更名为五贤祠。祠分东、西两院:东为五贤祠,有大门、正殿及东西配殿;西为讲书堂,有正房和西配房。
==五贤祠碑记==
泰山凌汉峰下三贤祠,崇祀泰山、徂徕暨安定三先生,始末具载岱乘。迄今登讲书台,抚侍立石,临投书涧,未尝不憬然,想见其为人。第孙子乔寓斯邦,胡子则吾乡人也。以岱岳灵淑之区,徂徕而后莫为之继,人往风微,欷歔曷极!然齐山鲁水间,代有伟人,殁则已焉,抑未表而彰之者之咎也。昔陶山师主讲岱麓于书院三贤祠,敬奉宋绎田、赵仁圃先生于侧,由是学者于孙、石而下得所景从。今兹层层幽谷,林密泉清,为三子所藏修而息游者,即右两先生所瞻依不忍去者也。两先生心源相接之处,即两先生与三子殁后栖神之所,亦即后之学者百世下闻风思淑之地也。己丑秋,重葺试院落成,将余资整治祠宇,属宋君兴帏、赵生育民、乔生钿、徐生择、刘生光典、贾生锡彤董其事,诹吉日,恭奉绎田、仁圃两先生神主于内,改名五贤祠而为之记。
知泰安县事江左徐宗于谨识
戊寅科举人后学卢琳沐手敬书
道光十年庚寅仲秋谷旦
说明
此碑刻于清道光十年(公元l830年)。碑高54厘米,宽87厘米。刻文24行,满行l5字,凡330字,字径2.5厘米,正书。碑文详细记载了泰山上书院的沿革,是研究泰山书院兴废的可靠资料。碑原立泰山五贤祠,“文革”期间五贤祠被毁,碑咸仆地。1984年将此碑移置普照寺院,并嵌于碑墙内。铭文尚完好可读。
(992~1057)字明复,北宋初学者,宋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举进士不第,退居泰山讲学,世称泰山先生。鲁人自石介而下,皆师事之。范仲淹、富弼言称孙复道德经术宜在朝廷,于是由布衣拜秘书郎、国子监直讲,累官至殿中丞。孙复治《[[春秋]]》,著《[[春秋尊王发微]]》12卷。与石介、胡瑗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以继承儒家道统自居,排斥佛老,抨击祸福报应学说。嘉祐二年(1057)卒,葬于东平。欧阳修作《[[孙明复先生墓志铭]]》。旧志载,孙复还著有《[[睢阳子]]》10卷、《[[春秋总论]]》3卷。金大定间,在岱庙东建鲁两先生祠,祀孙复与石介,后移泰城东南隅。明嘉靖年间,佥事卢问在讲学处(今五贤祠旧址)建仰德堂祀孙复、石介,后加奉胡瑗,称三贤祠。三人并称“宋初三先生”。清道光九年(1829),县令徐宗干又奉宋焘、赵国麟入三贤祠,合称为五贤祠。后人将孙复列为泰山五贤之首。
==石介==
(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北宋初学者。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人。故居在徂徕山西北之桥沟村。曾讲学徂徕山下,世称徂徕先生。北宋天圣八年(1030)进士,初任郓州推官、南京留守推官。在南京任职期间结识孙复,并引为知己,帮助他到泰山讲学,拜其为师。景祐三年(1036),任嘉州军事判官,因母亲去世,归家奔丧。居丧期间,在徂徕山长春岭下建徂徕书院,“以《[[易]]》教授诸生”。庆历二年(1042)夏,服丧期满,召为国子监直讲。庆历新政时,石介作《[[庆历圣德诗]]》,积极拥护改革。新政失败后,受到保守派打击,被迫出任濮州通判。庆历五年(1045)卒,葬于徂徕山下。欧阳修作《[[徂徕先生墓志铭]]》。著有《[[徂徕先生文集]]》。泰山五贤之一。
==胡瑗==
(生卒不详)字翼之,北宋初学者,教育家。宋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县)人,世居陕西安定堡,世称安定先生。曾与孙复、石介讲学泰山,十年不归,得家书见有“平安”二字,不拆阅即投涧中。现五贤祠旧址东有“胡安定先生投书处”刻石,称投书涧。后执教太学,四方之士来学者,学舍竞不能容。以太常博士致仕。著有《[[论语说]]》、《[[周易口义]]》、《[[景祐乐仪]]》等书。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泰山五贤之一。
==宋焘==
(1572~1614)字岱倪,号泽田、青岩,泰安孝门村(今肥城孝门)人。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后改任御史,巡按江南,兼督学政。多次仗义直谏,惹怒神宗,被贬为定州刺官,不久辞职隐乡。在青岩居建书院讲学,搜寻岱故,编著《[[泰山纪事]]》、《[[岱下小史]]》等,另有诗集《[[青岩居草]]》、《[[落花钱韵]]》等。万历四十二年(1614)卒,葬于泰安城西上旺村凤凰岭下。泰山五贤之一。
==赵国麟==
(1673~1751)字仁圃,号拙庵,泰安人。清代名臣。少时家贫,好学。清康熙年间进士,历任福建、安徽巡抚,刑部、礼部尚书兼领国子监事、文渊阁大学士等职。后辞官返里,隐居读书。为启迪后学,在宋焘青岩居故址创办青岩义社,后易名青岩书院,是泰山历史上著名书院之一。著有《[[云月砚轩古体诗稿]]》、《[[调皖纪行草]]》、《[[拙庵近稿]]》、《[[塞外吟]]》、《[[近游草]]》、《[[大学困知录]]》、《[[文统类编]]》等。泰山五贤之一。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