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270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肯特公爵夫人凯瑟琳·露西·玛丽·温莎'''(英语:Katharine Lucy Mary Windsor, Duchess of Kent,GCVO;1933年2月22日-),本姓和斯利…”
'''肯特公爵夫人凯瑟琳·露西·玛丽·温莎'''(英语:Katharine Lucy Mary Windsor, Duchess of Kent,GCVO;1933年2月22日-),本姓和斯利(Worsley),是肯特公爵爱德华[[王子]]的[[妻子]]。肯特公爵为[[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孙子、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堂弟,基督教圣公会皈依天主教者。
圣灵降临节,亦称五旬节<ref>[https://www.sohu.com/a/142770696_103313 在捷克圣维特大教堂,邂逅“五旬节”盛典],搜狐,2017-05-23</ref>。据《圣经·新约全书》载:耶稣复活后第50天差遣圣灵降临,门徒领受圣灵后开始向世界各地传布福音。教会规定每年复活节后第50天为圣灵降临节<ref>[https://www.sohu.com/a/468219980_120092680 圣灵降临节的起源、庆祝与习俗],搜狐,2021-05-24</ref>。基督教多数教派不守此节。
==简介==
凯瑟琳夫人在1933年2月22日在位于和斯利家族约克郡荷芬咸庄园诞生,为第四代从男爵威廉·和斯利与祖依丝·摩根·布伦纳的独女。她是奥利韦尔·克伦威尔护国公的后人。
她就学于约克郡的玛格丽特王后学校和诺福克的伦顿山学校,期间认识音乐,并且学习[[钢琴]]、管风琴和[[小提琴]]。她不获皇家音乐学院取录,但跟随就读于剑桥大学的兄长前往剑桥,于胡布莱女士精修学校学习,期间勤修音乐。
1961年6月8日,凯瑟琳于约克大教堂与肯特公爵爱德华王子成婚。婚礼嘉宾除了英国和西班牙王室成员之外,还有演员诺尔·克华德和小德格拉斯·菲宾 士。婚后,凯瑟琳的衔头为“肯特公爵夫人殿下”。
肯特公爵及夫人育有三名子女,分别是长子圣安德鲁伯爵乔治(1962年6月26日)和海伦女勋爵(1964年4月28日),而两兄妹生于父母位于白金汉郡艾弗区的柯品斯别墅,次子尼古拉斯生于伦敦丹麦山国王学院医院,他成为首位在医院出生的英国王室成员之一,他们还有一名儿子派翠克于1977年胎死腹中,肯特公爵夫人因而严重抑郁。
1988年而长子圣安德鲁伯爵与[[加拿大]]籍女子[[结婚]]后,育有三名子女,四年后,独女海伦女勋爵结婚,两夫妇共有二子二女,2006年,次子尼古拉斯与英国女子结婚,两夫妻共有三位儿子,肯特公爵夫妇共有十名子孙。
肯特公爵夫人于1994年获接纳加入天主教会,她的个人决定得到女王首肯。时任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天主教会主教长、威斯敏斯特总教区巴西尔·休谟枢机提醒,教会切勿因公爵夫人转信天主教而心生优越之感。
纵然《1701年王位继承法》订明,与天主教徒结婚的王室成员丧失王位继承权,但并不包括婚后转信天主教的圣公会信徒。因此,肯特公爵并无因此而丧失英国王位继承权。
此后,肯特公爵夫人的幼子尼古拉斯·温莎勋爵、孙子丹柏提克勋爵爱德华·温莎,和孙女马里纳·莎洛特·温莎女勋爵亦成为天主教徒。她的长子圣安德鲁斯伯爵乔治·温莎与天主教徒结婚,因此无法继承王位。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肯特公爵夫人患上慢性疲劳症候群,而《星期日邮报》报道她患上抑郁症。她于1999年时已经从慢性病中康复,《每日邮报》问及有何改变时,她回答说她患上了乳糜泻而不自知。她接受诊断后卸任[[英国]]ME会(关注慢性疲劳症候群的组织)的会长,而积极参与多项慈善和学校活动。她在1999年谈及长期病患时,只轻轻说道“我们当中无人一生中不受点破损”。
肯特公爵夫人于2002年决定,私底下不使用“殿下”的衔头,又减少王室[[职务]]。此后,她的非正式称谓是“凯瑟琳·肯特”,但正式称衔头不变,仍为“肯特公爵夫人殿下”。她于2002年担任英国广播公司青年音乐家比赛的颁奖嘉宾时,要求主办机构介绍她为“肯特公爵夫人凯瑟琳”。
卸下王室职务的同时,她在赫尔河畔金斯顿一所小学任职音乐教师十三年。她于2005年接受英国广播公司第三台访问时,谈及她喜爱嘻哈音乐和唱作歌手蒂朵,而蒂朵的《Thank You》是她十分喜爱的歌曲。她是“制造音乐”组织的赞助人,该组织为业余义务音乐组合的共同组织。
肯特公爵夫人是伦敦国立青年音乐基金会的信托人,也曾担任曼彻斯特的王家北方音乐学院的董事长,和索尔福德克的阿尔德堡制作公司的宣传大使。她曾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海外义务工作到访多个地方,关注受剥削的儿童。1999年到访[[柬埔寨]]、[[马其顿]]和[[尼泊尔]]。她曾任“为儿童行动”组织主席、“麦克米伦癌症纾缓”董事 、曼彻斯特姬斯蒂癌症医院救助会主席,和北爱尔兰王家阿尔斯特警察慈爱会的赞助人
她曾为香港演艺学院访问学人,以及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昆士兰音乐学院、英国耶胡迪·梅努因学校、阿尔斯特音乐学院和利物浦阿尔德·希儿童医院赞助人。
2004年,肯特公爵夫人和剑桥国王学院院长尼古拉斯·罗宾逊开展“未来天才”慈善组织,用以发掘、资助和培育英国的天才年轻音乐家。
==参考文献==
[[Category:200 宗教總論]]
圣灵降临节,亦称五旬节<ref>[https://www.sohu.com/a/142770696_103313 在捷克圣维特大教堂,邂逅“五旬节”盛典],搜狐,2017-05-23</ref>。据《圣经·新约全书》载:耶稣复活后第50天差遣圣灵降临,门徒领受圣灵后开始向世界各地传布福音。教会规定每年复活节后第50天为圣灵降临节<ref>[https://www.sohu.com/a/468219980_120092680 圣灵降临节的起源、庆祝与习俗],搜狐,2021-05-24</ref>。基督教多数教派不守此节。
==简介==
凯瑟琳夫人在1933年2月22日在位于和斯利家族约克郡荷芬咸庄园诞生,为第四代从男爵威廉·和斯利与祖依丝·摩根·布伦纳的独女。她是奥利韦尔·克伦威尔护国公的后人。
她就学于约克郡的玛格丽特王后学校和诺福克的伦顿山学校,期间认识音乐,并且学习[[钢琴]]、管风琴和[[小提琴]]。她不获皇家音乐学院取录,但跟随就读于剑桥大学的兄长前往剑桥,于胡布莱女士精修学校学习,期间勤修音乐。
1961年6月8日,凯瑟琳于约克大教堂与肯特公爵爱德华王子成婚。婚礼嘉宾除了英国和西班牙王室成员之外,还有演员诺尔·克华德和小德格拉斯·菲宾 士。婚后,凯瑟琳的衔头为“肯特公爵夫人殿下”。
肯特公爵及夫人育有三名子女,分别是长子圣安德鲁伯爵乔治(1962年6月26日)和海伦女勋爵(1964年4月28日),而两兄妹生于父母位于白金汉郡艾弗区的柯品斯别墅,次子尼古拉斯生于伦敦丹麦山国王学院医院,他成为首位在医院出生的英国王室成员之一,他们还有一名儿子派翠克于1977年胎死腹中,肯特公爵夫人因而严重抑郁。
1988年而长子圣安德鲁伯爵与[[加拿大]]籍女子[[结婚]]后,育有三名子女,四年后,独女海伦女勋爵结婚,两夫妇共有二子二女,2006年,次子尼古拉斯与英国女子结婚,两夫妻共有三位儿子,肯特公爵夫妇共有十名子孙。
肯特公爵夫人于1994年获接纳加入天主教会,她的个人决定得到女王首肯。时任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天主教会主教长、威斯敏斯特总教区巴西尔·休谟枢机提醒,教会切勿因公爵夫人转信天主教而心生优越之感。
纵然《1701年王位继承法》订明,与天主教徒结婚的王室成员丧失王位继承权,但并不包括婚后转信天主教的圣公会信徒。因此,肯特公爵并无因此而丧失英国王位继承权。
此后,肯特公爵夫人的幼子尼古拉斯·温莎勋爵、孙子丹柏提克勋爵爱德华·温莎,和孙女马里纳·莎洛特·温莎女勋爵亦成为天主教徒。她的长子圣安德鲁斯伯爵乔治·温莎与天主教徒结婚,因此无法继承王位。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肯特公爵夫人患上慢性疲劳症候群,而《星期日邮报》报道她患上抑郁症。她于1999年时已经从慢性病中康复,《每日邮报》问及有何改变时,她回答说她患上了乳糜泻而不自知。她接受诊断后卸任[[英国]]ME会(关注慢性疲劳症候群的组织)的会长,而积极参与多项慈善和学校活动。她在1999年谈及长期病患时,只轻轻说道“我们当中无人一生中不受点破损”。
肯特公爵夫人于2002年决定,私底下不使用“殿下”的衔头,又减少王室[[职务]]。此后,她的非正式称谓是“凯瑟琳·肯特”,但正式称衔头不变,仍为“肯特公爵夫人殿下”。她于2002年担任英国广播公司青年音乐家比赛的颁奖嘉宾时,要求主办机构介绍她为“肯特公爵夫人凯瑟琳”。
卸下王室职务的同时,她在赫尔河畔金斯顿一所小学任职音乐教师十三年。她于2005年接受英国广播公司第三台访问时,谈及她喜爱嘻哈音乐和唱作歌手蒂朵,而蒂朵的《Thank You》是她十分喜爱的歌曲。她是“制造音乐”组织的赞助人,该组织为业余义务音乐组合的共同组织。
肯特公爵夫人是伦敦国立青年音乐基金会的信托人,也曾担任曼彻斯特的王家北方音乐学院的董事长,和索尔福德克的阿尔德堡制作公司的宣传大使。她曾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海外义务工作到访多个地方,关注受剥削的儿童。1999年到访[[柬埔寨]]、[[马其顿]]和[[尼泊尔]]。她曾任“为儿童行动”组织主席、“麦克米伦癌症纾缓”董事 、曼彻斯特姬斯蒂癌症医院救助会主席,和北爱尔兰王家阿尔斯特警察慈爱会的赞助人
她曾为香港演艺学院访问学人,以及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昆士兰音乐学院、英国耶胡迪·梅努因学校、阿尔斯特音乐学院和利物浦阿尔德·希儿童医院赞助人。
2004年,肯特公爵夫人和剑桥国王学院院长尼古拉斯·罗宾逊开展“未来天才”慈善组织,用以发掘、资助和培育英国的天才年轻音乐家。
==参考文献==
[[Category:200 宗教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