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722
次編輯
變更
纪欧惠
,创建页面,内容为“'''纪欧惠'''(挪威语:Alfhild Jensen Gislefoss,1918年5月2日-2010年10月31日),挪威麻醉科医师,长期服务于南投县埔里基督教…”
'''纪欧惠'''(挪威语:Alfhild Jensen Gislefoss,1918年5月2日-2010年10月31日),[[挪威]]麻醉科医师,长期服务于南投县埔里基督教[[医院]],第一届医疗奉献奖得主,基督教徒。
1517年,[[神学]]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反对放纵欧洲建立的拉丁教会。而他们共同秉持的“简化宗教手续,人人皆为神父”等理念<ref>[https://www.sohu.com/a/343890731_483111 宗教改革500周年:马丁·路德在沃尔姆斯大会],搜狐,2019-09-27</ref>,则最终导致了基督教中“新教”的诞生<ref>[https://www.sohu.com/a/350909931_612665 神圣罗马帝国(16)基督教再次分裂——新教诞生记],搜狐,2019-10-31</ref>。
==简介==
纪欧惠为1918年生于丹麦哥本哈根,生日是5月2日。其母亲为挪威人,嫁给丹麦人,但在生纪欧惠时因难产过世。
1920年,纪欧惠被亲人带回[[挪威]]抚养,1939年就读奥斯陆医[[学院]],1949年毕业取得医师执照,随后于1952年赴[[美国]]研习麻醉医学成为麻醉专科医师。1960年代台湾流行小儿麻痹,造成不少孩童肢体残障,许多小儿痳痹症需要矫正手术,遂她于1962年受邀来台湾指导麻醉技术。1963年,她被挪威路加信义会指派到埔里基督教医院(简称“埔基”)为偏远山区作医疗工作。在当年的台湾,她是全岛第三位麻醉科医师。该年代东台湾仅有唯一有执照也只有施桂兰。
埔基副院长成亮表示,当时埔基对所有原住民病患,不管吃药、住院全部免费,吸引原住民长途跋涉而来求诊。纪欧惠回忆当时医院仅用竹子搭建,病人一来,往往把全家带来,常把脆弱的房子给挤坏。她会主动到各偏远山区行医,往往走七到八个小时,才能到达一小山村,为原住民看病施药、为长年卧病的老人洗澡,但她不赞成对原住民免费医疗,因他们会随便装病拿药,因此她逐渐酌收医疗费用。
1963年3月12日,纪欧惠与同事徐宾诺(Bjarne Gislefoss)结婚。1966年,他们创办小儿麻痹之家,照顾小儿麻痹患者。埔基工作人员潘桂香回忆,面对肺痨病患,大家都怕得要死,但他们从来不戴口罩。因[[夫妻]]两人专注忙于工作,没有生育子女,改以照顾多位孤儿,后来这些[[孩子]]成家立业,便经常带着子女回埔基,要他们的孩子叫两老为“阿公”、“阿妈”,于是“埔里阿公”、“埔里阿妈”之名也因此传开。像是1969年出生在彰化乡下的常倩惠,就是由纪欧惠请美籍外科医师魏德生诊治双脚畸型,并找到愿意收养的美国家庭。
纪欧惠曾担任埔基院长职务,但逢妇产科需人手时,七旬的她仍然上手术台帮忙。1997年徐宾诺夫妇退休,但每天仍到院当志工。他们早期在埔里全时间奉献未曾回国,退休后才固定于每年5月到9月回挪威。九二一大地震,他们正好返回挪威度假,知道灾情后,向挪威协力差会募了三千条毛毯给灾民。
2003年3月10日,作家邓向扬为纪欧惠与徐宾诺写的传记《爱在福尔摩莎》在文建会发表。
2010年挪威时间10月31日凌晨2点,纪欧惠于挪威南部小镇康斯谋辞世。
==参考文献==
[[Category:200 宗教總論]]
1517年,[[神学]]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反对放纵欧洲建立的拉丁教会。而他们共同秉持的“简化宗教手续,人人皆为神父”等理念<ref>[https://www.sohu.com/a/343890731_483111 宗教改革500周年:马丁·路德在沃尔姆斯大会],搜狐,2019-09-27</ref>,则最终导致了基督教中“新教”的诞生<ref>[https://www.sohu.com/a/350909931_612665 神圣罗马帝国(16)基督教再次分裂——新教诞生记],搜狐,2019-10-31</ref>。
==简介==
纪欧惠为1918年生于丹麦哥本哈根,生日是5月2日。其母亲为挪威人,嫁给丹麦人,但在生纪欧惠时因难产过世。
1920年,纪欧惠被亲人带回[[挪威]]抚养,1939年就读奥斯陆医[[学院]],1949年毕业取得医师执照,随后于1952年赴[[美国]]研习麻醉医学成为麻醉专科医师。1960年代台湾流行小儿麻痹,造成不少孩童肢体残障,许多小儿痳痹症需要矫正手术,遂她于1962年受邀来台湾指导麻醉技术。1963年,她被挪威路加信义会指派到埔里基督教医院(简称“埔基”)为偏远山区作医疗工作。在当年的台湾,她是全岛第三位麻醉科医师。该年代东台湾仅有唯一有执照也只有施桂兰。
埔基副院长成亮表示,当时埔基对所有原住民病患,不管吃药、住院全部免费,吸引原住民长途跋涉而来求诊。纪欧惠回忆当时医院仅用竹子搭建,病人一来,往往把全家带来,常把脆弱的房子给挤坏。她会主动到各偏远山区行医,往往走七到八个小时,才能到达一小山村,为原住民看病施药、为长年卧病的老人洗澡,但她不赞成对原住民免费医疗,因他们会随便装病拿药,因此她逐渐酌收医疗费用。
1963年3月12日,纪欧惠与同事徐宾诺(Bjarne Gislefoss)结婚。1966年,他们创办小儿麻痹之家,照顾小儿麻痹患者。埔基工作人员潘桂香回忆,面对肺痨病患,大家都怕得要死,但他们从来不戴口罩。因[[夫妻]]两人专注忙于工作,没有生育子女,改以照顾多位孤儿,后来这些[[孩子]]成家立业,便经常带着子女回埔基,要他们的孩子叫两老为“阿公”、“阿妈”,于是“埔里阿公”、“埔里阿妈”之名也因此传开。像是1969年出生在彰化乡下的常倩惠,就是由纪欧惠请美籍外科医师魏德生诊治双脚畸型,并找到愿意收养的美国家庭。
纪欧惠曾担任埔基院长职务,但逢妇产科需人手时,七旬的她仍然上手术台帮忙。1997年徐宾诺夫妇退休,但每天仍到院当志工。他们早期在埔里全时间奉献未曾回国,退休后才固定于每年5月到9月回挪威。九二一大地震,他们正好返回挪威度假,知道灾情后,向挪威协力差会募了三千条毛毯给灾民。
2003年3月10日,作家邓向扬为纪欧惠与徐宾诺写的传记《爱在福尔摩莎》在文建会发表。
2010年挪威时间10月31日凌晨2点,纪欧惠于挪威南部小镇康斯谋辞世。
==参考文献==
[[Category:200 宗教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