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建安文学

移除 20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建安是 [[ 汉献帝 ]] 的年号,文学史一般所说的'''建安文学''',是建安前几年至 [[ 魏明帝 ]] 最后一年(239年)这段时间的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 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
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 [[ 曹操 ]] [[ 曹丕 ]] [[ 曹植 ]] ),建安七子( [[ 孔融 ]] [[ 陈琳 ]] [[ 王粲 ]] [[ 徐干 ]] [[ 阮瑀 ]] [[ 应玚 ]] [[ 刘桢 ]] )和 [[ 蔡琰 ]] 等。
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兴起背景==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汉沛国谯(今 [[ 亳州 ]] )人曹操组建青州兵,挟持汉献帝,统一北方,社会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
曹操父子皆有高度的 [[ 文学 ]][[ 修养 ]] ,由于他们的提倡,一度衰微的文学有了新的生机。
在当时建都的邺城铜雀台(故址在今 [[ 河北省 ]][[ 邯郸市 ]][[ 临漳县 ]] 境内),聚集了一大批文人。诗、赋、文创作都有了新的突破。
建安文学尤其是 [[ 诗歌 ]] ,吸收了 [[ 汉乐府 ]][[ 民歌 ]] 之长,情词并茂,具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们的思想情操。
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而以三曹为核心。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今存其乐府诗20余首,代表作《[[蒿里行]]》描写了军阀混战时期的惨景,《[[短歌行]]》更是 [[ 脍炙人口 ]] 的名篇。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诗歌委婉悱恻,多以爱情、伤感为题材。
两首《[[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 [[ 七言诗 ]] 。其所着《[[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 作。曹植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流传下来的诗赋文章共有100多篇,如描绘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梁甫行]]》,描写爱情的《[[美女篇]]》,《[[洛神赋]]》等, 曹植写《[[七步诗]]》的原委,更流传为尽人皆知的佳话。
[[ 李白 ]] 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可知建安文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兴盛原因==
很多的作家都具有反传统的思想,尤以曹操、曹植父子最为明显。他们不再将文学视为阐发经义的工具,而是用来反映现实生活和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使文学的道路更为开阔。
另外,文学批评的盛行和发展也带动了建安文学的兴盛。正由于社会纷乱,儒学式微,建安文人对文学的价值和作用,有更深刻的反思,对各种文体的特点、文章的风格与作者的关系等也有更深入的研究,文人亦经常相互探讨批评,曹丕的《[[ 典论 · 论文]] 》正是当时最举 足轻重的一篇文学批评之作,可知建安文学的发展与文学批评不无关系。
当时领袖的提倡,也使建安文学更为兴盛。曹操父子不单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更是政治的领袖人物,“奉天子以令不臣”。
而儒家的正统思想统治,则在东汉末年的战火纷纭中轰然倒塌。
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在社会无序、天下大乱的情况下,必然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于是各种离经叛道的思想观念,突破了 [[ 儒家思想 ]] 道德观念的束缚,纷纷应时而出。儒家思想不但已经失去了权威,而且不再成为人们道德标准和价值尺度。
当时的社会,一切都处于失范状态之下。人们纵情任性,特立独行,突出自我意识,又追求个人的精神和享受。在这样无意识的社会条件下,传统文化在建安时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改变,从而呈现出多种文化争奇斗艳,齐头并行的状态。
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中国文学 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今存诗20余首。他继承汉乐府诗之现实主义精神,以乐府旧题创写新内容,以当时社会现况为写作题材 ,创作了许多另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曹操的诗歌从体式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杂言诗三类。他的四言诗今存有《[[观沧海]]》、《[[龟虽寿]]》、《[[ 短歌行]] 》等,皆为脍炙人口的佳作,把我国四言诗歌的创作推上了新的高峰。
曹操五言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极为重要。
他的诗歌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其五言诗歌继承汉乐府的传统而又有所创新,为乐府诗的创作开辟了更为自由的天地,也为五言诗歌的创作做了探索性的尝试。曹操的杂言诗有《[[气出唱]]》三首、《[[精列]]》、《[[度关山]]》、《[[对酒]]》、《[[陌上桑]]》、《[[秋胡行]]》二首及《[[董卓歌]]》。
?
曹操的诗歌,从内容上看可分三类。一类诗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的苦难。如《[[ 蒿里行]] 》记录了汉末董卓之乱前后最黑暗混乱的一段历史,描绘了军阀争权夺势所造成的悲惨现实:“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一部分诗抒发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一类是游仙诗。
此外,曹操思想解放,鼓励文学创作,极力招揽贤士文人,使众文人荟萃于邺下,对建安文学之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就上而言,曹操在中国文学史上,应享有杰出作家的崇高地位。
 
?
==曹丕==
陈琳(? -- 217), 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东南)人,为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
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袁绍使之典文章,军中文书,多出其手。最着名的是《[[为袁绍檄豫州文]]》,文中历数曹操的罪状,诋斥及其父祖,极富煽动力,建安五年(200),官渡一战,袁绍大败,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 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
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与刘桢、应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擅长章奏书记。
《[[饮马长城窟]]》为他的诗歌代表作,假借秦代筑 [[ 长城 ]] 故事,揭露当时繁重的徭役给民间带来的苦难,尤为深刻。
==王粲==
后到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以其为上宾。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令归降于曹操。曹操至荆州,王粲赐爵关内侯。
魏国始建宗庙,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同拜侍中,共议尊曹操为“魏王”;后因中书令荀攸谏止不行而后忧死,其议遂罢。 在七子中 属他的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诗]]》(有三首)和《[[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 七哀诗]] 》之一(《[[西京乱无象]]》)写他由长安避乱荆州时途中所见饥妇弃子场面,深刻揭示汉末军阀混战造成的惨象及人民深重灾难,使人怵目惊心。
《[[登楼赋]]》是荆州时登麦城城头所作,主要抒发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愁恨,富于感人力量,是抒情小赋的名篇。
==后世影响==
1、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他诗歌创作 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 蒿里行]] 》《[[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 蒿里行]] 》中的名句。表现统一天下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 短歌行]] 》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 观沧海]] 》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写了大海孕大含深的气派。《[[ 短歌行]] 》中的“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表现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慕,《[[ 龟虽寿]] 》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曹操积极进取精神。
2、曹操是建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诗也不少优秀之作,他学习汉乐府,但又有自 己的风格。
3、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是曹丕的《[[ 燕歌行]] 》;他的《[[ 典论·论文]] 》是现存最早的文学专论,他提倡文学,对建安文学 的繁荣起了推动作用。
4、曹植的生活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线,
5、曹植诗歌创作的代表作有描写游侠少年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的《[[ 白马篇]] 》,其中“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集中表现了少年 的爱国精神;鼓励朋友建功立业的《[[赠徐干]]》;在思妇身上寄托自己的失意和苦闷的《[[七哀]]》;描写一个少年斩断罗网,拯救一只黄雀的故事的《[[野田黄雀行]]》;描写海边人民贫困生活的《[[泰山梁甫吟]]》;以美女盛年未嫁的苦恼寄托自己怀才不遇之感慨的《[[ 美女篇]] 》等。钟嵘称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6、建安时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之称见于曹丕的《[[ 典论·论文]] 》,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人,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7、“七子”的诗歌创作中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的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诗]]》其一,其中“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表现了战 乱给人民带不的苦难。陈琳的《[[ 饮马长城窟行]] 》,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等;抒写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代表作是刘桢的《[[赠从弟]]》三首等。
8、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五言《[[ 悲愤诗]] 》,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最可信的是蔡琰所作的是五言《[[ 悲愤诗]] 》。
==评价==
“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们在汉末的社会大战乱中,尽管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脱颠沛困顿的命运。后期他们都先后依附于曹操,孔融任过少府、王粲任过侍中这样的高级官职,其余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不过,孔融后来与曹操发生冲突,被杀。由于七人归附曹操时间先后不同,所以各人的前后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界限。孔融在建安元年(196),徐 干、阮瑀在建安初,陈琳在建安五年,王粲在建安十三年,刘桢、应炀在建安十三年后。与他们的生活道路相对应,“七子”的创作大体上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作品多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主要作品有王粲《[[ 七哀诗]] 》、《[[ 登楼赋]] 》,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 》、阮瑀《[[ 驾出北郭门行]] 》、刘桢《[[ 赠从弟]] 》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有些作品情调过于低沉感伤,如王粲《[[ 七哀诗]] 》、刘桢《[[失题]]》“天地无期竟”等。后期作品则大多反映他们对曹氏政权的拥护和自己建立功业的抱负,内容多为游宴、赠答等;但有些对曹氏父子的颂扬,带有清客陪臣口吻,显露出庸俗的态度。然而,无论前、后期,“七子”的创作都是积极、健康的内容占着主导地位。
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初步成熟。而”七子" 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如徐干的《[[室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得细腻深厚。而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 》、阮瑀《[[ 驾出北郭门行]] 》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比“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视。
==辞赋==
②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的作品有所增多;
③抒情色彩愈益浓厚。对于“七子”的赋,曹丕在《[[ 典论·论文]] 》中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还特别认为王粲、徐干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赋首”,说他们可与宋玉、司马相如、左思、潘岳等并列。
==散文==
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瑀的书记,徐干、王粲的论说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曹丕所说的“文以气为主”(《[[ 典论·论文]] 》),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质。“七子”散文名篇有孔融《[[荐祢衡疏]]》、《[[与曹公论盛孝章书]]》,陈琳《[[移豫州檄]]》、《[[为曹洪与魏太子书]]》,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王粲《[[ 务本论]] 》、《[[荆州文学记官志]]》等。“七子”散文在形式上有逐步骈化的趋向,尤以孔融、陈琳比较显着。他们的一些作品对偶整饬,又多用典故,成为从汉末到西晋散文骈化过程中的一个不能忽略的环节。
==作品集==
“七子”着作,原集皆已佚,今独存徐干的政治伦理专论《[[中论]]》。明代张溥辑有《[[孔少府集]]》《[[王侍中集]]》、《[[陈记室集]]》、《[[ 阮元瑜集]] 》、《[[刘公干集]]》、《[[应德琏休琏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清代杨逢辰辑有《[[建安七子集]]》。
== 参考来源 ==
23,0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