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6
次編輯
變更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 查尔斯·沃森-文特沃斯 ''' | 圖像 = [[File:666094666093.jpg|缩略图|居中|300px350px|[http://a0.att.hudong.com/65/47/20300000257646135554474725571_14020300000257646135554474725571_02_250_250.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gou.com/historylemma?lId=8538962&cId=8538963 图片来自] <ref>[https://baike.sogou.com/historylemma?lId=8538962&cId=8538963 威廉·卡文迪许-本廷克]2010.03.21 </ref>]]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730年5月13日
| 别名 = 海恩子爵及莫尔顿伯爵
| 職業 = 政治家
| 知名原因 = [[ 英国首相]]
}}
坎伯兰公爵在1745年,年仅15岁的海恩子爵以上校身份加入一个由父亲组成的义勇军团,最初负责驻守庞蒂弗拉克特(Pontefract),以防范试图觊觎皇位的 [[ 美王子查理 ]] (Bonnie Prince Charlie)入侵。翌年4月,海恩子爵的父亲再获晋爵为 [[ 第一代罗金汉侯爵 ]] ,他遂进而获另一礼节性头衔 ''' 莫尔顿伯爵 ''' (Earl of Malton),同年冬天,他单人匹马只身前往卡莱尔,会同布防当地的 [[ 坎伯兰公爵 ]] (Duke of Cumberland)追剿美王子查理,深获坎伯兰公爵赏识。莫尔顿伯爵在剑桥大学的日子并不长久,很多时也身在外地,并在1748年至1750年花两年时间游历欧洲,到1750年12月因父亲逝世而返国,并世袭成为第二代罗金汉侯爵(2nd Marquis of Rockingham),时年仅20岁。 ''' 罗金汉 ''' 在世袭父亲的侯爵爵位前,亦在同年9月17日获封属于世袭贵族爵位的莫尔顿伯爵,但由于此一爵位属于爱尔兰王国贵族爵位,因此不能自动成为大不列颠的上院议员,但可成为爱尔兰的上院议员。
在1763年4月, [[ 标得伯爵 ]] 因失势而卸任首相,乔治三世遂改召 [[ 乔治·格伦维尔 ]] 接任组阁,不过,格伦维尔在议会的支持度始终有限,而政府又于1765年通过对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引入 [[ 《印花法案》 ]] ,引起很大争议,后来格伦维尔因故失去乔治三世信任,最终促使他在1765年7月遭撤换。乔治三世撤换格伦维尔前,曾授意 [[ 皇叔坎伯兰公爵 ]] 组阁,但坎伯兰公爵只愿当名义上的内阁领班,有鉴于他和罗金汉侯爵交情非浅,而且又在下院拥有最多支持,因此他向乔治三世推荐由罗金汉任第一财政大臣(即首相)。尽管乔治三世并不希望由罗金汉组阁,但最后仍予以首肯。
罗金汉
罗金汉
虽然 ''' 罗金汉 ''' 在国会拥有不少支持,不过他始终未曾在内阁供职,所以经验有限。另一方面,罗金汉不获 [[ 威廉·老皮特 ]] (后为 [[ 第一代查塔姆伯爵 ]] )及其追随者支持,而他又不愿拉拢标得及格伦维尔的派系,使组阁出现一定困难。经一番努力后,他成功招揽 [[ 亨利·西摩·康韦将军 ]] (General Henry Seymour Conway)及 [[ 格拉夫顿公爵 ]] 等人入阁出仕,可是,罗金汉政府一开始就备受前任留下的 [[ 《印花法案》 ]] 困扰。根据这份在1765年3月通过的法案规定,自同年11月开始,原本只适用于英伦的印花税将在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开征,届时当地所有报纸、法律文件、牌照、骰子、扑克牌及官方文件都要征税。有关法案在北美的殖民地引起轩然大波,当地民众更在1765年10月于纽约发起印花法案大会(Stamp Act Congress),呼吁抵制英国货,以示不满。
此外, ''' 罗金汉 ''' 与其追随者拥戴光荣革命的理念,支持议会至上的原则,又认同人权及宗教容忍,因此 [[ 乔治三世 ]] 始终对 [[ 罗金汉 ]] 政府有所保留。相反,当时托利党则拥护君权、国教及宪法,并支持君主有权任用皇家特权,故而获得 [[ 乔治三世 ]] 的信任。到1765年10月,年仅44岁的 [[ 皇叔坎伯兰公爵 ]] 去逝,自此罗金汉政府与皇室的关系愈见疏离,同时内阁的派系不和亦愈益明显, [[ 格拉夫顿公爵 ]] 到1766年5月更决定退出内阁,对政府构成打击。罗金汉本身也不再热心出席国会辩论,闲时主要花时间于文特沃斯林屋,不少施政决策都是他在那里进行赛马活动时决定的。在1766年7月,他获悉乔治三世正私底下与查塔姆伯爵商讨筹组新政府的可能,罗金汉遂自行宣布辞职,至此他在任首相前后仅一年。但值得一提的是, [[ 乔治三世 ]] 赏识罗金汉任内的 [[ 管治能力 ]] ,所以在1765年9月重新任命他任 [[ 约克郡西瑞丁郡长]]
在1770年, [[ 托利党 ]] 在 [[ 诺斯勋爵 ]] 带领下再次上台执政,而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则继续成为国会的辩称焦点。随着1773年波士顿倾荼事件发生以后,当地局势不断恶化,后更在1775年正式爆发 [[ 美国独立战争 ]] 。在议会中,罗金汉与其支持者对英军出兵北美殖民地予以反对,并对北美十三州民众加以同情,认为他们只是追求应有的人权。尽管罗金汉在上、下两院拥有稳固的反对势力,但由于他口才普通,议会辩论主要由他的党友 [[ 埃德蒙·伯克 ]] 及 [[ 查尔斯·詹姆士·福克斯 ]] 等等负责。
在议会外,虽然 ''' 罗金汉侯爵 ''' 反对出兵北美,但他仍热心资助爱尔兰地区的 [[ 威克洛义勇军 ]] (Wicklow Volunteers),防范法国趁机对爱尔兰进行突袭;而作为约克郡郡长,他亦负责维持当地治安及稳定,并在1776年再度出任约克郡海军中将,参与防守侯城及英格兰东岸地区,抵抗 [[ 约翰·保罗·琼斯 ]] 从英伦海峡对当地作出攻击。另一方面,罗金汉在爱尔兰亦拥有大批田产,在野期间,他乐于向天主教徒以长期合约租出土地,又向陷入经济困难的佃户宽免租金,并不时向他们的居所及基本生活设施提供维修和改善工程,因而颇获称颂。至于罗金汉在自己居住的文特沃斯林屋内,不计在附近庄园工作的佃农,也聘请上百名家仆,并时常关注他们的需要与生活状况,再加上他动用上85,000英镑为林屋加建马房,使得当地居民长年获得聘用,不至失业,从而积极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在1782年3月, [[ 诺斯勋爵 ]] 领导的政府终于因为英国在 [[ 美国独立战争 ]] 中大败而垮台,乔治三世惟有转而向辉格党招手,寻求组阁的可能性,而在野16年的罗金汉侯爵因为一直主张反战,遂成为出任首相的唯一合适人选。在得到亲乔治三世的谢尔本伯爵穿针引线下,罗金汉侯爵正式于3月27日第二度出任首相。由于新政府并非由 ''' 罗金汉 ''' 主动牵头成立,以致内阁要分别由亲皇室人士及罗金汉党人合作筹组,使政府受到皇室掣肘。
不过,罗金汉却成功讨价还价,让一些 [[ 乔治三世 ]] 痛恨的人,诸如 [[ 查尔斯·詹姆士·福克斯 ]] 等等入阁供职,此外,乔治三世又答应不会否决新政府所作的任何决定,确保政府政策能够顺利推行。在筹组内阁时,罗金汉还对内阁职务进行重大重组,当中新政府将原本的北方大臣及南方大臣改成内务大臣及外务大臣两职,并分别由代表皇室利益的谢尔本伯爵及主张制衡君权的福克斯出任,福克斯另外兼任下议院领袖,但两方关系始终并不融洽。
在第二度出任首相期间, ''' 罗金汉侯爵 ''' 率先正式承认了美国的独立,并且废除了他于1766年引入的 [[ 《声明法案》 ]] 。除了确认美国独立外,他更连带废除了爱尔兰国会在1494年制定的 [[ 《波伊宁斯法》 ]] (Poynings' Law)及大不列颠国会在1719年通过的 [[ 《爱尔兰声明法案》 ]] ,使爱尔兰国会近300年来首度重新取得独立地位,不再从属于大不列颠国会,使立法职能大增。另一方面, ''' 罗金汉 ''' 与 [[ 埃德蒙·伯克 ]] 还以削减政府开支为名,计划通过废除40个支薪但无实质工作的虚职,而这些虚职原本全部都是由君主作私人委任的,因此有关行动连带削弱了皇室在议会内的影响力
'''F.R.S. ''' (1751年11月7日)
'''F.S.A. ''' (1752年2月13日)
'''K.G. ''' (1760年2月4日)
'''P.C. ''' (1765年7月10日)
以他命名的事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