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施肩吾

增加 1,997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施肩吾'''(ShiJianWu)(公元780年-861年),字希圣,号东斋。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杭州]]第一位状元。生于唐杭州府新城县招贤、招贤德乡(新登县,今富阳洞桥镇贤德村,因民国18年(1929) 划区,建立乡镇制。新登县招贤、招德两乡划归分水县,1961年8月10日,恢复富阳县建制。原富阳、新登两县行政区域和分水贤德公社原合并重置富阳县,故有分水县人一说)。是集诗人、道学家、[[台湾]]澎湖的第一位民间开拓者于一身的历史传奇人物。
<p style="text-indent:2em;"> 早年读书分水[[五云山]]、龙门等地。元和二年(807)举进士,知贡举太常少卿李建试之《[[太羹不和赋]]》、《[[早春茂雪诗]]》,以第13人及第。然淡于名利,不待授官,即东归。临行,[[张籍]]等著名文士为之赋诗饯行,传为韵事,既归,心慕洪州西山(今江西新建县)为古十二真仙羽化之地,筑室隐居,潜心修道炼丹。世称华阳真人,俗又称为"施状元"。
<p style="text-indent:2em;"> 晚年,率族人渡海避乱,至澎湖列岛定居,为大陆人开发澎潮之先驱。所作《[[题澎湖屿]]》诗:"腥噪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黑皮少年学采珠,手把生犀照盐水",以及《感忆》诗:"暂将一苇向东溟,来往随波总未宁。忽见浮鸥归别坞,又看飞雁落前汀",颇能道出其地风光。
<p style="text-indent:2em;"> 肩吾工诗,与白居易相友善。著有《[[西山集]]》行世,《[[全唐诗]]》收录197首。另有道教著作《[[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集]]》等。 [[File:Ccccc.jpg|缩略图|center|[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51628923519&di=73e3d60850c9098a9e20812d7d9a6ce7&imgtype=0&src=http%3A%2F%2Fweb2.fynews.com.cn%2Fdongqiao%2Fpic%2F201702091486601694608.jpg 原图链接] [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6%96%BD%E8%82%A9%E5%90%BE%E5%9B%BE%E7%89%87&hs=2&pn=0&spn=0&di=578726071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e=utf-8&oe=utf-8&cl=2&lm=-1&cs=1780408493%2C2166527313&os=1140969192%2C1743736893&simid=0%2C0&adpicid=0&lpn=0&ln=30&fr=ala&fm=&sme=&cg=&bdtype=0&oriquery=%E6%96%BD%E8%82%A9%E5%90%BE%E5%9B%BE%E7%89%87&objurl=http%3A%2F%2Fweb2.fynews.com.cn%2Fdongqiao%2Fpic%2F201702091486601694608.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uygjof_z%26e3Bv54_z%26e3BvgAzdH3Fip4sAzdH3Fda80AzdH3FadAzdH3FalAzdH3Fal8dd8lnb_z%26e3Bip4&gsm=0&islist=&querylist= 来自百度网]]]
== 基本概况 ==
<p style="text-indent:2em;"> 施肩吾幼年家贫,好学的他不畏劳苦,每日上山识字习文,并在唐元和十年殿试中被钦赐[[状元]]及第。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天下大乱,施肩吾率领族人乘木船,经过多日漂泊,到达了澎湖并最终在此定居。他把大陆的先进生产方式和农业生产技术也带到了那里,与当地人一起参加生产劳动,开发宝岛。被后人誉为"开发澎湖的先驱者"。
<p style="text-indent:2em;"> 施肩吾一生与诗歌同行,他的诗歌及道教著作极为丰富,有诗集《[[西山集]]》十卷传世,《[[万首唐人绝句]]》诗集中收入其诗一百五十一首,后人评论他的诗作"新奇瑰丽,格高似陶,韵胜似谢,其品格当不在李杜下"。另有道教著作《[[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集]]》等。
== 人物生平 ==
<p style="text-indent:2em;"> 施肩吾(780-861),[[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唐杭州新城招贤、招德乡(因民国18年(1929) 划区,建立乡镇制。新登县招贤、招德两乡划归分水县,1961年8月10日,恢复富阳县建制。原富阳、新登两县行政区域和分水贤德公社原合并重置富阳县,故有分水县人一说)人,字希圣,号东斋,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出生于贤德施家村(今杭州市富阳区洞桥镇贤德村 )。为唐代著名诗人、道学家、民间开发澎湖第一人。唐穆宗元和十五年(820)登进士第(一说宪宗"元和十年进士")。青年时期曾与同乡诗友结成东林诗社。东林,位于新登城西三十五里的广陵中堂畈地方,山峻林茂,景色优美,五代时建有隐居院,后改净严寺,明清时改建中堂寺。东林诗社的诗大都失传,《[[道光新登县志]]》仅留施肩吾《[[游东林]]》一首:火输烈烈采云浮,才到东林便是秋,有客可人来未暮,松风几沸碧山头。入道后称栖真子。长庆(821~824)中,隐于洪州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或说"文宗太和中,乃自严陵入西山访道")。他在《与徐凝书》中自谓"仆虽幸忝成名,自知命薄,遂栖心玄门,养性林壑。赖先圣扶持,虽年迫迟暮,幸免龙钟,其所得如此而已"。又在《[[述灵响词序]]》中称"慕道年久",览《[[三静经]]》而行"三静关"法,以开成三年(838)正月一日"闭户自修,不交人事",后"此三者皆应"。著有《[[西山集]]》十卷、《闲居诗》百余首。《[[全唐文]]》收有《养生辨疑诀》(或作《辨疑论》)等,《全唐诗》也收入其诗作。其养生之说亦见于《[[道枢]]》。
<p style="text-indent:2em;"> 施肩吾是杭州地区第一位状元(杭州孔子文化纪念馆语),他集诗人、道学家、台湾第一个民间开拓者于一身的历史人物。
<p style="text-indent:2em;"> 据幸存的三部《[[东安施氏宗谱]] 》及各种历史资料记载,在施肩吾的祖辈中,早期的公候王卿、[[尚书]]、太尉、将军等高官显贵很多。施氏本姓姬,系周公后裔。周公笫四子伯禽被分封到鲁(今山东),称为鲁惠公,其子尾又封爵于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一带),施伯,此乃施姓起源。施肩吾是施氏家族的第四十四代。
<p style="text-indent:2em;"> 那么,施肩吾的祖父为何要从繁华的吴兴迁徙到新城与分水交界地域,而且是个"三不管"的人烟稀少的偏僻山野?
据《[[施氏族谱]]》及新旧《唐史》《[[资治通鉴]]》等有关资料查考,不外乎有两种版本:
<p style="text-indent:2em;"> 一是中唐时吴兴发生了罕见的灾荒,百姓四处逃生,施肩吾的祖父用一副箩担,一头装着其父[[施光国]],一头装着其姑姑,从吴兴一路逃荒到分水和新城两县交界处,看到这里山清水秀,地肥人少,就决定安顿下耒。对此,不觉有不少疑点,首先是施氏祖上时乃名门富贵之家,在鱼米之乡的吴兴,即使有罕见饥荒,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应该可以度过的。再者,就是要迁徙,也不需要定居到如此"三不管"地段呀。
<p style="text-indent:2em;"> 第二个版本是与施氏曾祖施邦伦官历中书舍人有关。当时当朝的"巾帼宰相"是上官婉儿。上官婉儿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据《[[新唐史]]》载:"散骑常侍马秦客以医术,[[光禄少卿]]杨均以善烹调,皆出入宫掖,得幸于韦后,恐事被殊,安乐公主欲韦后临朝,自为皇太女,乃相与合谋,于饼馅中进毒,六月壬午,中宗崩于神龙殿。"《[[资治通鉴]]》也载,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复位后,[[上官婉儿]]、[[太平公主]]和韦后得宠,专掌起草诏令。景龙四年(710年),中宗崩,韦后欲效武后而称帝,临淄王李隆基率羽林将士冲入宫中,杀韦后及其党羽,发动政变,诛韦后、安乐公主及上官婉儿,拥立其父唐睿宗为帝。
<p style="text-indent:2em;"> 状元的曾祖施邦伦是当朝中书舍人,因此,施状元的祖父唯恐株连,乃携家眷躲难来到贤德这"三不管"的山坞定居,个中奥秘也就不言而喻。但对此也有疑点,譬如《[[旧唐史]]》并无韦皇后、[[安乐公主]]和太医合谋毒死唐中宗一说。
<p style="text-indent:2em;"> 笔者前去贤德考察,当地几位老人告诉我们,施肩吾的祖父来到这"三不管"的地方落脚,在当时是十分聪明之举,据传,当年这里有一条石坎,是两县的交界线。坎上属睦州郡分水县管辖,而坎下却是属于吴郡新城县所辖。开始时施肩吾的父亲在坎上搭建一间茅屋住了下来(即在睦州分水县界内)。后来待生活安定之后,却在坎下的新城县境内建造了住房定居下来,而将原来的小屋作为堆放杂物之用。他们在新城县内的屋旁居住,开荒耕田种地。因为施肩吾的祖父是位相当有文化、有教养的谦谦君子,又勤劳善施,两县近居都十分敬重他。施肩吾便出生在贤德这幢新建的住房里。
== 故里之争 ==
<p style="text-indent:2em;"> 对施肩吾的故居在何方一事,世代流传着一则《[[两个知县争状元]]》的故事。传说施肩吾高中状元后,新城、分水知县分别派出得力衙役,千方百计探听京城报喜大员到来的消息。一日,两知县都确知京城大员到来的日期和路线等重要消息。[[新城知县]]马上在渌渚搭建彩牌,准备迎接报喜大员,而且还搞得十分隆重。当然这一切是瞒不住分水县的。分水县在报喜大员到来之日,亲率官员摸黑乘船,很早到了窄溪迎候,准备在渌渚的前一站,将大员截走,来个既成事实。殊不知,新登县却由陆路步行,在桐洲沙(在窄溪前几站)将报喜大员接到了新城。至于渌渚搭建彩牌那是虚晃一枪罢了。上了当的分水县令一气之下,便上告说新城县抢了分水的状元。而新城县一口咬定施肩吾是新城人。双方各执一词,绝不相让。
<p style="text-indent:2em;"> 那么,两位知县为何要如此处心积虑地争夺这位施状元呢?原来当时的朝廷,为了鼓励各地多出人才,作出一条规定:凡高中状元的县,县官可连升三级,该县百姓可免税三年,以示奖励。因此两知县都互不相让,争斗不息。
<p style="text-indent:2em;"> 后来,一直争到京殿,还是皇帝做了和事佬,两知县俱升迁,两县百姓也都免了税。
<p style="text-indent:2em;"> 那么,施状元故里在分水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据太平兴国时期的《[[南新县记]]》所载:"唐天礻右丙寅岁(906)(钱王)割南新乡(今万市、南安、南新)、宁善乡(今洞桥镇)、广陵乡(今三溪乡)、新登乡(今胥口镇除去邦坎及胥口)及桐砚乡等五乡隶属于临安县。"
<p style="text-indent:2em;"> 明万历《[[新城县志]]》称:"南新镇,县西五十里南新乡,旧为南新县,本建德路分水县东境,后属新城县。"
<p style="text-indent:2em;"> 据宋咸淳《[[临安志]]》新城县境图,新安乡(即现今南安乡,原桐砚乡大部分)均为新城所属。在明万历《[[新城县志]]》的地图中原桐砚乡地区(如石壁村、上施家村、叶家村等)也在新城县辖区内。
<p style="text-indent:2em;"> 从以上记载可以肯定:分水县东境的桐砚乡,在唐哀宗天礻右丙寅岁(906年)时,已从分水县辖区内划出,初属临安县,后隶属于新城县。
<p style="text-indent:2em;"> 由于出了个施状元,分水县将施肩吾家曾居住过的乡,改名为招贤乡。而新城县也将施肩吾的居住地改名为昭德乡。后来行政区划改动时,两乡合并为一乡,它的乡名便是从两个乡名中各取一字,曰:贤德乡。施状元家曾种过田的那个畈,大家也改称施公畈,这些地名至今一直沿用。
<p style="text-indent:2em;"> 由于施肩吾的祖父携家小曾在坎上临时居住过,而那里属分水县所辖,这就是施肩吾是睦州分水人之说的由来。
<p style="text-indent:2em;"> 施肩吾辞官求道又迁徙澎湖为哪般施肩吾不仅是位状元,更是一位著名道学家,他著有《[[养生辨疑诀]]》、《[[黄帝阴符经解]]》、《[[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符颂]]》等著名道学著作。他也是我国民间开发澎湖笫一人,更是一位大诗人。他的《西山集》共有十卷,目 前大陆发现一卷,编入《[[全唐诗]]》内,共一百九十八首诗。在台湾有《[[西山集]]》全集保存。
<p style="text-indent:2em;"> 据贤德《[[施氏宗谱]]》记载:施肩吾考取进士时年三十五岁,"出家江西洪州(今南昌)西山,潜身钻研道经二十年,回新城后,居住在石壁寺。唐文宗太和初年(约827年左右),率族人赴澎湖。于咸通二年,卒于澎湖。其后,族人将他和夫人的寿棺,一同送移故乡新城县贤德罗梦山(今花家山)安葬"。享寿八十二岁。
<p style="text-indent:2em;"> 人们不禁要问,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历代为人们所认同,施肩吾是名门后代,又怀有满腔爱国报国之情,荣登进士后,摆在面前好好的大官不做,怎会走入道教之门呢?
<p style="text-indent:2em;"> 据有关资料记载,[[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凌准的外甥、新城才子徐鼎来到施肩吾家,谈及大唐发生的巨变,以王叔文为首的改革派,受到俱文珍一伙的疯狂打击迫害,他舅舅凌准也被贬荒蛮之地连州,并"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施肩吾怒火中烧,拍案而起,立志要南宫折桂,获取阶梯,为国扶正祛邪。
<p style="text-indent:2em;"> 施肩吾没有辜负家乡父老的期望,一举中的,但出于寒门的无奈,只得求助于恩师发展,但因时运不佳,恩师亡故,又巧遇挚友白居易,荐为洪州刺史李宪幕僚,在当地屡屡断案如神,广受称道。长庆四年,为捕蝗赈灾,而擅自开仓,为防响马劫粮,情急之下还船插杏黄旗,分赴各地赈灾,抢救了一大批即将饿死的灾民,百姓感恩戴德,至今犹有口碑流传。但此举却被朝廷所不允,导致其上司李宪被贬。为此,施肩吾也联想到曾祖之事,不禁一阵寒战。
<p style="text-indent:2em;"> 再者,道教曾被高祖下诏宣布为三教之首,在当朝的地位可想而知。大都小邑、名山幽谷道观几乎无处不在,道教深深赢得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的信仰。因此,他看穿了官场的黑暗,悄然离职从道。
<p style="text-indent:2em;"> 随着政局的渐渐失控,黄河流域战祸连连,朝廷的[[苛捐杂税]]日趋加重,东南地区战乱纷起,施肩吾家已食不果腹,人间已没了净土。后来,施肩吾率族人渡海到澎湖,从事劳动、生活。
<p style="text-indent:2em;">1981年台湾出版的《[[台湾省地图册]]》载:"唐朝以来,东南沿海,为了躲避战乱,出现了人们移居[[台湾]]、澎湖的现象。唐进士施肩吾,曾率族人到台湾定居。"
<p style="text-indent:2em;"> 施肩吾迁澎湖诗二首
<p style="text-indent:2em;"> 题澎湖屿腥臊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黑皮少年学采珠,手把牛犀照盐水。 (《全唐诗》作《[[岛胰行]]》)感 忆暂将一苇向东溟,来往随波总末宁,忽见浮云归别坞,又看飞雁落前汀。
<p style="text-indent:2em;"> 状元祠堂
<p style="text-indent:2em;"> 施肩吾,字东斋,号栖真子。唐代著名诗人、状元,开发澎湖的先驱者。
<p style="text-indent:2em;"> 因家境贫寒,施肩吾少时五云山和尚寺读书。山麓曾建有"玉尺楼",立有石碑,上刻"唐状元施肩吾读书处";山的东侧有"余韵亭"和"洗观池",池中原有施肩吾读书时亲手种的莲花。这莲花的花瓣和荷叶上散布着墨点,相传是施肩吾洗砚时洒上的,俗称墨荷花。
<p style="text-indent:2em;"> 后施肩吾与徐凝在高翔[[龙门寺]]读书,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登同榜进士,施肩吾中头名状元,但当时因朝廷腐败,官员拉帮结派,勾心斗角,互相残害,施肩吾不愿混迹其中,于是写了一首《上礼部侍郎陈情》诗,"九重城里无亲识,八百人中独姓施。弱羽飞时攒箭险,蹇驴行处薄冰危。晴天欲照盆难反,贫女如花镜不知。却向从来受恩地,再求青律变寒枝。"表示要回故里,未待朝廷授官,就跑江西洪州潜心学道修仙。曾寄书徐凝说"仆虽忝成名,自知命薄,遂栖止玄门,养性林壑。"世称华阳真人。著有多部道家著作。尔后,施肩吾又返回故里,在家乡居住不久,就率领族人渡海到澎湖列岛定居,成为开发澎湖第一人。离开家乡前夕,他为自己修下了假坟,祈求晚年魂归故里。
<p style="text-indent:2em;">1995年出版的《[[台湾史话]]》里说:"大陆人民纷纷地、集体地到台湾去劳动开发,最早见于历史文献的是施肩吾率领族人移居澎湖的故事。《全唐诗》和《续修台湾府志》中,都载了他写的《[[题澎湖屿]]》诗。
<p style="text-indent:2em;"> 施肩吾的诗才早在赴京会试前就在诗坛初露头角,他传下来的诗作有一百九十七首被收进《[[全唐诗]]》,其中描绘[[浙江]]风光的诗占十分之一;施肩吾率族人到洁湖定居后留有许多诗作。《[[题澎湖屿]]》写道:"腥臊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黑皮年少学采珠,手把生犀照咸水。"这里,施肩吾捕捉到了澎湖岛风光的主要特征,使人感到扑面而来的海腥臊气!时岛上居民很少,只有少数渔民来往捕鱼季节,没有形成什么村落,经过日晒雨淋,皮肤黝黑的青少年,不分昼夜,浮沉在海水里,学捕鱼,摸珠蚌……。这时当时澎湖渔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他的另一首《[[感忆]]》诗中写道:"暂将一苇向东溟,来往随波总未宁;忽见浮云归别坞,又看飞雁落前汀。"生动地描写出大陆人民不畏难险,东渡重洋,开拓澎湖的欣慰之情。由此可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神圣领土。
== 两施科考 ==
<p style="text-indent:2em;"> 《全唐文》将北宋施肩吾的《[[西山群仙会真记序]]》等编入其作品中,盖误。北宋末、南末初道教学者曾慥在其所编《道枢》中,凡引唐施肩吾则称栖真子,引北宋施肩吾则称华阳子或华阳真人。
== 参考资料 ==
99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