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50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big> ''' |- |File:福建…”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big> '''
|-
|[[File: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jpg|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位置: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
气候条件: 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
景点级别: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占地面积: 13472.4 公顷
始建于: 1985年
主要保护对象: 黄山松
类 型: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于福建省德化县境内,距离德化县城关40km,东经118°05′22″~118°20′15″,北纬25°38′07″~25°43′40″。主要保护对象是大面积天然分布的原生性黄山松林、东南沿海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昆虫和植物模式标本产地、野生兰科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和濒危动植物物种,总面积达13472.4公顷。<ref>[ ], , --</ref>
==历史沿革==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为福建省最早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于1985年5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面积9730公顷。
1985年8月,德化县人民政府成立“德化县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机构规格为县局级建制(正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德化县人民政府领导。
2002年5月,德化县人民政府提出“关于申报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议案”,并经德化县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交由县人民政府组织申报。
2003年3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同意,正式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相继通过了国家林业局、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专家评审。
2005年7月23日,经国务院(国办发40号)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福建省第8个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20年12月22日,入选“第七批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名单。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行政区划属泉州市德化县,保护区总面积为13472.4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5514.1公顷,缓冲区面积3515.4公顷,实验区面积4442.9公顷。涉及赤水、雷峰、南埕、桂阳、上涌、大铭6个乡镇22个行政村,东至蟠龙,西至黄山,北至陈溪,南至东里。地理坐标范围在东经118°05′22″~118°20′15″,北纬25°38′07″~25°43′40″之间。
==地形地貌==
戴云山脉平均海拔700~1500 m,主峰戴云山在德化县境内,海拔1856m,是闽中最高山峰,素有“闽中屋脊”之称。戴云山地质构造属浙闽活化古陆台,受地质构造运动影响,多次间歇性大幅度隆起形成雄伟庞大山脉。与武夷山脉相比,戴云山脉最大的特点是基带宽度大,一般可达数十公里,最宽的一段在中部德化—大田一线,可达100 km。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包括了戴云山主峰,以主峰向四周倾斜,呈层状逐级下降,最高海拔1856m,最低海拔650m,相对高差达1206m,相当悬殊,气候与植被垂直变化明显。区内地形复杂,属于中、低山地貌。区内山脉连绵,河谷剧烈下切,峡谷十分发育。
==气候==
戴云山位于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交界线,体现出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气候、土壤、植被、动物、植物等的过渡特征,为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凉适中,四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小气候突出。根据区内九仙山气象站资料记录,保护区年平均气温15.6~19.5℃,1月均温6.5~10.5℃,7月均温23~27.5℃,极端高温36.6℃,极端低温-16.8℃,年平均日照时数1875.4小时,无霜期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700~2000mm,雾日年平均达220天,最高年份达260天,仅次于四川峨眉山,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以上,该区风速较大,八级风以上达203天,仅次于吉林天池。
==土壤==
地带性土壤为花岗岩风化发育而成的红壤,分布于海拔500m以下,随着海拔的上升,表现出一定的垂直变化,依次为山地红壤、山地黄红壤和山地黄壤,局部分布着沼泽土。林地土壤较厚,腐殖质层厚约20cm,地表枯枝落叶层厚5~20cm,表土质地为壤土,土壤呈酸性反应。
==水文==
区内水系发达,大小溪流23条,集雨面积在50km2长度在10km以上的有9条,全年可为下游提供25亿m3淡水,是闽江大樟溪重要发源地,且部分通过引水汇入晋江,溪流坡降大,水力资源丰富,是闽中重要水源涵养区及重点生态功能区。
==植被==
区内有9个植被类型、51个群系、92个群丛,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有厚壳桂林、罗浮栲林、钩栲林等原生性的森林;海拔1000m~1200m为一条较窄的针阔叶混交林带;在海拔1200m以上是黄山松针叶林,山顶是山地灌丛。森林覆盖率达93.4%。
==保护目标==
其主要保护对象为东南沿海典型山地森林生态系统,重点保护对象是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分布最南端、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性黄山松群落;重要的昆虫和植物模式标本产地;兰科植物资源以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濒危动植物物种。
(一)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分布最南端、面积最大、保护最完好的原生性黄山松群落。
黄山松林是中国东部亚热带中山地区的代表性群系之一,为温性针叶林。主要分布于台湾、福建、安徽、浙江等省气候温凉、雨量充沛、相对湿度大的中亚热带山地,在戴云山中上部分布着6400公顷的天然的保护完好的原生性黄山松群落,其群落外貌整齐,种群年龄结构合理,群落内部层次分明,郁闭度较大,层次较多:乔木层树木粗大,以黄山松为主,局部林下分布有罗浮栲、甜槠、木荷、树参等小树或幼树,灌木层有马银花、映山红、小果南烛、肿节少穗竹、大萼红淡等,草本层以芒萁、狗脊为主,更新状态良好。种群数量不断扩大,建区以来,海拔1600米以上的草灌丛逐年被黄山松演替,各种黄山松群落演替阶段均完整保留,黄山松面积由原来的6.9万亩增加到9.5万亩,它对研究亚热带中山地区植被演替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二)中国东南沿海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
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位于福建两大山脉之一——戴云山脉主峰周边,同时跨越了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过渡带,是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其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代表性植被类型有乌来栲林、厚壳桂林和米槠林,分布于海拔较低的山体东部沟谷,物种组成以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成分为主,林内结构复杂,藤本植物发达,草本植物高大。随着海拔的上升,依次出现典型的山地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林、苔藓矮曲林等。在海拔1100m的永安岩分布着罗浮栲林、钩栲林等原生性的山地常绿阔叶林,林内荫湿,物种丰富,地被层发达,随处可见兰科植物与野含笑。在山体顶部分布着山地灌丛,生长着耐寒的长耳玉山竹,与武夷山、台湾玉山遥相呼应。
(三)东南地区重要的模式标本产地。
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长期以来为许多动植物学家所关注,这里独特的地质地貌与气候孕育了众多的物种,这里是著名的模式标本产地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以保护区内的生物发表了福建毛蛣蛉、戴云树白蚁、中国狭个木虱、中华长叶曲啮、赵氏触啮、八闽鳞蛉和戴云姬蜂虻等52个昆虫新种。刘承钊和胡淑琴(1975)发表了小棘蛙、戴云湍蛙2个蛙类新种。秦仁昌和邢公侠(1981)根据1974年福建蕨类植物调查队采集的蕨类植物标本发表了德化毛蕨等6个蕨类植物新种。郑清芳和黄克福(1984)、曾沧江(1987)、林来官(1991)、林来官和黄以钟(1995)、张永田(1995) 等发表了九仙莓、戴云山苔草、长耳玉山竹等6个新种。
(四)兰科植物资源。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地形复杂,且地处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变化大,雨量充沛,相对湿度大,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兰科植物,种类有花叶开唇兰(金线莲)、无叶兰、竹叶兰、日本卷瓣兰、广东石豆兰、伞花石豆兰、大序隔距兰、广东隔距兰、建兰、多花兰、春兰、墨兰、细茎石斛、石斛兰、半柱毛兰、小斑叶兰、绒叶斑叶兰、鹅毛玉凤花、十字兰、镰翅羊耳蒜、见血清、长茎羊耳蒜、纤叶钗子股、阔叶沼兰、心叶球柄兰、鹅毛白蝶花、撕裂阔蕊兰、鹤顶兰、细叶石仙桃、石仙桃、小舌唇兰、小叶寄树兰、绶草、带唇兰等47种,是兰科植物的重要保存地。
(五)生物多样性和濒危动植物物种。
大面积的森林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区内有高等植物284科928属2066种,其中苔藓植物55科101属149种,蕨类植物41科84属183种;裸子植物8科14属20种;被子植物180科729属1714种(双子叶植物150科571属1 366种,单子叶植物30科158属348种),其中有珍稀濒危或特有植物物种共115种;有脊椎动物34目99科420种,其中鱼类4目14科68种;两栖类2目7科30种;爬行类3目12科70种;鸟类17目45科194种;兽类8目21科58种;昆虫纲(含蛛形纲蜱螨亚纲)30目260科1 645种;大型真菌有39科136种;土壤微生物有12目18科35属56种。这里天然分布的国家I级保护植物有水松、南方红豆杉、银杏3种,国家II级保护植物有粗齿桫椤、针毛桫椤、金毛狗、福建柏、樟树、闽楠、花榈木、红豆树、半枫荷、伞花木、喜树、香果树17种;兰科植物多达47种;福建省重点保护植物有27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云豹、黄腹角雉、蟒蛇、豹等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苏门羚、豺、水獭、黑熊、金猫、豹猫、猕猴、鸳鸯、白鹇、乌雕、雕鸮、褐林鸮、草鸮、斑头鸺鹠、蛇雕、松雀鹰、虎纹蛙、凤头鹃隼、白腹山雕等36种,具有丰富的野生濒危动植物物种和生物多样性。
==管理机构==
根据福建省编办和泉州市编委、德化县编委的文件批复,明确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德化县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机构规格为相当副处级,核定事业编制50人,经费由县级财政全额核拔,代表县政府对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内设四个职能科室(综合科、保护科、科教科、社区管理科)和3个管理所(赤水管理所、雷峰管理所、后宅管理所),规格为副科级。
==管理状况==
德化县政府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落实了编制和管理人员,将保护经费纳入当地财政全额预算;成立了以副县长为组长,政府各主要成员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协调委员会,加强保护区的管理和协调;成立了以保护区、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联合保护委员会,形成管理处、乡(镇)齐抓共管的保护管理网络,增强了社区共管功能,制定了《[[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成立了森林派出所,加大依法保护和管理力度。
1997年泉州市政府将戴云山列为晋江水源重点保护区域,2001年保护区全部列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
2002年,德化县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升级扩建的议案]]》,县政府成立了以副县长为组长,政府各成员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申报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实行管理局、管理所、哨所三级管理网络,聘请了82名当地护林员,制定了护林员管理办法和绩效量化考核制度。
==地位价值==
戴云山保护区对福州、泉州乃至周边地区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非常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其生态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戴云山脉夏季利于阻挡台风对北坡地区的袭击,冬季又利于阻挡北向寒流对戴云山东南坡及东南沿海的侵袭,同时,其山体向东南逐渐倾斜,利于东南海洋暖气流的抬升,暖湿气流受山体阻挡上升形成地形雨,使戴云山成为雨量充沛的降雨区,对福建全省的气候、植被与工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是福建省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区内生态系统组成成份复杂,类型丰富,物种繁多,是中国单位面积生物多样性程度高的保护区之一,将成为闽中自然保护区群系的核心,对保护福建省乃至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地质史料表明,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植被类型和分布、动植物区系特征、动植物种类和群落分布等许多方面,有着较高的一致性。而福建省与台湾地区地理位置最近、保持生物区系的植被原生性最好的是戴云山脉,戴云山是中国大陆,特别是西南地区物种过渡到台湾的重要跳板,因此,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是研究台湾海峡两岸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亲缘关系最关键的区域,是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等学科的研究与交流合作平台,海峡两岸自然保护区建设与交流的桥梁。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big> '''
|-
|[[File: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jpg|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位置: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
气候条件: 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
景点级别: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占地面积: 13472.4 公顷
始建于: 1985年
主要保护对象: 黄山松
类 型: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于福建省德化县境内,距离德化县城关40km,东经118°05′22″~118°20′15″,北纬25°38′07″~25°43′40″。主要保护对象是大面积天然分布的原生性黄山松林、东南沿海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昆虫和植物模式标本产地、野生兰科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和濒危动植物物种,总面积达13472.4公顷。<ref>[ ], , --</ref>
==历史沿革==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为福建省最早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于1985年5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面积9730公顷。
1985年8月,德化县人民政府成立“德化县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机构规格为县局级建制(正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德化县人民政府领导。
2002年5月,德化县人民政府提出“关于申报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议案”,并经德化县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交由县人民政府组织申报。
2003年3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同意,正式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相继通过了国家林业局、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专家评审。
2005年7月23日,经国务院(国办发40号)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福建省第8个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20年12月22日,入选“第七批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名单。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行政区划属泉州市德化县,保护区总面积为13472.4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5514.1公顷,缓冲区面积3515.4公顷,实验区面积4442.9公顷。涉及赤水、雷峰、南埕、桂阳、上涌、大铭6个乡镇22个行政村,东至蟠龙,西至黄山,北至陈溪,南至东里。地理坐标范围在东经118°05′22″~118°20′15″,北纬25°38′07″~25°43′40″之间。
==地形地貌==
戴云山脉平均海拔700~1500 m,主峰戴云山在德化县境内,海拔1856m,是闽中最高山峰,素有“闽中屋脊”之称。戴云山地质构造属浙闽活化古陆台,受地质构造运动影响,多次间歇性大幅度隆起形成雄伟庞大山脉。与武夷山脉相比,戴云山脉最大的特点是基带宽度大,一般可达数十公里,最宽的一段在中部德化—大田一线,可达100 km。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包括了戴云山主峰,以主峰向四周倾斜,呈层状逐级下降,最高海拔1856m,最低海拔650m,相对高差达1206m,相当悬殊,气候与植被垂直变化明显。区内地形复杂,属于中、低山地貌。区内山脉连绵,河谷剧烈下切,峡谷十分发育。
==气候==
戴云山位于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交界线,体现出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气候、土壤、植被、动物、植物等的过渡特征,为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凉适中,四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小气候突出。根据区内九仙山气象站资料记录,保护区年平均气温15.6~19.5℃,1月均温6.5~10.5℃,7月均温23~27.5℃,极端高温36.6℃,极端低温-16.8℃,年平均日照时数1875.4小时,无霜期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700~2000mm,雾日年平均达220天,最高年份达260天,仅次于四川峨眉山,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以上,该区风速较大,八级风以上达203天,仅次于吉林天池。
==土壤==
地带性土壤为花岗岩风化发育而成的红壤,分布于海拔500m以下,随着海拔的上升,表现出一定的垂直变化,依次为山地红壤、山地黄红壤和山地黄壤,局部分布着沼泽土。林地土壤较厚,腐殖质层厚约20cm,地表枯枝落叶层厚5~20cm,表土质地为壤土,土壤呈酸性反应。
==水文==
区内水系发达,大小溪流23条,集雨面积在50km2长度在10km以上的有9条,全年可为下游提供25亿m3淡水,是闽江大樟溪重要发源地,且部分通过引水汇入晋江,溪流坡降大,水力资源丰富,是闽中重要水源涵养区及重点生态功能区。
==植被==
区内有9个植被类型、51个群系、92个群丛,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有厚壳桂林、罗浮栲林、钩栲林等原生性的森林;海拔1000m~1200m为一条较窄的针阔叶混交林带;在海拔1200m以上是黄山松针叶林,山顶是山地灌丛。森林覆盖率达93.4%。
==保护目标==
其主要保护对象为东南沿海典型山地森林生态系统,重点保护对象是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分布最南端、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性黄山松群落;重要的昆虫和植物模式标本产地;兰科植物资源以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濒危动植物物种。
(一)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分布最南端、面积最大、保护最完好的原生性黄山松群落。
黄山松林是中国东部亚热带中山地区的代表性群系之一,为温性针叶林。主要分布于台湾、福建、安徽、浙江等省气候温凉、雨量充沛、相对湿度大的中亚热带山地,在戴云山中上部分布着6400公顷的天然的保护完好的原生性黄山松群落,其群落外貌整齐,种群年龄结构合理,群落内部层次分明,郁闭度较大,层次较多:乔木层树木粗大,以黄山松为主,局部林下分布有罗浮栲、甜槠、木荷、树参等小树或幼树,灌木层有马银花、映山红、小果南烛、肿节少穗竹、大萼红淡等,草本层以芒萁、狗脊为主,更新状态良好。种群数量不断扩大,建区以来,海拔1600米以上的草灌丛逐年被黄山松演替,各种黄山松群落演替阶段均完整保留,黄山松面积由原来的6.9万亩增加到9.5万亩,它对研究亚热带中山地区植被演替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二)中国东南沿海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
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位于福建两大山脉之一——戴云山脉主峰周边,同时跨越了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过渡带,是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其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代表性植被类型有乌来栲林、厚壳桂林和米槠林,分布于海拔较低的山体东部沟谷,物种组成以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成分为主,林内结构复杂,藤本植物发达,草本植物高大。随着海拔的上升,依次出现典型的山地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林、苔藓矮曲林等。在海拔1100m的永安岩分布着罗浮栲林、钩栲林等原生性的山地常绿阔叶林,林内荫湿,物种丰富,地被层发达,随处可见兰科植物与野含笑。在山体顶部分布着山地灌丛,生长着耐寒的长耳玉山竹,与武夷山、台湾玉山遥相呼应。
(三)东南地区重要的模式标本产地。
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长期以来为许多动植物学家所关注,这里独特的地质地貌与气候孕育了众多的物种,这里是著名的模式标本产地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以保护区内的生物发表了福建毛蛣蛉、戴云树白蚁、中国狭个木虱、中华长叶曲啮、赵氏触啮、八闽鳞蛉和戴云姬蜂虻等52个昆虫新种。刘承钊和胡淑琴(1975)发表了小棘蛙、戴云湍蛙2个蛙类新种。秦仁昌和邢公侠(1981)根据1974年福建蕨类植物调查队采集的蕨类植物标本发表了德化毛蕨等6个蕨类植物新种。郑清芳和黄克福(1984)、曾沧江(1987)、林来官(1991)、林来官和黄以钟(1995)、张永田(1995) 等发表了九仙莓、戴云山苔草、长耳玉山竹等6个新种。
(四)兰科植物资源。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地形复杂,且地处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变化大,雨量充沛,相对湿度大,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兰科植物,种类有花叶开唇兰(金线莲)、无叶兰、竹叶兰、日本卷瓣兰、广东石豆兰、伞花石豆兰、大序隔距兰、广东隔距兰、建兰、多花兰、春兰、墨兰、细茎石斛、石斛兰、半柱毛兰、小斑叶兰、绒叶斑叶兰、鹅毛玉凤花、十字兰、镰翅羊耳蒜、见血清、长茎羊耳蒜、纤叶钗子股、阔叶沼兰、心叶球柄兰、鹅毛白蝶花、撕裂阔蕊兰、鹤顶兰、细叶石仙桃、石仙桃、小舌唇兰、小叶寄树兰、绶草、带唇兰等47种,是兰科植物的重要保存地。
(五)生物多样性和濒危动植物物种。
大面积的森林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区内有高等植物284科928属2066种,其中苔藓植物55科101属149种,蕨类植物41科84属183种;裸子植物8科14属20种;被子植物180科729属1714种(双子叶植物150科571属1 366种,单子叶植物30科158属348种),其中有珍稀濒危或特有植物物种共115种;有脊椎动物34目99科420种,其中鱼类4目14科68种;两栖类2目7科30种;爬行类3目12科70种;鸟类17目45科194种;兽类8目21科58种;昆虫纲(含蛛形纲蜱螨亚纲)30目260科1 645种;大型真菌有39科136种;土壤微生物有12目18科35属56种。这里天然分布的国家I级保护植物有水松、南方红豆杉、银杏3种,国家II级保护植物有粗齿桫椤、针毛桫椤、金毛狗、福建柏、樟树、闽楠、花榈木、红豆树、半枫荷、伞花木、喜树、香果树17种;兰科植物多达47种;福建省重点保护植物有27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云豹、黄腹角雉、蟒蛇、豹等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苏门羚、豺、水獭、黑熊、金猫、豹猫、猕猴、鸳鸯、白鹇、乌雕、雕鸮、褐林鸮、草鸮、斑头鸺鹠、蛇雕、松雀鹰、虎纹蛙、凤头鹃隼、白腹山雕等36种,具有丰富的野生濒危动植物物种和生物多样性。
==管理机构==
根据福建省编办和泉州市编委、德化县编委的文件批复,明确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德化县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机构规格为相当副处级,核定事业编制50人,经费由县级财政全额核拔,代表县政府对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内设四个职能科室(综合科、保护科、科教科、社区管理科)和3个管理所(赤水管理所、雷峰管理所、后宅管理所),规格为副科级。
==管理状况==
德化县政府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落实了编制和管理人员,将保护经费纳入当地财政全额预算;成立了以副县长为组长,政府各主要成员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协调委员会,加强保护区的管理和协调;成立了以保护区、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联合保护委员会,形成管理处、乡(镇)齐抓共管的保护管理网络,增强了社区共管功能,制定了《[[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成立了森林派出所,加大依法保护和管理力度。
1997年泉州市政府将戴云山列为晋江水源重点保护区域,2001年保护区全部列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
2002年,德化县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升级扩建的议案]]》,县政府成立了以副县长为组长,政府各成员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申报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实行管理局、管理所、哨所三级管理网络,聘请了82名当地护林员,制定了护林员管理办法和绩效量化考核制度。
==地位价值==
戴云山保护区对福州、泉州乃至周边地区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非常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其生态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戴云山脉夏季利于阻挡台风对北坡地区的袭击,冬季又利于阻挡北向寒流对戴云山东南坡及东南沿海的侵袭,同时,其山体向东南逐渐倾斜,利于东南海洋暖气流的抬升,暖湿气流受山体阻挡上升形成地形雨,使戴云山成为雨量充沛的降雨区,对福建全省的气候、植被与工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是福建省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区内生态系统组成成份复杂,类型丰富,物种繁多,是中国单位面积生物多样性程度高的保护区之一,将成为闽中自然保护区群系的核心,对保护福建省乃至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地质史料表明,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植被类型和分布、动植物区系特征、动植物种类和群落分布等许多方面,有着较高的一致性。而福建省与台湾地区地理位置最近、保持生物区系的植被原生性最好的是戴云山脉,戴云山是中国大陆,特别是西南地区物种过渡到台湾的重要跳板,因此,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是研究台湾海峡两岸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亲缘关系最关键的区域,是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等学科的研究与交流合作平台,海峡两岸自然保护区建设与交流的桥梁。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