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方学渐

增加 10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方学渐'''(1540~1615),方祉次子。字达卿,号本庵,桐城人(今[[安徽]]桐城市区凤仪里),明代著名学者。明代中叶桐城学术的领头人,东林党魁。为诸生祭酒二十余。领乡荐,弃去,专事讲学。以子大镇贵,赠大理寺少卿。学渐著有《迩训》二十卷,《 [[ 桐彝 ]] 》三卷,及《 [[ 心学宗 ]] 》等,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 人物介绍 ==
方学渐(1539-1615)字达卿,号本庵。 [[ 安徽 ]] 桐城人,明代著名学者。明代中叶桐城学术的领头人,东林党魁。为诸生祭酒二十余。领乡荐,弃去,专事讲学。方学渐(明善先生)是 [[ 继何唐 ]] 之后于桐城兴教倡学的乡里大师。他终生未仕。为诸生时即与士人结社论文,讲论学术。晚年筑桐川会馆,献身讲学,为桐城风教的振兴和此后人才的涌现作出了一定贡献。著有《 [[ 易蠡 ]] 》等,为明代中叶桐城学术的领头人,东林党魁,"方氏易学学派"的创始人。
方学渐,人称明善先生,为方家《易》学创始人,著有《 [[ 易蠡 ]] 》,方学渐少学有成,但屡试不第,遂一意问学,力主兼容儒释道三家,崇尚实学,图以朱学补阳明心学的空幻,声震于皖江、东吴。朱彝尊云:"方氏门才之盛,甲于皖口,明善先生实浚其源。东南学者,推为帜志焉。为诸生祭酒二十余年,后专事讲学。据《安徽文献书目》,记录赴东林讲学的《[[东游记]]》外,著有《易蠡》、《桐彝》、《 [[ 迩训 ]] 》、《心学宗》、《 [[ 性善绎 ]] 》、《[[铜川语]]》等书。因方学渐曾受学于泰州学派的耿定理,《明儒学案》把他列入《泰州学案》。祖父方讳印,弘治甲寅任天台县令,廉洁恬静。甫一年卒,祀名宦。子方大镇(公元一五五八--一六二八年)、孙方孔灱(公元一五九一--一六五五年)、曾孙方以智(公元一六一一年--一六七一年),都是当时有学问的名士兼官吏,也是直接间接参加东林党的人物。明代中叶桐城学术大兴人才迭起。先有何唐、[[童自澄]]、方学渐等结社讲学,继有 [[ 方以智 ]] [[ 钱澄之 ]] 等著名学者兴办学馆,传播各种学说,讲述各种文论。
== 人物生平 ==
== 四方讲学 ==
方学渐曾出游各地,四方讲学。著有《会言》、《东游》、《北游》、《南游》等书。出游讲学时,每逢地方官员迎送,必事先派人谢绝。他淡泊守志,喜善规恶,崇尚礼仪,所著《祠规》、《[[饮酢诗歌]]》记述了当时族祭、婚嫁、吊庆应遵循的礼俗。对家乡建庙宇、修桥梁、办塾学、修家谱都尽力资助,热情参与。还捐资置义山于县城外西山之麓,用以埋葬无主尸骨。年75卒,学者私谥明善先生。遗著主要有《易蠡》10卷,《[[孝经绎]]》1卷,《 [[ 心学宗 ]] 》4卷,《桐彝>>3卷、续2卷,《尔训》20卷,《崇本堂稿》22卷、续2卷,《别稿》4卷。
== 学术主张 ==
方学渐早年师事耿定向,就学谱论他属于王门左派,故[[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将他列入"泰州学案"。可他偏偏不赞成王畿的"四无说",斥责"《 [[ 天泉证道记 ]] 》为傅会"。企图恢复正统王学。但是,他治学以"崇实"为主旨,强调"理是实理,事是实事",坚持"究良知而归实"的学术价值取向。在这个取向的指导下,他实际上借"濂洛之教"来救王学末流的空疏之弊,其结果却同他的主观愿望相反,以折中程朱陆王为归宿,真正地背叛了王学的立场。正因为方学渐的哲学是调和"心学"和"理学"的产物,故它绝不是"道学"的简单翻版,而是有着独特的内容。他的哲学重点在于论述"心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他的基本观点是认为"心体至善"、"性定是善"。但当他论证"心体至善"的道理时,所依据的理论则是"生理"说。他说:"阴阳、刚柔、仁义,皆生理也,虽不能无杀而杀,亦所以生之也,此可以识性善之原矣",认为从"生理"的本质在于生物成物(即使不得不灭物,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生物成物)就能了解"心性"何以至善。因为"生理"既然"生生毫无杀机",是至善的,那么得"生理"以成的人性,就不能不是至善的。方学渐还认为,"欲"同"性"是不可截然分开的,既然"性"源于"理",那么"欲"也就与"理"相关。他说:"赤子初生,口欲食,眼欲视,体欲安,意欲适,四者所谓感物而动,性之欲乎!而理在其中,所谓人生而静,天之性也。"这是将"感物而动"之欲说成即"性"之"欲",认为这种基于"性"而发的"欲",根因于"理";"理"是"天理",则"欲"也就是"天性"。这是对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说教的批判。
== 家庭情况 ==
方学渐生有三子,长子方大镇,万历进士,任浙江巡按、大理寺丞、左少卿等高官。次子方大铉历任京官户部主事。三子方大钦。孙子 [[ 方孔照 ]] ,崇祯年间任湖广巡抚。曾孙 [[ 方以智 ]] ,崇祯进士,翰林院编修,定王讲官,永历朝拜为内阁大学士。故有"一门五理学,三代六中书"之美誉。
== 学术著作 ==
方学渐逝世时七十五岁。一生著书二十多种,多已佚失,今尚存数种:《桐彝》、《迩训》、《庸言》、《心学宗》、《性善绎》、《东游记》。另外,其易学著作《易蠡》的部分材料,保存于方孔的《 [[ 周易时论 ]] 》;《 [[ 桐城方氏诗辑 ]] 》、《 [[ 桂林桐城方氏家谱 ]] 》及郡、县方志内,还散见有他的诗文。佚著有据可供稽考的目录为:《桐川语》、《北游记》、《南游记》、《七解》、《二解》、《一言》、《百八铭》、《 [[ 崇本堂稿 ]] 》、《 [[ 孝经绎 ]] 》、《先正编》、《诗读》、《 [[ 桐川语录 ]] 》、《[[崇实会记]]》、《连理堂集》、《会言》、《 [[ 桐川会言 ]] 》、《[[归去吟]]》、《十九章》、《 [[ 崇本堂别稿 ]] 》。上列这十九著作,除了几种可能相同外,绝大多数不可能异名同实,它们的佚失,是很可惜的事。
== 人物成就 ==
著有《会言》、《东游》、《北游》、《南游》、《祠规》、《 [[ 饮酢诗歌 ]] 》等书。遗著主要有《易蠡》10卷,《孝经绎》1卷,《心学宗》4卷,《 [[ 桐彝 ]] 》3卷、续2卷,《尔训》20卷,《[[崇本堂稿]]》22卷、续2卷,《别稿》4卷。
方学渐死后,明万历皇帝敕封为 [[ 文林郎 ]] ,江西道[[监察御史]]。门人学者私谥为"明善先生"。方学渐主讲性善之旨,经世之道,抨击那些空幻虚伪的学说。这是继何唐归里讲学之后,又一个大学者对桑梓文化教育事业的开拓和贡献。其毕生推理学振风教,重礼义传家,为方氏的兴旺作出巨大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参考资料 ==
61,92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