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保尔·托马斯·曼

增加 2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1919年,托马斯·曼出版了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的《布登勃洛克一家》 ,引起了轰动,奠定了他在德国乃至欧洲文坛上的地位。“主要由于他日益被公认为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一的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一九二九年他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小说描写了布登勃洛克家族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小说展示了十九世纪下半叶德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反映了十九世纪末德国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也揭示了金钱在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和婚恋问题上的主宰作用。作者用的是写实的手法,作品不仅结构严谨,观察精确,描写细腻,而且富有哲学玄思,具有“经典式”的思想主题和“创新式”的艺术手法。 此后,他又陆续发表了《特里斯坦》 (1903)、 《托尼奥·克勒格尔》 (1903)和《魂断威尼斯》 (1912)三部被称为“艺术家小说”的中篇小说。此外还有三幕剧《菲奥伦察》 (1906)和讽刺小说《王爷殿下》 (1909)。
自称不过问政治的托马斯·曼错误地从卫护“德意志精神文化”的民族主义立场出发,为德帝国主义参战辩护,并因此和他哥哥亨利希·曼及罗曼·罗兰等反战作家进行了笔战。 [[File:4503.jpg|缩略图|]] 后来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于一九二二年发表著名演说《论德意志共和国》 ,表示拥护魏玛共和国,从而成为一名著名的民主战士,并和他哥哥取得了和解。一九二四年发表的长篇哲理小说《魔山》是托马斯·曼的另一部代表作。大学毕业生汉斯·卡斯托普从汉堡到瑞士阿尔卑斯山中的一座疗养院去探望患肺病的表兄,结果却在那儿住了七年。原来他闯进了一座“魔山”。在这座“魔山”中,住着来自欧洲乃至世界各国的病人,有精神空虚、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享乐主义者,有崇尚理性和人道的乐观主义者,有信奉精神至上和非理性的耶稣会教士,也有热衷于精神分析的医生,等等。他们都试图用自己的思想来影响卡斯托普,要他安心地生活在这座笼罩着病态和死亡的“魔山”中。但最后卡斯托普意识到“人为了善和爱就不应该让死亡统治自己”,终于摆脱了等候死亡的思想,离开了疗养院,企图有所作为,但结果却被推上战争的屠场,消灭在炮火之中。作者通过这座虚构的疗养院,用哲理性和思辨性的语言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病态社会和魏玛共和国时期流行的各种思潮,因而这部作品被称为“时代小说”。而且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在现实主义手法的基础上,还充分运用了象征、精神分析等现代主义手法,在创作手法上有所创新。
托马斯·曼预感到法西斯的威胁,多次撰文和发表演说,呼吁德国人民提高警惕,防止德国再次走向灾难的深渊。还发表了著名的反法西斯中篇小说《马里奥和魔术师》 (1930),把法西斯比作魔术师,把他们的欺骗手段比作催眠术,用生动的艺术手法对法西斯作了无情的揭露。纳粹上台后,托马斯·曼被迫流亡国外,于一九三八年移居美国。流亡期间,他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斗争,并发表了一系列揭露和谴责法西斯罪行的演说,同时继续进行创作,发表了许多作品,其中主要的有采用《圣经·旧约》中有关约瑟的故事,带有颂扬犹太人,反对纳粹种族主义意图的长篇巨著《约瑟和他的兄弟们》。全书共四部,包括《雅各的故事》 (1933)、 《约瑟的青年时代》 (1934)、 《约瑟在埃及》(1936)和《赡养者约瑟》(1943)。此外还有写歌德和青年时代的恋人夏绿蒂分别四十四年后在魏玛重逢的长篇小说《绿蒂在魏玛》 (1939)等。
57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