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方骏

增加 17,227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方骏| 圖像 = [[File:Fj101.jpg|缩略图|center|[http://union.china.com.cn/zhtj/images/attachement/jpg/site355/20140606/d02788e9b72b14fbaa6315.jpg 原图链接]]]|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943年 | 國籍 = 中国| 别名 = | 職業 = 画家|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当代名家山水精品—方骏》}}  ''' 方骏 ,1943 ''' 1943 年生於 [[ 江苏 ]] 灌云县,原籍 [[ 安徽歙县 ;1965 ]]; 1965 [[ 南京师范学院 ]] 美术系毕业 ;1981  1981 [[ 南京艺术学院 ]] 美术系中国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  == 个人资料 == 方骏,1943年生于[[江苏]]灌云县,原籍[[安徽歙县]]; 1965年[[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毕业; 1981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 历任美术系副主任,主任。 现为[[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师”,江苏省美协理事,艺术委员会委员。 '''获奖''':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国际“野间奖”, 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全国少儿图书创作一等奖,[[File:Fj102.jpg|缩略图|右|[http://p1.pstatp.com/origin/pgc-image/34099b3213ef48a3b49a327d6b0b69ff 原图链接]]]“88,国际水墨展”优秀作品奖,1996年获江苏省教委, 学位委颁发的“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 [[作品]]在国内外重要画展中多次获奖,被广泛收藏。 '''出版''':《江苏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画集—方骏》[[江苏美术出版社]], 《当代名家山水精品—方骏》[[朝华出版社]],等多种画集。 古代文化艺术的素养和相应情感态度,对山水画是至关重要的—关乎着它的气息、情致和格调。 二者相辅相成:没有内在的文化修养,不能生成“深情的敏感”,没有“深情的敏感”,文化修养难以转化成艺术灵感。 方骏有修养也有 “深情的敏感”,难能可贵。—[[郎绍君]]《感伤的空寂—读方骏山水画》。 == 人物履历 == 1945年 生于[[江苏]]灌云县。 1965年 [[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毕业。 1981年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82年 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82年度国际野间奖”。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1983年 任美术系[[中国画]]教研究室主任。 1984年 任美术系副主任。 1986年 晋升为[[副教授]]。 1990年 任美术系系主任。 == 艺术特点 ==[[File:Fj103.jpg|缩略图|右|[http://p1.pstatp.com/origin/pgc-image/8b63511c05544bd9bd2b375b43d17067 原图链接]]]方骏先生的[[文笔]],轻松、优雅,他叙述问题的笔致,从从容容,质朴而顺畅,但文风起伏跌宕,其起承转合,能够给人一种极为舒适的感觉和亲切的印象。但这并不是方骏先生这部书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方骏先生这部书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是他的理论思考并不是从经院哲学角度出发而做出的纯理论式的烦琐的理性推理和演绎,而是一方面,立足自己绘画创作实践的切身体验。 另一方面,以图文并重的方式探究、把握传统[[中国绘画]]文化的审美真谛,从而使他能够把自己在绘画创作中的直接的感性经验,与他对传统绘画文化学习与研究得出的理性经验,进行反复的碰撞、融合与提升,而最终得出了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理性经验之后,而进行的理论表述。于是,就是在这样的[[理论]]表述中,以往[[中国画]]界理论与画家创作实践脱节的情况,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纠正。简言之,这是方骏先生暗合了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思维路线,以“实证”的方式对传统中国画画理的梳理和重建。这是一种与当前中国画界的“[[理论]]家”不一样的“画家的理论”。 从方骏先生约15万字的<青山绿水的征程>这部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方骏先生一直在以中国画创作实践需要为本位,而进行着这样的“画家的理论”的推敲与思考。在我们看来,这样的“理论建构”工作,同时也是作为画家的方骏先生的人格完善的过程,是他的学问内样的一个必不可上的修炼过程,而正是在这样的历程中,方骏先生把他的绘画创作推上了一个崭新的高峰。 在[[艺术实践美学]]中,“第二序”的方式与方法,主要是相对于参照经典画理“依葫芦画瓢”,既按四王一路的末流学人落于古人窠臼的“第一序” 的方式与方法而言之的。所以艺术实践中的“第二序”的方式与方法,一方面是通过时间需要而与对经典画论的历史学研究接轨;另一方面,则是依据“现象学还原”原理,通过[[艺术]]实践中的感性经验而反省经典画理并再造新的画论学说。在方骏先生的《青山绿水的征程》这部著作中,《楠溪江夜话》,便是这样的通过“第二序”的方式与方法,“再阐释”了中国古代绘学精粹的好文章。[[File:Fj106.jpg|缩略图|右|[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1f046562df0529f6.jpg 原图链接]]]在方骏先生看来,艺术是常理与变则互为统一的,它总是继承传统而又不断地通过不同时期、不同[[画家绘画]]语言的变化——新的语言图式的建立和旧的语言图式的变异,给人类提供或揭示新的感觉世界和观察自然的方式和方法的。所以,在方骏先生看来,通过“深入生活”而以“实证”的方式,从“史”的流衍变化角度研究[[艺术]],可以使我们从整体上,系统而全面地把握住艺术创造的规律,从而用以指导我们今天的[[艺术]]创造实践。 方骏先生的如是理论,基于这一个[[原理]]:“整体 ”是由一个个内隐其中的“个体”整合而成的,在“共性”的整合中,有时候为了顾全整体,我们往往会忽视一些独辟蹊径的,具有强烈个性语言符号的“个体”,即整体遮盖个体,而在这些个体中必然会存在一些闪光点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因此,在重新解读历史、重新解读传统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将这些带有闪光点的一个个“个体”进行还原,让这些个体在时代语境中复活,并闪耀出熠熠光辉。 方骏先生根据用色方法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将[[青绿山水]]分为“大青绿”和“小青绿”——“大青绿是以工笔细线勾勒,少皴笔,层层填染石青、石绿等重彩颜料的山水画;还有在大青绿山水画上用金粉勾画山石、坡岸、屋宇、云霞的又称为金碧山水。小青绿是指在[[浅绛山水]](以淡赭渲染的山水画)的基础上再薄施青绿重彩的山水画”。 [[作品]]《小院秋意》 这种借助系统论思维而对错综复杂的[[历史]]元素进行分条析缕的方式和方法,使方骏先生能够从形而上的高度,高屋建瓴地把握青绿山水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的精神意蕴。众所周知,青绿山水重在用色,色彩是它的符号象征,是“意象”表现方式与“抽象”表现方式的和谐统一。“落在叶子上的淡赭便是金秋”,这是色彩的意象表现方式;而“整幅色调的淡赭则是辉煌”又构成了色彩的抽象性,在这“意象”与“抽象”的自由切入中,在这“点”与“面”的自由组合中,色彩具有了变换力和感染力,由静入动,别有一番韵味。[[File:Fj107.jpg|缩略图|右|[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2c6a332794c10888.jpg 原图链接]]]方骏的山水画,结构严谨,用笔松秀而纵意。严谨的结构赋予作品充分的完整性、合理的层次、有序的空间和必要的装饰性。各类物象如山石、溪流、云气、林木、屋舍、舟桥、人物等等,都精心安置,凡前后左右,大小远近,松紧疏密,都和谐统一。这要求画家付出较多的理性。不过,画家天性与学养不同,在创作中运用理性的方式、把握理性与感性的关系是千差万别的。最简单也要分为偏于理性、偏于感性两大类。 如大家所熟悉的,[[弘仁、潘天寿]]偏于理性,[[石涛、傅抱石]]偏于感性。方骏属于二者较为平衡而略偏理性的类型。人的感觉,是他总把山水结构、秩序、境界的经营放在更重要的地位,并对其山水[[风格]]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但他用笔松动、灵活,有时甚至恣纵奔放,表现了更多随机的因素,从而使理性与感性、纪律与自由达到某种平衡。画的空间、位置、形象、意境,需要结构经营,是一个不断构图、修改、深化、完善的过程,必依靠理性的思索,而不能完全靠偶然、随意。但过于理性可能设计化,失去生动性与感情色彩。偏于感性的[[画家]]大处松小处紧,大胆落墨(随机)细心收拾(理性),偏于理性的画家大处紧小处松,精心结构而落墨松活,都能达到理性与感性的和谐。方骏的作品多属于大处紧小处松、精心结构而落墨松活的一类,其思维与操作方式(不是风格)近于李可染而远于[[傅抱石]]。 == 突出贡献 == 现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82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82年度国际野间奖”。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File:Fj108.jpg|缩略图|右|[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14a380ae9d64d13a.jpg 原图链接]]]1984年,去苏南、浙江水乡深入生活,创作组画《湖湾纪事》,获“江苏省人物画展”一等奖,[[江苏省美术馆]]收藏 。作品《朝采桑》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 1 1987年,游粤西、江西东部、北部。参加“南北方画展”([[天津美术学院]]),“全国新人新作展”(中国美术馆) 。 出版个人[[作品专集]]《中国美术家画库·方骏》([[天津杨柳青]]) 。 1988年,参加“吴越书画名家作品展”(台北·高雄),“88 国际水墨画展”(北京),获优秀作品奖 。 出版《方骏水墨画选》([[北京荣宝斋]])。为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师 。 1989年,参加“江苏百家[[中国画]]展”(南京)获大奖。参加“中国新文人画展暨研讨会”(中国美术馆) 。  1990方骏照片年,任美术系系主任。在[[香港万玉堂]]举办个人[[作品]]展,出版《灵山静水·方骏画集》。参加“江苏山水画展”([[博物馆]]) 。 游东北三省。参加“现代中国巨匠绘画展”(东京)。“方骏作品展”(大阪) 。“大陆新文人画展”(台北)。获第二届全国幼儿图书创作一等获。为江苏省美协理事 。 1991年,参加“全国山水画邀请展”([[江苏]]省美术馆),“南京七人画展”(上海朵云轩) 。 “现代中国代表作家展”([[汉城]]),“方骏水墨画展”(台北) 。 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高教事业突出贡献政府特殊津贴。参加“现代中国水墨画新方向”展(美国詹生美术博物馆) 。 中真景山水画特别展”(汉城),“杨子江画派特别展”(汉城) 。1993年,参加“第二届国际水墨画展”(深圳),游三峡、云、贵、川。参加“中国长江三峡风情画展“(香港会展中心) 。 1994年,专事中国画教学和创作。参加“全国首届[[中国画]]展”(中国美术馆),并出任[[评委]] 。 1995年,参加“中国新文人画展”(上海美术馆),“当代花鸟画邀请展”([[成都]]),“城市山水画展暨研讨会”(深圳) 。 “国际华人精英水墨画大展”(新加坡、香港、台北、北京) 。 赴美国考察,参观博物馆。赴[[台湾]]访问,举办“方骏水墨画展”(台北,[[国父纪念馆]])。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中国画学术精诚奖” 。 1996年,获江苏省教委、学位委颁发“优秀研究生教师荣誉证书” 。  1997年,参加[[文化部]]举办“中国艺术大展·当代中国画展”(上海图书馆)。参加“中国当代绘画展”([[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美术馆) 。出版个人作品专集《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画家丛书·方骏》(河北教育出版社) 。  1998年,参加“98中国新文人画展”,“中国山水画展”(中国美术馆)并出任评委。“第一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深圳[[关山月美术馆]]) 。 1999年,应邀参加“世纪之门:1979—1999中国艺术邀请展”(成都现代艺术馆) 。2000年,广州市华艺文化有限公司在华艺廊举办“方骏画展”,出版[[画册]]《华艺廊丛书——方骏》([[广州出版社]]) 。《江苏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画集·方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版;《当代名家山水精品·方骏》朝华出版社,2000版,等多种画集。 == 人物评价 == 首先,在纵向梳理上,方骏先生以时间(年代)为序,从[[青绿山水]]画的发端、繁荣至式微都做了简明扼要的分析,虽聊聊数语,但字字珠玑,避免了“史实性”的冗长繁复。特别是在 “史”的梳理过程中,方骏先生的叙述方式,有两点值得我们肯定: 其一,“史”与“论”相结合的研究视角。这种方法曾为很多从事艺术史研究的美术史家所津津乐道。在横向梳理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分析青绿山水衰弱的原因时,作者一语中的地道破玄机——“以重彩见长的青绿山水,常常被标榜淡泊的文人视为艳俗,讥为不雅,他们所津津乐道的是‘水墨为上’、‘墨分五色’”。当然方骏先生并不满足于此——简单的揭示出青绿山水“式微”的原因,而是在此基础上表述自己的观点——“这种以用墨,还是用色来论雅俗,分优劣的观点,是末流[[文人画家]]的偏见、俗见”,“文人画大家文徵明就说,青绿与山水‘均各有至理,未可以优劣论也’”。 这种在回顾历史基础上,即时的加入新时代语境中自己论点的方式和方法,不仅没有流入习俗,更使自己的论点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尽信书,不如无书”,基于此理,我们也可以说“尽信史,不如无史”。古人的观点未必是真理,特别是随着“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同一语句在新的时代语境中也定会有不同的解读。回顾青绿山水的发展史,无论是展子虔、李氏父子金碧辉煌的青绿山水;还是王希梦富丽典雅的青绿重彩;[[赵伯驹]]富贵风雅的汉宫七夕;[[钱选]]笔下宁静秀雅的湖光山色……都没有半点俗字,有的尽是古雅与大雅。 其二,“知”与“行”相统一的阐述方式。“古人的经验和自己创作实践的体会是,设色必须层层薄染,不可一次涂抹。完稿以后勾线,勾线之后要用淡墨分染,一次不够,还可多次分染,然后再填染底色,要注意底色与要罩染的颜色冷暖相映衬……”。在这些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含有“意指”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方骏先生在“知”与“行”两方面的深厚造诣。而这些又与画家在现时生活中的新鲜感受相结合,从而使对传统的继承,又有了现时意义。方骏先生所谈到的这些技术性处理手法,一方面是服务于画面的主题内容和艺术境界的;另一方面更是超越意义上的与心灵向往的皈依。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具备说服力;没有理论的实践是无知的实践,不具备思想性,方骏先生深谙此理,因此其创作的作品也必然是知与行、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 方骏先生在这方面不愧是一位灵性与天赋兼具之人,方骏先生或用重彩画近水,用淡彩画远山;或用淡彩画近水,用重彩画远山等等,在他的作品中,自始至终都充满着在重彩之外的水墨淋漓的酣畅之感。这里面不得不牵扯到一个问题,就是墨与色、冷与暖、艳与素之间的关系,稍加处理不好,就会成为败笔。“在一张白宣纸上,仅用墨画,这墨的黑色与宣纸的白色产生最鲜明的对比,一旦画上别的颜色,墨与色就产生了关系,墨与纸的白色的对比度就相对减弱了”,而一旦加上了色彩,就改变了黑白对比,单色层次变化来协调的这种关系,色彩在‘抢戏’,与墨互相抵触,更甚于墨被色吃掉。一般而言,这需要很深的功力和文化造诣,不是一蹴而就,短时间内所能达到的。在这一点上,方骏先生娴熟的笔墨处理技巧和超人的个性见解不得不令时人所叹服。方骏近年[[作品]],大抵都有类似的内在特色。没有画家精神上的诗意沉潜,是很难营造这类境界的
13,8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