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卜云林篇其八

增加 3,029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卜云林篇其八'''》是明代文学家杨慎作品之一。杨慎(1488年12月8日 -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
《'''卜云林篇其八'''》是明代文学家[[杨慎]]作品之一。杨慎(1488年12月8日 -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明代三才子之首<ref>[https://www.sohu.com/a/413321317_120085196 三国主题是他所做,明代三才子之首杨慎十首诗,第一首你一定熟悉] ,搜狐,2020-08-19 </ref>。

杨慎于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授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杨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览群书。后人论及[[明代]]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杨慎为第一。他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四百余种,被后人辑为《升庵集》。

<center>卜云林篇其八</center>
{{Cquote|
采秋菊兮露沾。

黄菁玉豉金盐。

克牣丹房药奁。

变化七乌九蟾。

后天独秀苍黔。
|[明]杨慎}}

==儒学思想==

揭示[[理学]]和[[心学]]都存在着“重虚谈”、“多议论”、“学而无实”、“学而无用”的弊端。

杨慎说:骛于高远,则有躐等凭虚之忧;专于考索,则有遗本溺心之患。故曰:“君子以尊德性而道问学”。故高远之弊,其究也,以六经为注脚,以空索为一贯,谓形器法度皆刍狗之余,视听言动非[[性命]]之理,所谓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世之禅学以之。考索之弊,其究也,涉猎记诵以杂博相高,割裂装缀以华靡相胜,如华藻之绘[[明星]],伎儿之舞呀鼓,所倡其功倍于(而效)小,学而无用,世以俗学以之。

“尊德性而道问学”,本为《[[中庸]]》<ref>[https://view.inews.qq.com/a/20211230A00VT500 《中庸》经典20句,尽显君子风范],腾讯网</ref>所谓,但宋儒中,朱熹主张以究理问学为主,提倡研读经传,一依圣贤遗教去做,有偏重于“道问学”的倾向,陆九渊讥评其支离破碎;[[陆九渊]]主张学者从经典中解脱出来,求诸本心,认为“学苛知本,‘六经’皆我注脚”,有“尊德性”的倾向,朱熹斥责其尽废讲学。自南宋朱、陆相争以来,两家之学渐成水火之势,“宗朱者诋陆为狂禅,宗陆者以朱为俗学,两家之学各成门户,几如冰炭矣”。这对[[儒学]]发展影响甚大,诚如程敏政所说:“朱、陆之辨,学者持之至今。……其流至于尊德性、道问学为两途,或沦于空虚、或溺于训诂,卒无以得真是之归。此道所以不明不行。”

==视频==
===<center> 卜云林篇其八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田英章现场书写:三国演义开篇词杨慎临江仙词</center>
<center>{{#iDisplay:f05128c8vg5|560|390|qq}}</center>

<center>行书明代杨慎《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center>
<center>{{#iDisplay:w07596z1v8u|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850 各地方文學;各民族文學;各體文學]]
58,94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