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楊逵

增加 9,94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name = 楊逵(楊貴)| image =F-3-177x263.jpg| imagesize = 235px| nationality = {{EOJ}}<br/>{{ROC}}| occupation = 小說家、社會運動者| children = 楊資崩、楊秀俄、楊建、楊素絹、楊碧| relatives = 楊鼻(父)、蘇足(母)| other names = 楊逵、楊建文、賴健兒、林泗文、伊東亮(皆筆名)| real_name = 楊貴| sex = 男 | date of birth = {{birth date|1906|10|18}}| date of death = {{death date and age|1985|3|12|1905|10|18}}| place of birth = {{TWN-JPN}}[[臺南廳]]大目降街| place of death = {{TWN}}| spouse =葉陶 | educate =*新化公學校(現新化國小)*臺南州立第二中學(現臺南一中)*日本大學專門部文學藝能科夜間部| past= *勞工運動*政治運動*農民運動| work= *《楊逵全集》*第一集 戲劇卷上冊*第二集 戲劇卷下冊*第三集 翻譯卷*第四集 小說卷1*第五集 小說卷2*第六集 小說卷3*第七集 小說卷4*第八集 小說卷5*第九集 詩文卷上冊*第十集 詩文卷下冊*第十一集 謠諺卷*第十二集 書信卷*第十三集 未定稿卷*第十四集資料卷:回憶錄、演講及口述作品*《鵝媽媽出嫁》*《壓不扁的玫瑰花》*《家書》}}'''楊逵 (1905年10 '''({{bd|1906年|10 月18日 -1985年3 |1985年|3 月12日 }} ),本名 楊貴 ,出生於臺南縣新化鎮 ,是一位 [[ 臺灣 ]] 小說家、兒童 [[ 繪本 ]] 作家,亦以其社會運動者身分聞名,筆名楊逵、楊建文、賴健兒、林泗文、伊東亮;以楊逵為代表筆名,是源自1932年發表〈 [[ 送報伕 ]] 〉(日文原名〈新聞配達夫〉)時首度使用,據說因仰慕《 [[ 水滸傳 ]] 》李逵之孝勇而名之。'''<ref>[http://dig.nmtl.gov.tw/yang/timelife/timelife-1.php 【楊逵文物數位博物館】]</ref> ==經歷==[[台灣日治時期|日據時代]]1905年生於[[台南市|臺南]][[新化區|新化]]。小時家貧,體弱多病,遲至1915年始進入新化公學校(現新化國小)就讀。因身材凌弱,被同學取笑,像吸食鴉片後骨瘦如柴的吸毒者,綽號叫「鴉片仙」,身體瘦弱多少影響其溫和與反暴力之思想。 1921年畢業,投考中學失敗,進入新化糖業試驗所當臨時工,工資每日三毛八分,被所裡日本人揶揄為「楊貴妃」,而厭惡其本名。1922年考入臺南州立第二中學(現[[台南一中|臺南一中]])。1924年為了深造和抗拒[[童養媳]]之婚姻,自主退學,東渡日本內地。1925年考入[[日本大學]]專門部文學藝能科夜間部,在學期間參加勞工運動、政治運動。 1927年返臺參加農民運動,起草[[台灣農民組合|臺灣農民組合]]第一次全島大會宣言而被捕,此後活躍於臺灣的社會運動。在臺北文化協會認識當時社會與政治運動領袖[[連溫卿]],參加民眾演講會。造訪鳳山農民組合領導人[[簡吉]],在此認識葉陶女士(即後來之楊夫人),隨即參加全島之巡迴演講會。1928年底,台灣農民組合成為台灣共產黨外圍組織,1929年2月(24歲)與葉陶共同列席臺灣總工會會員大會,發表演講,預定在次日(2月12日)返回新化與葉陶結婚,不料,12日凌晨,於文協臺南支會雙雙被捕。[[台灣總督府]]此次大規模檢舉農民組合,全島被捕四萬人以上。出獄一個月後(四月),楊逵與葉陶在新化舉行婚禮。 因為參與社會運動觸怒日本當局,出入牢獄前後十次,共計四十五天。1934年〈送報伕〉(日文原名〈新聞配達夫〉)入選東京「文學評論」,是臺籍作家首次進軍日本中央文壇,確立其小說家的地位,同年「[[台灣文藝|臺灣文藝]]」創刊,擔任日文編輯。1935年移居臺中,在[[梅枝町]]一帶輾轉搬家。 1945年[[台灣戰後時期|戰後]],創辦「一陽週報」,1946年日文小說集《鵝媽媽出嫁》在臺北[[三省堂]]出版。1947年因[[二二八事件]]和葉陶雙雙被捕、判死刑,槍決前一天幸因「非軍人改由司法審判」的命令,撿回一命<ref>[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40325/35722513/ 從楊逵到魏揚(陳翠蓮)]</ref>,三個月後獲釋。 1948年因同儕起草「[[和平宣言]]」,觸怒臺灣省主席[[陳誠]],楊逵一肩扛起相關罪責,再度被捕,經軍法審判,處十二年有期徒刑。被楊逵自嘲是「全世界最貴的稿費」。1951年開始在[[綠島]]服刑,入獄期間,寫作不輟。 1961年出獄,次年在[[台中市|臺中市]]郊[[東海大學 (台灣)|東海大學]]附近購地定居。1976年國中國文教科書收錄〈壓不扁的玫瑰花〉(原名〈春光關不住〉),是日本時代[[台灣文學|臺灣文學]]作品編入國文教科書的第一人。1979年《[[美麗島雜誌|美麗島]]》雜誌創刊,擔任社務委員,反抗國民黨威權體制。1983年獲[[吳三連文藝獎]]和臺美基金會人文科學獎。1985年辭世。 ==作品一览==*《送報伕》(日文原名〈新聞配達夫〉),1932刊載於臺灣新民報。*《鵝媽媽出嫁》:1942發表於《臺灣時報》。1974中文版發表於《中外文學》。2005年远流出版社出版该作的[[绘本]]。杨逵原著,江彬如、郑治贵绘图,属于「臺湾小说‧青春读本」系列。*《压不扁的玫瑰花》,原名《春光關不住》,民國46年(1957)發表於《新生月刊》,1976年收入於《國中國文》教材第六冊第三課,改名爲〈壓不扁的玫瑰花〉,用本名「楊貴」。*《家書》《杨逵全集》臺湾文学馆出版 2001年*第一集 戏剧卷上册*第二集 戏剧卷下册*第三集 翻译卷*第四集 小说卷1*第五集 小说卷2*第六集 小说卷3*第七集 小说卷4*第八集 小说卷5*第九集 诗文卷上册*第十集 诗文卷下册*第十一集 谣谚卷*第十二集 书信卷*第十三集 未定稿卷*第十四集资料卷:回忆录、演讲及口述作品==軼事==* 1970年代中期[[張良澤]]在幫助楊逵整理文集出版時曾拜訪楊逵,張良澤向楊逵提問「日本帝國那麼嚴酷,您為什麼那麼不怕死呢?」。楊逵笑道:「我也是怕死的。只是日本帝國再嚴酷,它也要依法辦罪,因為它是法治國家。所以我們要演說、寫文章,只要翻閱一下『台灣六法全書』,便可算出自己可能被關幾天,結果只會少不會多的。大致來說,以演說、寫文章攻擊帝國政府,最重是坐牢二十九天。所以台灣話有句口頭禪『居留二九工』,就是說,了不起你關我二十九天好了。」隨後楊逵臉色一沉「不過,回到祖國懷抱之後,情況就不同了。它有憲法,也有六法,但怎麼算就莫宰羊了。我寫那篇『[[和平宣言]]』,總共不過五、六百字,結果關我十五年,平均一個字關十天,這可能是全世界最貴的稿費。」{{r|四|page=229}} ==紀念==[[File:楊逵文學紀念館.jpg|thumb|楊逵文學紀念館]]* 為紀念楊逵,新化基督長老教會發起成立「楊逵文物紀念室」{{r|臺19甲}}。[[台南市政府|臺南市政府]]為紀念楊逵,在舊的[[新化]]地政事務所設置楊逵文學館。<ref>{{cite web |url=http://tour.tainan.gov.tw/view.aspx?sn=125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16-02-18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204124814/http://tour.tainan.gov.tw/view.aspx?sn=125 |archivedate=2009-02-04 }}</ref>2015年,臺中市準備籌設楊逵紀念館,原選定臺中市長官邸,楊逵之子楊建反對,建議應以楊逵生前居住「東海花園」旁花房當骨架,較具意義。=== 楊逵文學紀念館 ===* 楊逵文學紀念館位於臺南市新化區,[[新化街役場]]隔壁,館舍原是新化地政事務所{{r|臺19甲}}{{r|老街}}。該館於2001年由當地文史工作者與新化鎮公所發起籌備,次年(2002年)臺南縣政府將閒置中的舊地政事務所館舍撥交,此外得到楊逵次子楊建的支持與配合,最後在2005年11月27日正式落成啟用{{r|臺19甲}}。館內有楊逵的手稿、東華書局印行第一版的《送報伕》(1947年)等文物{{r|老街}}。 全館分成A、B、C棟,A棟是主要展場,有「人間楊逵」、「文學的楊逵」、「社會的楊逵」等展示區,B棟是文學交誼中心與社團展覽館,C棟則是[[歐威]]紀念特展館{{r|臺19甲}}。 ==注释=={{reflist|refs=<ref name="臺19甲">{{cite book|author=張耘書 |title=《貫古通今臺19甲:從太子宮到龜洞》|publisher=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date=2014-12 |isbn=978-986-04-3026-4 |pages=頁256─258}}</ref><ref name="老街">{{cite book|author=張溪南 |title=《南瀛老街誌》 |publisher=臺南縣政府 |isbn=978-986-00-9689-7 |pages=頁282─283|date=2007-08}}</ref><ref name="四">{{cite book |title=《四十五自述:我的文學歷程》|author=張良澤 |publisher=前衛出版社 |isbn= |date=1988年9月}}</ref>}} ==外部链接=={{commonscat|Yang Kui}}*[http://dig.nmtl.gov.tw/yang/index.php 杨逵文物数位博物馆]{{zh-tw}}*[https://web.archive.org/web/20050707233932/http://lit.ncl.edu.tw/ 国家图书馆-当代文学史料系统]{{zh-tw}}*[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113173408/http://dcc.ndhu.edu.tw/literature/author21.htm 东华大学-臺湾文学资料库]{{zh-tw}}*[http://blog.kaishao.idv.tw/?p=801 杨逵东海花园,和平宣言(1949)] - 臺中大肚山东海花园,杨逵墓园照片*[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324100141/http://www.nmtl.gov.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548&Itemid=57 杨逵全集臺湾文学馆]{{zh-tw}} {{臺南市博物館}} {{Authority control}} {{DEFAULTSORT:Y楊}}[[Category:楊逵| ]][[Category:臺灣日治時期小說家]][[Category:臺灣日治時期勞工運動者]][[Category:臺灣繪本作家]][[Category:台灣日語文學作家]][[Category:臺灣男性小說家]][[Category:臺灣農民運動者]][[Category:台灣左翼统一運動參與者]][[Category:日本大學校友]][[Category:臺南州立臺南第二中學校校友]][[Category:台灣白色恐怖受難者]][[Category:二二八事件受難者]][[Category:新化人]][[Category:杨姓|K逵]]
21,4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