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攝護腺癌

增加 7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1. 肛門指診:
 
是醫師用手指探入肛門直腸觸摸攝護腺,如此可以了解攝護腺是否有腫塊或硬化的現象。這是最基本的篩檢方式,立即掌握攝護腺有無其他病變,若有異狀則同時可以評估病灶的大小與範圍。但是對早期而且無法觸摸到的腫瘤,肛門指診的效果就有限。
2. 經直腸超音波檢查:
 
可以將這些較細小的病灶偵測出來,然後用超音波導引到病變處抽取組織做病理化驗,一旦證實有癌細胞存在,再根據期別及病患整體狀況來擬定治療計畫。
3. 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
 
除了肛門指診和經直腸超音波檢查有助於及早偵測到癌病灶外,還可以利用抽血來作篩檢─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目前以攝護腺特異性抗原作為攝護腺癌症篩檢項目之一,需要瞭解的是攝護腺特異性抗原僅具有攝護腺的特殊性,而非具有攝護腺「癌」的特殊性。所以攝護腺出現病變如攝護腺發炎或攝護腺增生肥大時,攝護腺特異性抗原都有可能會升高,所以攝護腺特異性抗原升高並不代表已罹患攝護腺癌。檢驗攝護腺特異性抗原的方法有很多種,一般都把閾值訂在4ng/ml,若是檢驗值超過這個數值就要做進一步的檢查,包括肛門指診和經直腸超音波檢查。若只是輕微上升,而且指診和超音波檢查也無法分辨是良性增生或惡性腫瘤時,加測游離型攝護腺特異性抗原(free PSA),可以幫忙做進一步的鑑別診斷。通常游離型攝護腺特異性抗原,對全值攝護腺特異性抗原的比值愈高時,良性增生的可能性就愈大。<ref>[https://www.auh.org.tw/NewsInfo/HealthEducationInfo?docid=2123 高危險因子],攝護腺癌亞洲大學附屬醫院</ref>
若是病灶範圍較大或癌細胞分化不良時,可依醫院治療設備及醫師與病患共同討論之後選擇開刀、放射治療、或攝護腺內冷凍治療等。開刀時除了切除攝護腺外,並同時廓清骨盆腔淋巴腺。一般而言,開刀及放射治療之療效相當接近。
癌灶轉移到骨骼或其他部位時,通常以 [[ 荷爾蒙 ]] 治療為主。荷爾蒙治療包括睪丸切除,或使用抗雄性素作用之各種藥物。一旦荷爾蒙治療失敗,再考慮做化學治療。即使在上述方法失效之後,仍有免疫治療、放射核種藥物( radiopharmaceutical)等新進療法,都有相當療效。
33,16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