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陈辛仁

增加 12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陈辛仁
| 图像 =
[[File:陈辛仁.jpg|缩略图
| 图像 =|center|[https://p1.ssl.qhmsg.com/t01cc4c8488a76898c6t01888cadb8967040c9.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77272433123054-80013383291611.html 来自360图片]]]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1915.11.7| 逝世 = 2005.7.25
| 民族 =
| 籍贯 = = 广东普宁县| 职业 = 左翼作家| 母校 = 北平中国大学
}}
'''陈辛仁'''(1915年11月7日--2005年7月25日),笔名 [[ 辛人 ]] ,广东普宁县(现 [[ 广东普宁 ]] 市)人,左翼作家。 [[ 北平中国大学 ]] 学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北方部成员。1933年夏,北平" [[ 左联]]"组织遭到 [[ 国民党反动派 ]] 的严重破坏,随后,他积极投入恢复"左联"的工作,编辑"左联"机关杂志《 [[ 理论与创作 ]] 》。 
== 人物简介 ==
1934年,北平"左联"再次遭受大破坏,同年夏,他被迫流亡日本,在东京积极参加东京"左联"各项活动,参与编辑 [[ 《杂文》(《质文》]])月刊,并主编《文艺理论小丛书》。在上海 [[ 《申报·自由谈 ]] 》发表《艺术的形式和遗产》等杂文13篇,翻译了海涅的《德国宗教及哲学史概观》,并努力学习和 [[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 ,翻译出版《 [[ 现实主义论 ]] 》(苏联吉尔波丁著)、《批评论》(苏联倍司巴洛夫著)等书。
1936年,在香港编辑《民族战线》杂志,并在上海 [[ 《夜莺》创刊号 ]] 和1卷2期发表翻译论文《现实主的问题》(日本高冲阳造作)、《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日本森山启作)。同年6月,加入中国文艺家协会,同时在以鲁迅为首的《 [[ 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 ]] 》上签名,拥护文艺界的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同月,在《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上签名,赞同使用、推广拉丁化新文字。同年8月1日《 [[ 现实文学 ]] 》1卷2期发表他的论文《论当前文学运动的诸问题》,赞同鲁迅提出的" [[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批判"左联"叛徒殷作桢反动的"战争文学"理论,也赞同" [[ 国防文学]]"口号。他还在《太白》半月刊上发表《文学得搀紧科学的手》一文,倡导科普文学。又在《文学》7卷4号上发表《但丁的言语观》,在《 [[ 新认识 ]] 》3号上发表《论知识份子的新生》等文章。
1937年夏在上海参加战地服务工作。193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夏后在新四军任职,参加敌后抗战和建立抗日根据地。先后担任新四军军政治部敌工部科长, [[ 新四军第四支队 ]] 敌工科科长、四支队十四团政治处主任, [[ 新四军江北指挥部 ]] 政治部宣传科科长,
1941年后,历任新四军第二帅(淮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中共淮南区党委宣传部长、新四军(兼华东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中共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
建国后任中共福福建省委常委、建省委宣传部长, [[ 福建省教育厅 ]] 厅长、华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福建 [[ 省委副书记、 ]] [[ 人民政府 ]] 副主席。
1954年调任 [[ 中共江苏省委常委 ]] 、副书记、书记处书记。
1954年9月至1958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驻芬兰大使。
1959年1月至1966年5月,外交部 [[ 国际关系学院 ]] 院长、党委书记、外交部党委委员、 [[ 北京外交学院 ]] 党委书记、副院长。"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
1972年1月至1974年12月,驻伊朗首任大使。
1982年7月至1986年7月,文化部顾问、对外文化交流委员会主任。
1986年8月退居二线及离休后任 [[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 副会长、文化部党史征集委副主任 [[ 、外交学院 ]] 兼职教授。汕头经济特区顾问。
是第二届、第三届 [[ 全国人民代表 ]] 大会代表。
2005年7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28,1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