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098
次編輯
變更
童中焘
,無編輯摘要
'''童中焘'''(tongzhongtao)著名画家
== 简介 ==
童中焘<ref>[https://baike.sogou.com/v21975918.htm?fromTitle 童中焘 ],搜狗百科 ,2019-02-26</ref>(1939.1—)别名童孟火亨,浙江鄞县人。擅长中国画。浙江美术学院副教授。1939年出生于浙江省鄞县。曾为陆俨少的助教,后任中国画系主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李可染基金会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应邀参加浙江省十大画家首都展。擅长山水画、林无静树、川无停波、骨气清刚、风神秀发,奇崛与豪隽共济,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浙派山水画家。华夏艺术网 已经为其开设名家专题栏目。
童先生为顾坤伯教授的入室弟子,曾任陆俨少教授的助教。在中国山水画的继承、开拓和创新上具有非比寻常的艺术指导意义。童先生学养高深,于传统文、史、哲、经及西方哲学、美学都有全面深广的涉猎,并孜孜不倦地加以探索。从而在山水画的创作上确立他自身风格高华、思辩缜密、豪迈俊朗而又恣肆纵横的阳刚画风。
童中焘坦言,中国画的内涵,就是根据客观对象形式和表现,来反映出它在心中形成的一种意,中国画的运笔用墨都体现着做人的道理,体现着中国人对人性的追求,是一种人文精神,是高级的人性化。他总结出中国画的“平、圆、留、重、变”技巧,就包含了国画的文化内涵、道德要求、人性化内涵,比如“圆”,正如做人,不能刻薄,比如“变”,只一样东西就会无味,有变才有味道。如果画作轻浮飘斜,就恰恰丧失了“平”、“重”这些中国画最本质的文化内涵。
==评说中国画笔墨==
童中焘说,中国画的笔墨与西画的色彩一样,在画作中是作为一种艺术概念而存在的。不能从某种错误的观念出发,站在偏颇的立场上否定中国画的笔墨。目前发扬光大中国画,笔墨如何创新是个课题,但画家要先立大本、立头脑,在深刻理解了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再谈美与创造。谈到中国画的境界,童中焘认为正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要从形而下中透出形而上。也就是“无意于佳乃佳”(苏轼)。西化的视觉刺激,不计余味,视觉冲击只可鉴取作为补充;但中国画不能为了追求画面刺激,而抛弃自己的境界。艺术不是你死我活,要和谐融合;要求大同存小异。童中焘说,画家应该严肃地生活,和美地、艺术地生活,而非功利地生活。德成艺成,只有将人性和境界提高了,才能最终成为艺术性的画家。
在童中焘的看来,中国画融情理、物理于画理,物我无间而道艺为一。时处多元之境,一个中国画画家,尤要立定脚跟,为传统增高阔,不失独立的一元,唯有坚持自己的标准,中国画的发展才能以其不可比较性立于不败之地,不被边缘化,不被异化。
童中焘在讲座中尤其强调:形式是绘画的关键,中国画以“笔墨”成“象”,故中国画的艺术表现,最基本同时又是最高的标准,终不能离开笔墨。“笔墨”涵理性于感性,乃一种理念,因其人性化的普遍准则,须知“笔墨当随时代”,又应知“笔墨又不随时代”。他认为,笔墨表现高超灵变,举世绝无仅有,非其他形式可以替代。“笔墨”是手段,同时是目的。“笔墨”非“程式”,故无所谓“封闭”。笔墨的继承、深入、开拓,天机人力,别开生面,应事不穷,其潜能足以与“现代”对话,永葆艺术独立而特行的民族主体性。
童中焘认为,艺术贵在同中求异,独放异彩,此乃中国画发展的最佳前景。独立有二途:一为“拉开距离”。然在现代,唯“大力者”能臻一流,否则终落前人之下;二是吸收异质文化中可吸收的因素,用洋入化,融而无迹,有所开拓。此须知已知彼,以彼之有得,辅己之所长,不失固有的体、格,仍与彼保持距离。“一作画,即思‘面目’、‘风格’,知其尽头不远矣。画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一中华民族的文明认知,也是人类终极的人文关怀。保持和发扬这一精神,与时消长,应是我们承担的责任。” 童中焘如是说。
==绘画风格==
他的画大多表现了清秀雅致的江南景色,追求意境,而且非常重视笔墨,作品洋溢着一种富有诗意的生活气息。他的作品风格是空灵、轻松、淡雅,画中表现出一种宁静安详、没有污染的意境。他用笔比较清刚,但是却很生动,舒朗而结实,随意而严谨。童中焘对中国山水画不乏独到见解。他认为,山水画须笔墨、形式、意境三者皆有,不可或缺,尤其注重意境和笔墨,认为笔墨是中国画最根本的手段,能够结合时代的趣味来理解中国山水画的理法,又按照中国山水画的规律去创造新的趣味,粗中有细,细中有粗,将中国的文化精神创造到山水境界里面去。中国画的传统重在意境,童中焘在创作中更是强调画中的诗意情境,达到了用视觉唤起听觉感受的绝妙境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