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欧内斯特·海明威

增加 11,422 位元組, 5 年前
新条目
'''欧内斯特•海明威'''(英文: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记者、作家以及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的一生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失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Infobox person| 姓名 = 欧内斯特•海明威| 图像 = [[File:欧内斯特•海明威1.jpg|有框|居中|]]| 图像说明 = [http://static.yeeyan.org/upload/image/2014/12/12/14183572333.jpg 原图链接][http://image.so.com/v?q=%E6%AC%A7%E5%86%85%E6%96%AF%E7%89%B9- %E6%B5%B7%E6%98%8E%E5%A8%81&src=tab_www&correct=%E6%AC%A7%E5%86%85%E6%96%AF%E7%89%B9-%E6%B5%B7%E6%98%8E%E5%A8%81&cmsid=6c3de42230b786de1a485a6777c8ef6f&cmran=0&cmras=0&cn=0&gn=0&kn=0#multiple=0&gsrc=1&dataindex=9&id=cd954d0f95ce31391cd53a2f054814ed&currsn=0&jdx=9&fsn=60&adsimgsn=0 来自360图片]| 出生日期 = 1899年7月21日| 逝世日期 =1961年7月2日| 出生地点 = 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 国籍 = 美国| 别名 = Ernest Miller Hemingway| 职业 = 记者| 知名原因 =<老人与海> }}== '''目录''' ==1、'''人物简述'''<br><br>2、'''家族介绍'''<br><br>3、'''著名作品'''<br><br>4、'''写作风格'''<br><br>5、'''奖项荣誉'''<br><br>6、'''作品介绍'''<br><br> '''人物简述'''<br><br> 1939年至1960年期间, 海明威 (1899~1961) 在古巴定居,并称自己为「普通的古巴人」。在这段期间海明威写下了闻名于世的代表作<老人与海> 。古巴革命胜利以后,海明威曾与古巴革命的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会面。在2002年11月11日时,卡斯特罗亲自出席了海明威故居博物馆的落成仪式。 在海明威一生之中曾荣获数个不同的奖项 “迷惘 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以《老人与海》获得普立兹奖;1954年,《老人与海》又使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辞世之后,美国现 图书馆在2001年所评出的“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 中,他的两部作品《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与《永别了,武器》名列其中。<br> 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着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为深远的影响;他的很多作品现在仍旧是极具权威性的著作。<br><br> '''家族介绍'''<br><br>  海明威 父亲名为克拉伦斯•埃德蒙兹•海明威(Clarence Edmonds Hemingway),曾毕业于奥柏林大学,毕业后当了一名内科医生。克拉伦斯的父亲是内战时期的老兵安森•海明威,安森后来一直在芝加哥经营兴隆的房地产生意。克拉伦斯是一个狂热的硬币收集家与集邮家,亦会收集坡塔瓦图密印第安人的箭头。他也是业余的标本家,会剥制小动物和鸟类,同时也收集蛇类,他把这些蛇类放在密封的玻璃罐子中,用酒精保存。 他与海明威的母亲格雷斯•霍尔•海明威(Grace Hall Hemingway)在高中时 初次相遇。她是个声线美妙的女低音,她的母亲与老师们都曾鼓励她从事正统歌剧事业。她高中毕业之后,有5年的时间从事音乐 教学、语言与声音训练的工作,但是她有眼疾,因为她7岁时害过一次猩红热。后来她的眼睛依旧对强光非常敏感,因此头部常有神经痛。在她23岁那年的冬天,她在纽约市的麦迪逊广场初次登台 演歌剧,但是她的眼睛受不了台上灯光的照射,于是跟父亲在同年夏天出国,回来之后,1896年10月1日与年轻的克拉伦斯•海明威医生结婚。<br> '''著名作品'''<br><br>《49个故事》<br> 1938年,海明威所作的49个故事加上他唯一一部完整的剧本《第五纵队》出版成《第五纵队与49个故事》。海明威的目的是,如他在该书的前言所说,要多写作。这本书中的很多故事都能在其它书包括《在我们的时代里》、《没有女人的男 》、《胜者一无所获》和《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找到。<br>  在这本书中,虽然很多故事都很短,但是在它们之中却也有很多颇著名的,而其中的《杀人者》(The Killers)就是很著名的一个短篇小说。 《战地钟声》<br> 1939年春天,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战胜了共和军,结束了西班牙内战。佛朗哥法西斯分子夺去了海明威的家,在1940年,海明威因离婚而失去了他在基韦斯特心爱的家。离婚数星期后,海明威娶了他在西班牙四年的同伴马莎•盖尔霍恩,是为其第三任妻子。1940年,海明威出版了小说《战地钟声》。 该书1939年写于古巴及基韦斯特,并于1940年7月写毕。这部长篇小说以西班牙内战作为背景 叙述一个名叫约丹(Robert Jordan)的美国人在共和军一方与西班牙士兵战斗的故事。故事素材主要是来自海明威在西班牙的经历及战争报导。这是他最著名的文学 作品 之一,书名源自约翰•唐尼的《沉思第十七篇》<br> '''写作风格'''<br><br> 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惜墨如金且较描淡写而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为深远的影响。海明威的写作 风格 是受在《堪城星报》作记者时的影响,后来整辈子的写作都是沿用在星报工作时用的写作风格:「句子要写得简洁,文章开首之段落要短,用强有力的的字眼,思想要正面。」 1925年,海明威的短篇故事系列《在我们的时代里》出版,大大震动美国文坛,一再向他说明他这种惜墨如金的写作风格是为美国文坛所接受的。<br> 对于海明威的写作风格,格楚特斯坦在《艾丽斯•B•托克勒斯的自传》(The Autobiography of Alice B. Toklas)指出「海明威的写作风格是学自格楚 斯坦自己及舍伍德•安德森」。旅美学者夏志清亦有评论过海明威的写作风格 他认为海明威的 章具记者风格,「一清如水,多读没有余味」。<br> 海明威简洁、直接的写作风格亦是影响后世作者最大的地方。他很少用装饰性的字眼,而是以简明的句子讲诉一些人在生活上所表现出的勇气、力量和尊严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有《战地春梦》、《战地钟声》及《老人与海》。1940年《战地钟声》出版。它是一部描述西班牙内战的作品,海明威表达了佛朗哥极权统治不但影响西班牙人,也影响其它国家的人。那个时期,欧美国家很多左倾艺术家和知识分子,都表态反对极权统治。该书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描写满怀理想的美国青年约丹(Robert Jordan)志愿参战,逃亡时因受伤而被遗弃在后方,于是独自与敌人火并,最后以自杀了结此生的悲剧。故事情节复杂,人物刻划生动。曾拍摄成电影。但是夏志清指出晚年的海明威写来写去还是这个 精炼,1954 调,甚至是自我嘲讽。<br> '''奖项荣誉'''<br><br> 在海明威生前,他曾获得以下奖项:<br>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银制勇敢勋章(medaglia d'argento)<br> •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非官方的军事通讯记者而在1947年获得铜星勋章(Bronze Star Medal)<br> •1953年凭《老人与海》获得普立兹奖<br> •1953 凭《老人与海》及一生的文学成就 诺贝尔文学奖 <br> '''作品介绍'''<br><br>小说<br> 1925年:《春潮》(The Torrents of Spring)<br> 1926年:《香港: 太阳照样升起》《台湾: 太阳依旧升起》(The Sun Also Rises)<br> 929年:《战地春梦》(A Farewell to Arms)<br> 1937年:《虽有犹无》(To Have and Have Not)<br> 1940年:《战地钟声》(For Whom the Bell Tolls)<br> 1950年:《渡河入林》(Across the River and Into the Trees)<br> 1952年:《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br> 1970年:《岛之恋》(Islands in the Stream)<br> 1985年:《伊甸园》(The Garden of Eden)<br> 1999年:《初见即真》(True At First Light)<br> 2005年:《乞力马扎罗下》(Under Kilimanjaro)<br> 非小说<br> 1932年:《午后之死》(Death in the Afternoon)<br> 1935年:《非洲的青山》(Green Hills of Africa)<br> 1962年:《Hemingway, The Wild Years》<br> 1964年:《流动的飨宴》(A Moveable Feast)<br> 1967年:《By-Line: Ernest Hemingway》<br> 1970年:《Ernest Hemingway: Cub Reporter》<br> 1981年:《Ernest Hemingway Selected Letters 1917-1961》<br> 1985年:《危险夏日》(The Dangerous Summer)<br> 1985年:《Dateline: Toronto》<br> 短篇小说集<br>  1923年:《三个故事和十首诗》(Three Stories and Ten Poems)<br> 1925年:《雨中的猫》(Cat in the Rain)<br> 1925年:《在我们的时代里》(In Our Time)<br> 1927年:《没有女人的男人》(Men Without Women)<br> 1932年:《乞力马扎罗的雪》(The Snows of Kilimanjaro)<br> 1933年:《胜者一无所获》(Winner Take Nothing)<br> 1938年:《第五纵队与49个故事》(The Fifth Column and the First Forty-Nine Stories)<br> 1972年:《尼克•亚当斯故事集》(The Nick Adams Stories)<br> 1987年:《海明威短篇故事全集》(The Complete Short Stories of Ernest Hemingway)<br> 1995年:《海明威故事选集》(Everyman's Library: The Collected Stories<br>) 被拍成电影的作品<br> 1932年:《战地春梦》(A Farewell to Arms),由加里•库珀(Gary Cooper)主演<br> 1943年:《战地钟声》(For Whom the Bell Tolls),由加里•库珀和英格丽•褒曼主演<br> 1944年:《虽有犹无》(To Have and Have Not),由亨弗莱•鲍嘉和劳伦•白考尔(Lauren Bacall)主演<br> 1946年:《杀人者》(The Killers),由巴特-兰卡斯特(Burt Lancaster)主演<br> 1952年:《乞力马扎罗的雪》(The Snows of Kilimanjaro),由葛雷哥莱•毕克主演<br> 1957年:《战地春梦》(A Farewell to Arms),由洛•贺逊(Rock Hudson)主演<br> 1957年:《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由泰隆•鲍华(Tyrone Power)主演<br> 1958年:《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由史宾塞•屈赛主演<br> 1962年:《一个年轻人的冒险》(Adventures of a Young Man)<br> 1964年:《杀人者》(The Killers),由李•马荣(Lee Marvin)主演<br> 1965年:《战地钟声》(For Whom the Bell Tolls)<br> 1977年:《河流中群岛》(Islands in the Stream),由乔治•斯科特(George C. Scott)主演<br> 1984年:《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br> 1990年:《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由安东尼•奎恩(Anthony Quinn)主演<br> 1996年:《爱情与战争》(In Love and War),由克里斯•奥唐纳(Chris O'Donnnell)主演<br>== '''相关新闻''' ==《老人与海》<br>“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更有的影响”......<ref>[http://www.doc88.com/p-7744026239555.html 《老人与海》作家:],道客巴巴网,</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56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