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顆粒

增加 3,003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粒子。如:「這是有顆粒的柳橙汁。」穀粒。
**《福惠全書.卷五.蒞任部.詳文贅說》:「田禾顆粒無收,人民餓死大半。」
===照片上顆粒感見仁見智的觀感===
*照片或影片看起來「顆粒感」是缺點?
*這裡指的不是被攝物材質的「顆粒感」,而是指拍攝後畫面的訊號閃爍顆粒。
*顆粒感究竟是好是壞? 眼尖的人應該都不難察覺:現今許多電影作品仍都帶有相當程度的顆粒感、而非那麼「純淨」。
*比起在網路平台看片,當你在更高品質的觀影環境中(比如電影院)觀影,還更容易感受到這些粗糙顆粒的存在。
*其實這一部份是因為:至今不少電影仍是採用底片拍攝,而這些底片(或稱膠片)所拍攝出來的影像其實也都具備了特殊風格,除了對光線色彩的反應不同,不同ISO的底片在掃瞄時,也會有不同程度的閃爍噪訊。
*有趣的是,早期20世紀的電影,底片原生的顆粒感已成了現今的一種「懷舊風格」,這大概是當時的攝影師甚至是製作公司難以想像的發展:影像中的噪點已成了一個時代的象徵。
*總是講究噪點抑制能力的攝影師,我想在觀看二三十年前這些大作時,也不會特別去在意噪訊,不是嗎?
*另一部份電影噪點的原因,則是後期的「刻意塑造」。
**在數位製片的前製流程中,仍會選擇盡可能補捉純淨高畫質的影像,但在調光調色時,「顆粒感」可能會被重新被加入,成為了詮釋影像風格的一種手段,譬如重現80年代的街景之類的場景。
*決定噪訊加分or扣分的關鍵:
**前面說當今任何相機,只要使用ISO 1600以上的感光度,也能為影像加上電影的顆粒感,若你真這麼想,可能又太過天真。
*現在一般平價單眼的感光元件,拿到80、90年代,都會是很強的武器,其動態範圍絕不是當時的膠片可以比擬的。
**電子感光元件在曝光時,是靠光線轉換電子訊號,所以電流容易產生五顏六色的底噪,尤其在昏暗需要增益的時候。
**反觀膠片動態範圍雖窄,暗部直接裁掉,反倒沒有這些彩虹噪點「髒髒」的問題。
*對於電影的發行商而言,產品的壓縮過程十分的關鍵。
*電影在數位化發行,也就是在「壓縮輸出」時,必須顧慮到電影本身顆粒的呈現是否受到影響,免得不小心在壓縮過程反而將細微顆粒感被「抹平」,進而造成馬賽克之類的現象發生,不少電影的顆粒感在經過壓縮之後發行其實都發生了這個問題,不一定是因為疏忽,一部份也是因為市場接受規格的限制。
==参考來源==
{{Reflist}}
<ref name="传奇">{{cite web |url=http://eaglevisiontimes.nz/2018/10/24/蒲松龄前世与后身的传奇/ | title= 蒲松龄前世与后身的传奇 | language=zh | date=2018-10-24 | publisher=EagleVision Times | author=Susan | accessdate=2019-01-22}}</ref>
[[File:青木宣親.jpg | thumb | 300px | 青木宣親 <br> [http://sports.ltn.com.tw/news/breakingnews/1954901 原圖鏈接] ]]
[[Category:333 物質]]
[[Category:300 科學總論]]
6,5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