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50
次編輯
變更
郎川河
,無編輯摘要
|-
|[[File:郞川河.jpg|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郎川河''',中国 [[ 长江支流 ]] 水阳江水系河流,为 [[ 水阳江 ]] 最大支流,也是 [[ 南漪湖 ]] 主要入湖水源,位于 [[ 安徽 ]][[ 宣城 ]] 广德市、郎溪县境内。全长108.5公里。总流域面积538平方公里。上游有无量溪及桐汭水两支,无量溪较长,一般以为正源,则郞川河发源于广德市东南境内的牛山,大致自南向北流经广德、郞溪二县,在郞溪县涛城镇汇合为郞川河,转向西流,入南漪湖(南湖)。1976年,在汇合口以上开挖新郎川河,截桐汭河入湖,实际上,使郞川河成为新、旧两条河。
郞川河上下游皆富灌溉之利,干流段还是郞溪县的航运通道。上游的卢村水库还进行了旅游开发。桐汭河多淤砂,是郎广两县的黄砂最大资源地。<ref>[ https://tieba.baidu.com/p/3561142652?red_tag=0797353256 如今的郎川河【美好的合溪村吧】], 百度贴吧 , --</ref>
==干流概况==
==主要支流==
郎川河的一级支流有 [[ 无量溪 ]] 、 [[ 桐汭河 ]] 、 [[ 钟桥河 ]] 、 [[ 赤山溪 ]] ,二级支流钟桥河的禹水与九道河,桐汭河主要支流花鼓河,无量溪主要支流粮长河等。
无量溪,又名星溪,源于东南境内的牛山。上游石溪、石流两支,汇入卢村水库后称无量溪。无量溪北流经双河、高湖,在沈家渡汇入泥河,转西经邱村、赵村乡出狮子口至合溪口。全长73.2公里,境内流域面积1079.9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16条,其中汇水面积较大的有 [[ 粮长河 ]] 、 [[ 泥河 ]] 、 [[ 双溪河 ]] 等。无量溪河床坡陡而狭窄弯曲。自卢村水库经北大木桥、沈家渡至狮子口,比降分别为1/400-1/1000-1/2000。水库以上的桃山、梨山、同溪乡水土流失严重。沿河畈地系洪水泛滥后泥沙沉积所形成。河床多砂砾,最宽处达500米以上,平均约70米。
桐汭河,由桐、汭二水汇合而成。桐水源于县境南部的泰山西麓,流经四合、杨滩、月湾等乡,因杨滩段两岸原多桐籽树,“桐花随溪流下”而得名。汭水源于泰山东麓,流经四合、柏垫、凤桥等乡镇,因河道曲折迂回而得名。桐、汭两水在独树乡老莫村汇合后称桐氵内河,流经石鼓、苏村、誓节、杨杆等乡镇,至郎溪县合溪口与无量溪汇合为郎川河,注入南漪湖。全流域面积897.3平方公里。在县境内全长73.5公里,其主要支流有10条,其中汇水面积较大有 [[ 花鼓河 ]] 、 [[ 月湾河 ]] 等。桐汭河上游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尤以四合乡为典型,是河床黄砂的主要产地,因此而造成河床淤高洪水泛滥成灾。河床比降较大,自上莫村经誓节至杨杆乡出境处比降为1/800-1/1750。河道因中泓易变,故弯曲似弓形,誓节月湾村以下部分河段宽度已扩至200多米,河湾变成大沙滩。
郎川河流域受季风影响,雨量集中于5-8月间,常因上游山洪倾泻,下受湖水顶托,宣泄不畅而泛滥成灾。郎溪县志载,东门堤、西门堤,各长4里,自元至明屡决屡筑,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乾隆十六年(1751年)都遭水决后重修。民国20年(1931年)大水,堤毁田淹,数年后才修复。建国初,郎川河两岸堤防千疮百孔,抗洪能力极差。从1949年下半年起,县人民政府即发动群众治理,除对河堤普遍加高培厚、修堵渗漏缺口外,并于迎流顶冲等薄弱险段加筑块石护坡。经20多年培修,堤顶高程平均比建国前加高2米,顶宽达3-4米,河堤防洪能力大为提高。由于郎川河河道蜿蜒曲折且宽窄不等,最大泄洪能力为每秒1100立方米,远不能适应排洪要求,1969年和1970年,仍连续两次漫溃成灾。
==圩区防洪==
郎川河下游流域,地势低平,易遭水患,宋代开始筑圩护田。明嘉靖年间已有圩口76个,护田56388亩。清光绪年间圩口增至104个,护田亩数缺载。民国32年(1943年)统计,全县共有圩口53个,护田100690亩,其中郎川河沿岸50个。至解放前夕,全县圩口共48个,其中分布在郎川河两岸的共42个。历来圩区人民为修筑圩堤“皆自携畚锸,裹饭米,捆卧具”,风餐露宿,不堪其累。终因“土瘠民贫”,“修筑难于坚固”。明嘉靖《[[建平县志]]》载:“宋绍兴间,圩岸水圮,知县苏十能申常平司给钱米修筑,民赖其利。于后,屡筑屡圮。近岁州判官邢寰、邹守益相继措筑。嘉靖八年(1529年)秋,大水,知县连矿重修。”嘉靖四十年(1560年)大水,破山阳、潘城、杨学等13圩,6年后,知县赵佑卿重修。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知县朱之楫发动民夫修筑丁字埂,其后,百姓呼该圩为朱公圩。清 [[ 雍正 ]] 四、五两年(1726-1727年)连遭水患,圩堤溃决甚多,知县卫廷璞莅任后,“昼夜巡视,亲率民夫鸠工庀材以次完筑,民力之所不逮者捐资助之。”
民国7年(1918年), [[ 袁励宸 ]] (字体明)任县知事,根据郎溪地理特点,吸取清代 [[ 贡震 ]] 等前人治水经验,制定“全面修筑,重点加固,清除隐患,确保安全”的治水策略。 [[ 袁知事 ]] 上圩督工,县内大小圩堤均得维修。民国8年(1919年),洪水泛滥,袁知事与民众一起防汛筑堤,抢修加厚了丁字埂(旧称丁公池埂),使金锁圩与县城等地免遭水害。袁知事治水有功,民国9年(1920年)5月,民众在丁字埂树碑,上篆刻“郎溪县长袁公体明去思碑志”,碑文记述了郎溪地势、水患和袁知事冒风雨狂涛率民抗洪抢险的情况。以颂德政,思念良吏,歌曰:“公之来兮吾民之福,公之去兮吾民胥哭。”
民国以后,军阀混战,日军入侵,人民遭难。及至民国35年(1946年)底,郎川河两岸圩堤已是“年久失修,多被冲决”。
==灌溉工程==
郎川河流域, [[ 广德 ]] 市境内落差较大,大都采用自流灌溉形式,而下游郎溪县地势低平,灌溉排涝主要采取机电排灌方式,建国后建设了若干设施。
其他灌区。1987年,本县灌溉万亩以上的灌区除 [[ 卢村 ]] 、 [[ 张家湾 ]] 、 [[ 南洋 ]] 灌区外,还有杨家店水库灌区(灌溉1.1万亩)。前山门—梅松树水库灌区(灌溉1.8万亩)。其他水库除接龙桥水库自建成后没有开挖渠道外,其余都开挖了部分干支渠并修建了部分渠系建筑物,但均没有经过正式的规模设计,故而渠系走向、渠道纵横断面以及渠系建筑物都达不到标准。
磨盘山电力翻水站,位于新郎川河出口处磨盘山,西临南漪湖。有机房375平方米,灌溉引水渠1条,长2.8公里,4孔进水控制闸1座,每孔高2.2米、宽2米,出水池和进水池各一处。抗旱时在河口临时筑坝,翻南漪湖水入新郎川河,水位升高后,经王家渡引水涵分水注入老郎川河,然后再分注钟桥河、荡南湖等支流水系,可供15万亩农作物最低需水要求。为充分发挥该站效益,1983年冬至1984年春,结合幸福圩修筑新湖堤工程,开挖2.5公里排涝引水沟1条,建排涝进水闸1座(1孔,高2.5米、宽2.2米),出水控制闸1座,分担幸福圩2万亩农田排涝任务。
港口
==水产==
郎川河上游广德市境内流域内森林植被好,旅游资源丰富,广德市利用卢村水库区域开发了卢村(湖)竹海风景区。卢湖竹海风景区位于广德市境南部,距县城11公里,融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游览休憩胜地。卢村水库湖面宽广,大坝巍然,白象山矗立湖中。近观太阳山、将军山、黑虎山、青狮山、响铃山姿容尽展,远眺甘溪、笄山万亩竹海浩瀚无际。“响铃亭”、“垂钓台”、“无名园”、“水上游乐场”等设施点缀其间,异趣频添。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e3218vossg8|480|270|qq}}
<center>航拍郎溪冬泳爱好者畅游郎川河</center>
</center>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