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孟宪承

增加 8,99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孟宪承 (1894| 圖像 = [[File:孟宪承.jpg|缩略图|居中|[http://news.9ecnu.21—1967edu.7cn/_upload/article/images/97/7e/dbd1e74b4fc2af4db2346f1665fd/c8426775-d1d8-45f6-92a8-619e3001da68.19),江苏省武进县人。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与教育理论家,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 jpg 原图链接]]]}}
先生早年毕业于南洋公学中院和圣约翰大学,1918年留学美国华盛顿大学 [[孟宪承]](1894.9.21—1967.7.19) 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21年又赴英国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深造 [[江苏省]]武进县人 后,先后在东南大学、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校任教。解放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 现代著名 教育 部部长、华东行政委员会 家与 教育 局局长。1951年出任 理论家, 华东师范大学 首任 校长 ,并曾担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第三、四届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等职务
先生早年毕业于[[南洋公学中院]]和[[圣约翰大学]],1918年留学[[美国华盛顿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21年又赴[[英国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深造。回国后,先后在东南大学、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校任教。解放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华东行政委员会教育局局长。1951年出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并曾担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第三、四届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等职务。 孟宪承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在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建树甚丰,著作等身,同时在文史哲等学科也有很深造诣。1942年 [[ 国民政府 ]] 公布首批29位部聘教授名单中,孟宪承是唯一的教育学教授,1956年被评为一级教授,2006年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首批宣传名单,是其中唯一的教育学家。<ref name="华东师范大学">{{cite web |url=http://mxcsy.ecnu.edu.cn/s/292/t/684/p/1/c/9672/d/9698/list.htm |title=孟宪承先生简介| accessdate=2016-05-02}}</ref> =生平简介=孟宪承,字伯洪,191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外文系。1918年入华盛顿大学专攻教育学,1920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后又赴伦敦大学研究生院深造。1921年回国,受聘于国立东南大学任教授。1923年,受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之邀,前往任教。“五卅惨案”后,爱国学生运动浪潮迭起。孟宪承不顾个人前途,与美籍校长据理力争,坚决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而后,孟宪承等教授和一批学生为了抗议校方的无理规定,毅然宣布脱离圣约翰。离开圣约翰后,孟宪承联合一些教育界人士,发起创办了[[光华大学]]。此后曾一度担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秘书长、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1929起至1933年在浙江大学任教。1933年,在杭州创办民众实验学校,研究和推广民众教育。抗战期间,先后在[[浙江大学]](1938-1941年)和[[湖南国立师范学院]]任教。抗战胜利后重返[[浙江大学]]任教(1946-1951年),兼任文学院院长。1949年杭州解放,军管会委派孟宪承为浙江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参与主持浙江大学校务。 1951年孟宪承被调到上海,出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华东行政委员会教育局局长。后专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1956年被评为一级教授。先后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第三、四届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 他连续当选为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第三、第四届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并曾担任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教育概论]]》、《[[教育史]]》、《[[西洋古代教育]]》、《[[大学教育]]》等。 1967年7月19日病逝于上海,终年73岁。=学术贡献=孟宪承对文、史、哲等学科具有很深的造诣,通晓英语、法语,晚年还刻苦学习俄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即开始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接受唯物史观,因此在教育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 他的学术研究著作,除占有充实资料外,更具有科学的识见。他很重视教育理论的研究,并强调深入教育实践,为了研究民众教育,他曾亲自创办和领导浙江民众教育实验学校,进行各种教育实验研究。 在教育理论方面,他已出版的专著有《教育概论》、《[[教育通论]]》、《教育史》、《西洋古代教育》、《大学教育》、《[[民众教育]]》、《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中国古代教育文选》等多种。还曾编写《教育哲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等教材。此外,还翻译西方教育名著多种:如[[J.杜威]]的《我们怎样思维》(中译本名《思维与教学》),W.H.基尔帕特里克(旧译克伯屈)的《教育方法原论》,B.H.博德的《教育哲学大意》、《现代教育学学说》、《教育心理学辨歧》等专著。=生平=孟宪承早年先到美国华盛顿大学留学,师从[[杜威]],取得教育学硕士学位。继到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教育哲学。1921年11月回国,先后在北京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国立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上海光华大学、圣约翰大学,[[无锡江苏教育学院]],湖南国立师范学院及浙江大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等十所大学任教,共 46年。 孟宪承博通中外古今,特别是外文、史、哲、教育等学科。担任过中文系、外文系、教育系教授,文学院院长。1942年,当选国民政府首批29位部聘教授之一。教育学科仅他一人。 孟宪承在圣约翰大学时,英籍校长卜舫济对他十分欣赏。1925年“五州”惨案,国人爱国反帝热情高涨,他以国文部主任的身份,领导爱国师生对抗校方对进步学生的镇压,并与钱基博教授(著名学者钱钟书之父)等一道带领进步师生离校,自行成立光华大学。宣布“永远与圣约翰大学脱离关系”,发誓 “以后不再进任何外国教会学校”。 孟宪承三临浙江大学教学:1929-1933,1938-1941,1946-1951,讲授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史、比较教育学,共12年多。在宜山时,任教育系系主任,在龙泉分校时,任教务主任、英文教授。 解放初,浙大师范学院取消,教育系并入文学院,孟宪承被任命为文学院院长。在任两年,至1951年7月调上海工作时止。 1950年,浙大校长马寅初先生常请省委领导同志给全校师生作政治学习报告。在校内,邀请过两位党外进步教授讲马列的基本原理。一位是陈乐素教授(宋史专家),另一位就是孟宪承教授。孟宪承讲的是《[[社会发展史]]》。 孟宪承调职[[上海]]后,住在华东师大校内工会附近的平房中。平日多半长袍布鞋,到沪工作上班,才穿中山装。 1957年的“反右”,1966年开始的“文革”,是正直的中国知识分子被打入炼狱。逼上祭坛的年代。不幸的是,孟宪承在这两次灾难中都被波及。他的孙子孟蔚彦在《[[孟氏南北沧桑录]]》中写道:“在政治上,宪承极为小心谨慎。1957年,华师大教授联名要求‘孟校长有职有权’,这在当时是向党要权的右派言论。他惊吓之下,视网膜脱落,从此沉默,再也不过问校务。”“‘文革’开始,他自动停止领取工资,自己搭乘公交车辆,从市区去华师大上班,在办公室楼前拔草。”1967年6月,他在礼堂看到写他的大字报,说他“高举资产阶级黑旗”。“回来后,……他始终闷闷不乐。一天晚饭后,妻子先去睡了,一觉醒来,发现他还坐在阳台上,人斜依在藤椅上,昏迷过去了。因为脑中风,他再也没有醒来。”这一天,即1967年7月19日。 1978年11月27日,中共华东师大党委对孟宪承作的结论中说:受[[林彪]]、“四人帮”迫害,孟宪承“虽年迈多病,也身受其害,遭到抄家、强迫劳动、军训,使孟宪承同志病情加重,于1967年病逝。” 2006年5月15日,经教育部批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出关于做好 “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宣传活动”的通知,列入第一批计划宣传的共18位大学校长,孟宪承名列其中。并列的还有[[吴玉章]](人大)、[[李达]](武大)、成仿吾(东北师大、山大,人大)、[[彭康]](交大)、[[贺渌汀]](上海音乐学院)、[[匡亚明]](南大)、[[蒋南翔]](清华)、[[陈垣]](北师大)、[[陈望道]](复旦)、马寅初、[[周培源]](北大)、[[苏步青]](复旦)、[[王亚南]](厦大)等。=教育理念=作为华东师范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从选校址到提出师范类学生的培养问题、师范院校课程建设等方面的见解,为华东师范大学的建设,考虑了50年的发展空间,和远不止50年的发展方向。 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孟宪承认为大学是最高的学府,大学的理想应该包括"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和"民族和社会的发展"。他十分强调培养师资,他认为提高教师的思想水平和学术水平是办好大学的根本。他大力主张大学应加强基础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坚实的、广博的基础知识,不宜过早地分专业,同时还必须注意培养优良的校风和学风。=教育贡献=他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建国初期华东师范大学创办了中国教育史研究班,他对研究生的学习要求十分严格,认为从事中国教育史的科学研究,必须经受严格的基本训练,如文献资料的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与方法的学习,外国语文的训练等。在他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影响下,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国教育史教学和研究人才。 孟宪承不仅对高等教育理论颇有建树,而且对民众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也甚为关心。1933年,孟宪承在[[杭州]]亲手创建了一所民众教育实验学校,并在此期间对民众教育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著有《[[民众教育]]》、《民众需要的是什么教育》等论著,是我国民众教育的先驱之一。 =参考文献={{reflist}}
8,3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