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吴传均

增加 7,17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吴传均| 圖像 = [[File:吴传均.jpg|缩略图|居中|[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51008256024&di=ee7758072132b94367475957867acbd8&imgtype=0&src=http%3A%2F%2Fnews.k618.cn%2Fspecial%2Fakx%2Fstar%2F201312%2FW020131231690850016042.jpg 原图链接]]]}} [[ 吴传钧 ]] ,男,1919年出生于苏州,1941年毕业于前 [[ 中央大学 ]] [[ 南京大学 ]] 前身)地理系。1948年获 [[ 英国利物浦大学 ]] 博士学位。建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至今。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主编专著10多部。获国家自然科学进步奖一等奖2次,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进步奖一等奖3次。因病于2009年3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人物简介=吴传钧,[[苏州]]市人,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人文地理事业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原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个人简历=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重庆]])。 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研究 生院,理科硕士。 1943年—1945年任中央大学地理系讲师。 1946年任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兼任讲师。 1948年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研究生院,哲学博士。 1948年—1949年任(南京)[[中国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1950年—今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1950~1956)、研究员(1956年至今)、副所长(1979~1984)。 1981年—1991年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 1981年—1983年任(东京)[[联合国大学]](UNU)校长顾问。 1983年—今任联合国大学科研协调员。 1988年—今任(地理学报)主编。 1988年—1996年任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副会长。 199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兼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教授。曾出访过[[西欧]]、[[东欧]]、[[北美]]、[[南美]]、[[东亚]]、[[南亚]]及[[大洋洲]]等20余国。从事主要领域:经济地理、人文地理。=主要著作=《[[中国粮食地理]]》,商务印书馆,1942。RiceEconomyofChina,LiverpoolUniversityPh.DThe,1948。 《[[黄河中游西部地区经济地理]]》,科学出版社,1959。 《[[东北地区经济地理]]》科学出版社,1959。LandResourcesofPeople'sRep(主编),UnitedNation'sUniversity,Tokyo,1983.GeographyinCh(主编)SciencePress,1984。RegionalPlanninginDifferentPoliticSystem:theChineseSetting (主编)RuhrUniversity,Bochum,1984。 《[[人文地理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国家农业地图集]]》(编委副主任),地图出版社,1989。 《[[国土开发整治规划]]》,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1:1000000中国土地利用图]]》(主编),科学出版社,1990。TheProgreofHumanGeographyinChina,GeoJournalVol.21,No.1-2,1990。TerritorialManagementandRegionalD,RecentDevelopmentofGeographicalScienceinChi,SciencePress,1990。(共出版专著约20种,发表中英文论文200篇)。=人物成就=吴传钧出生于书香门弟。父亲是[[东吴大学]]法律系教授,当过法官和律师,还是著名书法家。母亲是一位贤妻良母型的家庭妇女。吴传钧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出于朴素的爱国愿望,立志走“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1936年高中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大学地理系。1941年7月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后,考入本校研究生院,成为该院地理学专业第一位硕士生。1943年7月获得理科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当讲师。1945年,进入英国利物浦大学研究生院深造。1948年7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毅然返回到正处于动乱之中的祖国。吴传钧长期从事地理学的综合研究,是中国现代经济地理学与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学科带头人。20世纪50年代提出经济地理学并非一般所说的经济科学,而是与自然科学及技术科学密切交叉,具有自然—技术—经济三结合特点的边缘科学。80年代提出地理学的中心研究课题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发展过程、机理和结构特征、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这些学术见解推进了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吴传钧的研究是随着20世纪中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而进行的。他立足于地理学,广泛涉及人文地理学的诸多研究领域,并在学科建设、学术组织、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都有重要建树。 吴传钧学术研究最初侧重于农业地理和土地利用,并始终把这两者作为研究的重点,为发展中国农业地理学研究和土地利用研究奠定了基础。他认为,“人口多、耕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农业有别于国民经济其他生产部门的显著特点在于,它和地理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在中国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困难时期,地理学为农业服务,既可以发挥学科优势,又能够在生产实践中促进学科发展。而土地利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正是地理学着力研究的问题”。他研究农业地理就是从土地利用入手。他的“中国粮食地理”、“威远山区的土地利用”、“中国稻作经济”三篇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都属于这两个范畴。20世纪50年代初,他调查了南京市土地利用情况,并编制了中国第一幅大比例尺彩色土地利用图。随后,他参加了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进行东北地区土地利用研究。60年代他从事一系列以农业区划为中心的工作。70年代初期,他进行[[大兴安岭]]地区宜农荒地资源考察,又到东南、西北和西南各省区进行农业生产典型调查。随后,他承担全国科技发展规划第108项重点任务。期间,由他负责设计、组织全国协作完成的755万字《中国农业地理丛书》,已由美国国会图书馆译成英文。他主编该丛书的主卷《[[中国农业地理总论]]》,对中国农业生产发展条件、特点、水平、潜力及地域差异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理论概括。其中有关对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山区综合开发的论证均被生产部门所采纳。这项成果为后来由国家农业区划委员会主持的全国农业区划工作奠定了基础。80年代初,吴传钧受中国科学院委托,主持全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编制和研究的国家重点课题。所编制的《中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是他组织全国41个单位300人历时10年完成的世界上第一本全国规模的小比例尺土地利用图集。在该图集中,他创造性地设计了用底色、线条、符号、注记来表现3个层次66个类型的方法,使图面直观地反映了中国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和分布规律,超过了美、英、日、苏等国土地利用分类和制图水平,在设计水平、分类系统、图幅载量等各个方面均位居国际领先地位,成为中国搞好国土资源管理,制定农业发展规划,进行国力综合研究的科学依据。同时,在他领导下制定的《1∶100万土地利用制图规范》成为编制土地利用图以及开展全国性土地利用研究的指南。<ref name="搜狗">{{cite web |url=https://baike.sogou.com/v5638421.htm |title=吴传均| accessdate=2019-02-24}}</ref> =参考文献={{reflist}}
8,3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