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胡启恒

移除 85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multiple issues|
{{copypaste|time=2020-01-14T11:21:40+00:00}}
{{overlinked|time=2020-01-14T11:21:40+00:00}}
{{unreferenced|time=2020-01-14T11:21:40+00:00}}
}}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胡启恒
| 图像 =
[[File:胡启恒.jpg|缩略图
|center|[https://p1baike.ssl.qhmsgso.com/t014810d996682978e7.jpg 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004704&sid=6217687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6004704-6217687.html 来自360图片]]]| 图像说明 =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 出生日期 = 1934年6月15日
| 出生地 = 北京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学者、模式识别专家,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胡启恒''',女,1934年6月15日生于[[北京]],原籍陕西省[[榆林]],[[模式识别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胡启恒''',女,1934年6月15日生于[[北京]],原籍[[陕西省]][[榆林]],模式识别专家<ref>[http://www.xinnet.com/xinzhi/tags/1522904.html 胡启恒 ]新网, 2020-05-23</ref>,[[中国工程院院士]]<ref>[https://ysg.ckcest.cn/html/details/232/index.html 胡启恒 ],中国工程院</ref>,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历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中国自动化学会]] 副理事长、模式识别及机器智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科学院]] 副院长 <ref>[http://www.41huiyi.com/guest-077068107122079084085053.html 胡启恒简历 ],活动家, 2017-07-11</ref> 。中国科协副主席。从事模式识别研究工作。1970年负责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只[[ 电动假手]] 。1976年组织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用于邮电部门信函自动分检流水线的手写数字识别机。
== 人物经历 ==
 
[[File:胡启恒22.jpg|缩略图]]
1959年,毕业于[[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工业自动化专业。
1963年,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在[[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 所先后从事生产过程自动控制、模式识别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的我国最早用于邮政信函分拣自动化的手写字符识别机曾获科学大奖。领导建立了我国第一个[[ 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
1980-1982年应美国CWRU大学邀请任该校应用物理与电机工程系客座研究教授,从事决策规则推断的研究。
1988-1996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1985-1994年曾任[[ 中国计算机学会]] 理事长。
1984-1993年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
1994年被遴选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6年被聘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1996年被选为[[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副主席,是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2001年 5月25日在中国互联网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接入互联网一事专程造访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主席Neal Lane博士并达成共识,建立NCFC网直通互联网的连接,这就是将全球互联网带进中国的第一条全功能链接。
为了在中国发展互联网服务,她领导了中国科学院一个研究所的重组,建立了以互联网服务为主要功能的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CNIC)]] ,该中心于1997年获授权组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并担任由多利益相关方专家组成的CNNIC工作委员会主任。
2001年她倡议并获得多利益相关方的支持,创建了[[ 中国互联网协会]] 并担任理事长。在她的带领下,协会在过去十二年中在搭建业界交流平台、开展[[ 行业自律]] 、规范市场环境、倡导[[ 网络公益]] 和推动[[ 信息无障碍]] 等多个方面为促进互联网在中国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胡启恒还积极关注和参与全球互联网事务,她曾任联合国互联网治理工作小组成员、联合国信息通讯技术促进发展世界联盟战略理事会理事 、[[ICANN]] 、ICANN 多语种域名委员会成员等职,并努力推动互联网中文社群与世界的交流和对话以及相应领域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
== 人物事件 ==
'''与毛主席会面'''
上个世纪50年代,[[ 毛泽东]] 的一段话,曾经让一代人刻骨铭心:"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 八九点钟的太阳]]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作为当年在[[ 莫斯科大学]] 亲耳聆听[[ 毛主席]] 演说的中国女留学生,胡启恒说起往事,脸上仍然洋溢着激情的光彩。[[File:胡启恒22.jpg|缩略图]]"……听说毛主席要跟留学生见面,莫斯科大学的礼堂挤得水泄不通。为了维持秩序,前三排坐的都是军事留学生,都穿着军装,我们这些普通的大学生坐在后面。后来毛主席进来了,就开始有人往前走,我们一看有机会了,就赶快往前拥。没有座位了,我们就坐在中间的走道上,因为这样就可以离毛主席更近一点。当时真是非常兴奋啊,所有的年轻人,歌声和鼓掌的声音,差不多把房顶要掀掉了……" 那一年,胡启恒23岁,正在苏联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攻读[[ 自动化专业。莫斯科大学]] 礼堂里热烈的场面,毛主席那充满激情和期望的演讲,在胡启恒的生命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她深深地感到了一种责任,并从此张扬起了自己生命的风帆。
'''回国搞研究'''
1963年,胡启恒获得副博士学位,回到祖国,进入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当时赶上国家科委搞自动化会战,在重点企业里组织[[ 进行生产过程自动化]] 的研究试验。但由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种种问题,加上不久后又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胡启恒参与的一些项目不了了之,直到现在,说起这些事情,胡启恒还是一脸无奈和遗憾:"那时候也没有什么'竞争'一说,工厂是被动的,它之所以还愿意让我们给它做自动化,不外是两个想法,一个是虚荣,因为是'国家重点项目'嘛;再一个,不用自己花钱,国家给投资,何乐而不为?但这绝不是工厂自己从心底里头愿意做自动化的,一旦我们因故撤走,我们在那里留下的技术也就没用了。因为没有竞争,节约不节约成本都无所谓。这和当时社会的体制、结构都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单纯地追求技术进步,而不改变这个社会的结构,国家的进步是很有限的。" 当然也还有让胡启恒觉得比较自豪的事,那就是邮政分拣机的研制成功。这是自动化所与[[邮政总局]]合作得最为成功的项目。
'''模式识别技术'''
尽管现在计算机知识已经非常普及,但许多术语从专家嘴里说出 [[File:胡启恒44.jpg|缩略图]]  来,还是让我这个隔行的人听得一头雾水。胡启恒非常体谅,对我"科普"一番:你听说过"模式识别"吧?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就是要用计算机来认字,要用计算机来识别图像或者各种物体,各种图形,包括文字、声音、甚至行为方式、现象,等等,这个就统称为"模式"。文革中,她和同事们有很多时间看书,开始接触到这个东西,觉得很有趣,也是个新的方向。就开始学习、研究这个课题,发展了新的算法,采取了先进的技术路线,做了一个实验的小设备,一试,还挺好使。
胡启恒说,巧就巧在邮政总局正在到处寻找合作伙伴呢。"中国人口多呀,邮政分拣信件的量特别大,很多很多分拣员,都是小姑娘,非常年轻,眼睛要非常好,手也非常快,那也做不过来,量太大了!邮政部门就考虑了,如果能让机器来识别信件上的手写字,或者邮编,能做到自动分拣,那就是邮政工作的一场革命呀!他们就找找找,找到我们自动所来了。" 胡启恒回忆说:"那会儿,忙得不得了,连孩子都顾不上管。"这时我才意识到她的"母亲"角色。胡启恒说:"现在回想起来,我孩子小的时候,我对他们的注意真是太少了,送到幼儿园就不管了,不像现在的母亲,陪着孩子去学琴,去下棋什么的。好在我的孩子们都挺有出息,独立自主,很少依赖别人,否则我该觉得对他们欠得太多了。"
== 他人评价 ==
联想集团总裁[[ 柳传志]] ,说起胡启恒,满腹感激:"有一件事情,可能[[启恒]]她自己都记不得了。她当时在科学院做秘书长,高科技企业这一块归她管。当时因为有一个工作环节卡住了,死活解决不了。联想当时是个小公司,想见院领导非常难。那天启恒在屋里开会,我就在外面等着,中间她匆匆走出来,我一下就把她拦住了。我说秘书长,我有话跟你说。她当时听了一愣,说那你快点给我把情况说完。我就给她说了一遍。她很严肃地听着,听完以后只说一句我知道了。我还以为她要表态怎么的,没有,扭头就走了。当时我心里还挺难过。没想到,第二天这事儿就解决了。" 在胡启恒任中科院副院长期间,正是中科院推进体制改革的紧要阶段,当时的院长[[ 周光召]] 领着一班人,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不解,在坚持基础研究的同时,也坚决地支持科研人员办企业。
胡启恒说:我真的记不得了,这么了不起的柳传志,居然也有过那么为难的时候。当时我们就是有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念,我们的科学技术一定要为我们国家的富强发挥作用,而且我们有这个能力,我们的科技人员并不比美国的差。但是如果国家没有改革开放,没有体制的变化,光是科技人员努力,光是柳传志一人努力是不行的。现在整个大环境变了,市场经济框架、制度在我们中国已经确立了,联想、清华紫光、同方等等,才都能够脱颖而出。科技人员的报国之门是被改革开放打开的。中国有句老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柳传志感恩于胡启恒对联想的支持,常常希望能"涌泉"报恩,比如让胡启恒"试用"联想的计算机啦,请胡启恒到香港演说时,给一些补贴啦等等,偏偏胡启恒"刀枪不入",根本不接受。她用的联想计算机,是自己掏钱买的。到香港,给家人买小礼品,挑便宜的。柳传志说:"真没办法,太洁身自好,我都觉得她有点过分了。"
[[File:胡启恒44.jpg|缩略图]]而胡启恒说:"真不过分,因为这样我觉得心里特别舒服,一点负担都没有。我觉得看到[[ 柳传志]] 他们这些企业壮大起来,我们的国力强大起来,心里的感觉是最快乐的,这跟柳传志送给我什么东西是不能比的。我不需要他送给我任何东西,他把联想办得这么好,给咱们国家争了气,我就觉得非常好。"
== 相关事件 ==
在中国互联网界,流传着胡启恒的一句名言:"互联网进入中国,不是[[八抬大轿]]抬进来的,而是从羊肠小道走进来的。"
1987年9月20 日,中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从[[ 分组交换网]] 发出时,全世界已经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加入了国际互联网。但是中国的加入却面临政治障碍。美国借口安全问题,不对中国开放互联网。
1994年4月,经过学者专家们的多方努力,中国正式连入国际互联网。中科院副院长胡启恒是作出努力的人们中的一员。
'''探索科技体制改革之路'''
胡启恒说,上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工作和生活的两年,给我的触动非常大。在美国,科学研究并不是在"[[ 象牙塔]]"里,他们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很快,从研究到生产产品的过程很短,这得益于他们的科研人员直接创办高技术公司。那时我只是自动化所很普通的一个研究人员,但我访美回来就立刻给科学院写建议,建议科学院应该鼓励科研人员创办高技术公司。
胡启恒的建议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领导的支持。从1983年起,胡启恒历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兼自动化所所长、中国科学院秘书长,1988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那段时间,正是[[中科院]]推进体制改革的紧要阶段。胡启恒在院党组的领导下,坚定探索和实践科技体制改革之路。胡启恒感慨地说:"那个时候就开始做这个高技术公司的梦。后来出现了联想这样成功的企业,我为他们感到真正的骄傲。"
说起胡启恒,联想集团总裁[[ 柳传志]] 满怀感激:"有一件事情,可能她自己都记不得了。她当时在科学院做秘书长,高科技企业这一块归她管。联想当时还是个小公司,遇到了一个工作环节方面的问题,死活解决不了。那天[[ 启恒]] 在屋里开会,我就在外面等着,趁她会议间隙匆匆走出来,我一下就把她拦住了,把遇到的难题给她说了一遍。她很严肃地听着,听完以后只说一句'我知道了'。我还以为她要表态怎么的,没有,扭头就走了。没想到,第二天这事儿就解决了。"
胡启恒说:我真的记不得了,这么了不起的[[ 柳传志]] ,居然也有过那么为难的时候。当时我们就是有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念,我们的科学技术一定要为我们国家的富强发挥作用,而且我们应该有这个能力,我们的科技人员并不比美国的差。但是如果国家没有改革开放,没有体制的变化,光是科技人员努力,光是柳传志一人努力是不行的。现在整个大环境变了,市场经济框架、制度在我们中国已经确立了,联想、三环、清华紫光、同方等等,才能够脱颖而出。
中国有句老话:"[[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柳传志感恩于胡启恒对联想的支持,常常希望能有机会报答,偏偏胡启恒"刀枪不入"。胡启恒说:"看到柳传志他们这些企业壮大起来,我们的国力强大起来,心里的感觉是最快乐的,他把联想办得这么好,给咱们国家争了气,我就觉得非常好。"
'''互联网世界应该有中国的声音'''
早在1992年,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胡启恒负责[[ 中科院与清华大学]] 和北京大学联合攻 关[[NCFC]] 关NCFC 项目,该项目由[[ 世界银行贷款]] 、国家计委负责招标,中科院、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三家分别投标,结果中科院中标。作为分管该项目的副院长,胡启恒的任务就是牵头组织实施这个项目。
当三家单位的网连起来之后,科学家和教授们提出:"我们需要互联网!"这一想法得到了国家计委、中科院和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大力支持。而美国借口安全问题,不对中国开放互联网,特别是在骨干网上不同意中国进入,闸门紧闭。
胡启恒回忆说:"当时科学院的[[ 钱华林]] 教授等科学家在各种场合做工作,许多外国科学家包括美国科学家也积极呼吁。1994年我们科学院打报告给国务院,要求国务院批准我们代表中国去加入这个互联网。那个时候互联网在国际上很有规模了,网上已经有大量的资源。我们的副总理们非常有远见,立刻就批了,非常积极地支持我们做这个事情。经国家授权,我利用到美国参加中美科技混合委员会开会的机会,与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席谈判,据理力争,他终于同意中国互联网接入美国[[ 骨干网]] 。很快,[[ 钱华林]] 打电话来,说已经通了。"
1994年4月20日,在中科院计算机[[ 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的第77个成员。就这么一连,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资源,特别是全球互联网发展的最新动态,对中国科研事业的发展促进很大。从此,中国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采访中,记者听到了一个胡启恒多次向外国朋友讲述的故事。
胡启恒和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在参加国际会议和活动时,深感互联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国际大舞台,它的范围甚至比联合国还大,联合国只有190多个成员国,而国际互联网则延伸到了246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国不太可能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而国际互联网则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互联网的确是一个比联合国还要大的舞台"。
互联网世界应该有中国的声音。2000年前后,时任中国科协副主席的胡启恒,联络几位[[ 工程院院士]] 联名给中国科协提建议。于是中国科协和信息产业部等联合倡议,有70多家企业响应,在2001年5月成立了[[ 中国互联网协会]] ,胡启恒被选为协会的理事长。这个协会成立以后,成为政府和互联网界的一个桥梁和纽带。现在这个协会已经有300多个会员。 词条标签: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 各国历史人物 女科学家 院士 [[Category:中國人]]
{{uncategorized|time=2020=视频=====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胡启恒欢迎致词 2012-0109-14T1111==={{#iDisplay:21:40+00:00s00112xcawb|寬度|高度|qq}}
{{catimprove|time=2020-01-14T11:24:49+00=参考来源==[[Category:00}}科学家]]
28,1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