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唐武宗李瀍

增加 693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Tang Wuzong.jpg |thumb|280px|唐武宗像 <br> [https://baike.baidu.com/pic/%E6%9D%8E%E7%82%8E/62587/0/4d497006eb941f37020881eb?fr=lemma&ct=single#aid=0&pic=4d497006eb941f37020881eb 原圖鏈接] [https://baike.baidu.com/pic/%E6%9D%8E%E7%82%8E/62587/0/4d497006eb941f37020881eb?fr=lemma&ct=single#aid=0&pic=4d497006eb941f37020881eb 自Wang Qi (1529 - 1612自百度百科)]]
{{Emperorcn box
|名稱=唐武宗
== 生平 ==
唐武宗性情沉毅,雄谋勇断。初封[[颍王]],拜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尚书。
唐武宗本來是[[唐敬宗]]、[[唐文宗]]的弟弟,被封為潁王。在宦官[[仇士良]]的操縱下,趁文宗病,[[矯詔]]立他為皇太弟,廢原來的太子敬宗子[[李成美]]為陳王,武宗由此得以登基,並賜死李成美、文宗[[楊賢妃 (唐文宗)|楊賢妃]]和皇兄安王[[李溶]]。
唐武宗登基後,召李黨人物[[李德裕]]回朝,任為[[宰相]],李德裕提倡“政歸中書”等政策。在李德裕執政下,國家漸漸回復元氣,被稱為[[會昌中興]]。而仇士良的權勢亦被壓抑,仇士良不得不退下政治舞臺。
== 經歷 ==唐文宗去世后,李瀍即位为帝,年号[[会昌]]。知人善任,倚重宰相[[李德裕]],澄清吏治,发展经济,改革积弊,削弱宦官、藩镇和僧侣地主的势力。 唐武宗外攘[[回紇]],內平[[唐平劉稹之戰|澤潞]],威震-{}-中外;更嚴肅整頓吏治,裁汰冗官,制馭宦官,使朝政為之一新。
唐武宗信奉[[道教]] 会昌三年(843年) 從845年開始他大規模下令打擊[[佛教]] 昭义节度使刘从谏死后 史稱从子[[ 會昌毀佛|會昌滅法刘稹]] 企图袭位割据 除少數在[[ 長安城|長安]] 武宗采纳李德裕 寺院外 建议 全國所有寺院被拆毀 命诸道出兵征讨 僧尼被迫還俗 最终刘稹遇害 寺院裡的奴隸被釋放,寺院所有的田地被沒收為國有 叛乱平息
這是会昌五年(845年),鉴于寺院经济泛滥,损害国库收入,在道士[[ 中國歷史赵归真]] 上佛教受打擊很激烈 一次。在唐朝歷史上對於佛教勢力不滿 鼓动和[[李德裕]] 現象始終存在 支持下 武宗滅 下令拆毁 可能有多種原因。第一可能因為唐武宗本人更加信奉 寺,派出御史分 督察 因此打擊佛教。此外當時 没收大量寺众土地,成为毁 运动 勢力非常強大,唐 “[[三 ]]”之一,从而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税源兵员。 他的旨意中說 位期间 对内打击藩镇和毁 教寺院的規模比皇宮還要大 运动,对外击败回鹘 寺院不納稅 加强了中央集权 對國家財務稅收是 個重大損失 度呈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
会昌六年(846年),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三十二岁,谥号[[至道昭肃孝皇帝]],庙号[[武宗]],葬于端陵。 == 軼事 ==這是[[中國歷史]]上佛教受打擊很激烈的一次。在唐朝歷史上對於佛教勢力不滿的現象始終存在,武宗滅佛可能有多種原因。 第一可能因為唐武宗本人更加信奉道教,因此打擊佛教。此外當時佛教的勢力非常強大,唐武宗在他的旨意中說,佛教寺院的規模比皇宮還要大,寺院不納稅,對國家財務稅收是一個重大損失。 最後有傳說認為唐武宗繼位後怕有人會另立他的叔叔光王[[唐宣宗]]| [[ 李忱]](即後來的[[ 唐宣宗]] )來威脅他的地位,李忱則逃入佛門,因此[[會昌毀佛]]|唐武宗滅佛]] 是為了讓李忱無處可藏。但這個說法可能只是傳說,因為歷史學家對於李忱是否真的做過[[和尚]]仍有爭議。
唐武宗吃道士給他的長壽丹後中毒而死。<ref>[[何光遠]]《鑒誡錄》卷一《九轉驗》條載:“武宗皇帝酷求長生之道,訪九轉之丹。茅山道士杜元陽製藥既成,白日輕舉。弟子馬全真得殘藥,詣京。表進,上因餌之,遍體生瘡,髭發俱脫,十日而崩。此唐《實錄》隱而不書。”</ref>死後葬於[[端陵]],[[諡號]]為'''至道昭肅孝皇帝'''。
唐武宗雖有五子皆封王,但生前未確立繼承人,宦官[[馬元贄]]等遂矯詔立光王李忱為[[皇太叔]]並最終繼位,即[[唐宣宗]]。武宗五子後事無載,一說皆被宣宗所害。<ref>[[明朝]][[王禕 (明朝)|王禕]]《[[大事記續編]]》卷六七會昌六年三月條雲:[宣宗]即位以後,追前事,至於武宗諸子皆不保其終。[[宋敏求]]補《宣宗實錄》,謂自[[大中]]後宣宗子孫繼世,故唐人不敢道。</ref>
 
 
== 參考文獻 ==
{{Reflist}}
1,6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