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湖南省图书馆

增加 82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湖南省图书馆'''是国家举办的省级综合性 [[ 公共图书馆 ]] ,是中国国内第一家以“图书馆”命名的省级公共图书馆<ref>[https://www.sohu.com/a/230217025_292883 走进公共图书馆,是了解一座城市的开始],搜狐,2018-05-02 </ref>。
==湖南省图书馆==
===中国第一家以“图书馆”命名的省级公共图书馆===
湖南图书馆始建于1904年3月。由 [[ 湖南 ]] 巡抚赵尔巽倡设,梁焕奎、龙绂瑞等具有西方民主思想的青年人募捐集资兴办,以“输入 [[ 文明 ]] ,开通知识”为宗旨,初名湖南图书馆兼教育博物馆,馆址在长沙定王台(现长沙市图书馆所在地)。1905年,时任湖南巡抚的端方、庞鸿书先后增拨库银,扩建馆舍,派人采办图书,10月定名为湖南图书馆。
===毛泽东曾在本馆自学半年===
1912年1月, [[ 民国 ]] 肇始,遂更名为省立图书馆。同年夏至次年春, [[ 毛泽东 ]] 曾在这里自学,他后来回忆说:“……但在我学习生活中最有收获的时期却是在湖南图书馆自学的半年。”
1926年,湖南教育会图书馆改名为中山图书馆,何叔衡任 [[ 图书馆 ]] 主任。翌年初,省立湖南图书馆并入,名为湖南省立中山图书馆。
1928年湖南闻人傅熊湘任馆长,进行藏书 [[ 整理 ]] ,编印《湖南省立中山图书馆书目》。1929年购入着名藏书家叶德辉家部分藏 书,1930年初扩建馆舍,增设分馆,至1938年初,藏书增至15万多册。
1938年10月19日,日寇飞机轰炸 [[ 长沙 ]] ,馆舍成为一片废墟,不得不辗转迁徙辰溪、湘潭、沅陵等地,1946年3月方迁回长沙。 由于 [[ 战争 ]] 频仍,民生凋敝,本馆迭遭罹难,难以为继,直至1949年8 月湖南和平解放后才得以绝处逢生。
1953年更名为湖南省中山图书馆,加强了读者服务,特别是为科学研究工作者服务和书目索引的编制 [[ 工作 ]] 以及业务辅导。1956年和1957年先后接受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拨来古籍<ref>[https://www.sohu.com/a/314432019_562249 古籍可保存上千年 现代出版物仅存几十年],搜狐,2019-05-16</ref>30万册,其中不少是珍贵的历史文献。
1966年9月复名湖南图书馆,1970年10月更名为湖南省图书馆。“文革”中,本馆的各项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左”的错误影响,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在醴陵县、株洲市、长沙市办 [[ 农村 ]] 、工厂、街道基层图书室的典型经验,对全国图书馆界影响较大。
1984年设于韶山路38号的新馆开馆 1984年建成全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第一座大型的现代化馆舍。
时任党中央总书记 [[ 胡耀邦 ]] 同志为新馆题写馆名 时任党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为新馆题写馆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本馆焕发出勃勃生机。
1979年,在党和 [[ 政府 ]] 的高度重视下,新馆舍在韶山路破土动工,这是全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第一座大型的现代化馆舍 。 1984 。1984 年12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馆名为湖南图书馆, 由时任党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
馆舍建筑面积2.93万平方米,其中主楼2.39万平方米,包括4层阅览大楼、12层书库和地下室。1998年对馆舍进行了整体维修,再现当日“长沙白宫”丰采。内设综合图书、中文过刊、外文书刊、读者书屋等外借处,根据 [[ 文献 ]] 分布情况,设有各种规格的阅览室、读者学习室30个,阅览座位1200个。部分外借处和阅览室实行开架借阅。遵循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书库和阅览室的布局也在不断进行调整,使其更加合理和 [[ 科学 ]]
几年来,我馆积极想办法,加速了图书馆自动化进程。 [[ 计算机 ]] 的应用由1994年初的中文图书采编,发展到流通、检索和期刊管理等多个业务领域,形成了以HP586服务器为主机、100多台PC机和终端为工作站点,采、分、编、流多个程序和对外服务窗口全面实现计算机管理的业务格局。馆内已建立局域网,还开通了与国防科工委、北京图书馆联网的远程联机系统,本馆主页通过湖南信息港上了因特网,被确定为中国 [[ 学术期刊 ]] 文献检索一级站。自建馆藏书目数据库30多万条已投入使用,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开展计算机检索、咨询服务。该馆是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建立的最早的文献拍摄点之一,1985年开始文献抢救,至今已形成一定规模、有设备配套的工作场地和技术纯熟的工作班子,成立了湖南文献缩微中心,不仅可完成额定的工作任务,还可面向 [[ 社会 ]] 承接文献缩微复制业务。
多次获得“全国文明图书馆”、“一级图书馆”等光荣称号
我馆坚持为 [[ 社会主义 ]] 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遵奉“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原则,努力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开展了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读者服务工作。
2001年我们视野中的湖南图书馆
据1998年统计,有持证读者5.6万人,接待 [[ 者60 者]]60 万人次以上,流通书刊80万册次。 为了解决部分读者对热门书刊的阅读需求,1993年开始办起了读者书屋,累计读者2.2万人次,书刊利用率达到95%以上;还开展了邮寄借书、流动书车和送书上门等形式服务。长期举办“湖湘文化”、“读书成才”、“热点传真”等系列讲座,年均20多次。讲座主题鲜明,形式活泼,备受读者欢迎,引起了省新闻媒体的关注, [[ 产生 ]] 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亮丽了图书馆的社会形象。
==馆藏资源==
我馆重视开发文献资源,深化服务内容,除编制二三次 [[ 文献 ]] 、进行课题跟踪服务外,还从事文献代查代译、报刊资料专题剪辑,突出为中小型企业和农村乡镇企业提供产业调整、产品需求的信息服务。为协调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参加“星火计划”的实施,积极培训“星火计划”服务人员,编印《星火通讯》及《农村实用科技资料》,坚持经常地送科技致富信息下乡,在农村试办图书室。在 [[ 古籍 ]] 和地方文献整理方面,组织力量集辑出版了湖南“工运史”、“青运史”、“妇运史”等方面的 [[ 资料 ]] ;校勘了《曾国藩信札》等一批古籍;还提供整理馆藏,供影印出版;先后编纂出版资料性工具书《湖南资料手册》、《当代湖南人名辞典》和《三湘院士风采录》(与省科协合作),开发了“湖南人物资料系统”软件和数据库。
为努力承担起全省公共图书馆的业务 [[ 辅导 ]] 任务,我馆经常举办各种层次、各种专题的培训班、研讨班、座谈会和业务竞赛活动,提高县、市图书馆在职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为了反映全省公共图书馆的现状、交流情况,编印了《湖南省公共图书馆通讯》。每年定期召开全省地市图书馆馆长联席会,沟通信息,增强联系。近几年来,协助省文化厅开展对全省公共图书馆的评估检查,帮助制定全省 [[ 公共图书馆 ]] 自动化建设方案,着力推动自动化管理的发展。对全省乡镇图书馆建设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和个案分析,撰写调研报告,总结推广先进典型,反映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社会教育方面,曾举办日语、英语、俄语函授,学员2000多人,遍布全省各地。承办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函授站和湖南电视大学图书馆学专业教学班,形成了大专和专升本的教育体系,成为湖南省在职干部图书情报专业培训的基地,本、专科毕业的学员800多人, 促进了全省图书情报界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从1984年底开始成立职业培训站,先后培训服装缝纫、设计、英文打字、 [[ 电脑 ]] 操作人员5000余人次,为社会输送了大批技术劳动力,得到了省、市劳动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我馆负责湖南省图书馆学会和湖南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的日常 [[ 工作 ]] ,在开展图书馆学研究、组织学术活动和馆际协作、协调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编印了全省外文新书联合目录及全省西文期刊、日文期刊、中文旧报纸、地方志、家谱、古籍善本等各种联合目录。学会在“多出成果、多出人才,为湖南争地位”的思想指导下,每年都举办一、二次大型的学术活动,紧紧围绕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题协调 [[ 组织 ]] ,如图书馆改革、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图书馆职业道德建设、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知识经济与图书馆、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等。至1999年已经进行学术成果评奖5次。组织全省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开展“知识工程”,为提高全民图书馆意识,建立阅读社会作出了努力。与省图书馆学会、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联合编辑出版《图书馆》(双月刊),该刊是湖南省一级期刊,全国核心期刊,连续4 次被中国图书馆学会举办的专业期刊评奖活动评为优秀期刊。
我馆现有在编职工226人, 其中具有大专以上 [[ 学历 ]] 的158人,被认定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169人,其中副研究馆员以上职称的21人,馆员职称的81人。我馆非常重视干部队伍建设,树立“人本位”观念,经常地对职工进行思想、业务素质的教育、培养和锻炼,造就了一支有较高素质水准的干部队伍。
为了改善和提高职工生活质量,我馆不断对工作区、宿舍区实施环境整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 [[ 学习 ]] 、工作和生活氛围。在经费比较困难的条件下,我馆积极从事图书馆经济活动,增大自身造血机能,除了弥补事业经费不足外,同时努力改善职工生活条件。几年来,新修一栋2500多平方米的宿舍,改建扩建80年代修建的6栋旧宿舍, 使人均居住面积达到 [[ 长沙市 ]] 中上水平。还投资铺设了煤气管道,安装了暖气管道和热水系统,解决了职工换煤气、冬天取暖、洗澡等问题,对稳定职工队伍起到了一定作用。
==取得成绩==
我馆以韶山路新馆舍开放为新的起点,提出了“无愧第一流的馆舍,争创第一流的工作”的行动口号,10多年来坚持“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推进发展”的指导思想,持续不断地开展创建文明图书馆的活动,在馆党委的正确 [[ 领导 ]] 下,全馆人员开拓务实、团结进取,全面履行省馆的社会职能,在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多次被评为全省或全国的文明(先进)单位。1994年文化部对省级公共图书馆进行评估,排名第四,仅次于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 上海图书馆 ]] 、天津图书馆;1998年第二次评估检查,被定为一级图书馆。还先后获“全省文明图书馆”(1995)、“湖南省科普工作先进 [[ 集体 ]] ”(1996)、文化系统“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1997)、“全省文明图书馆”(1998)、“省直机关1998年度双文明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视频==
723,0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