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木版水印

增加 710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File:木版水印.jpg|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木版水印'''(古代彩色版画印刷术)水印字画是中国传统特有的版画印刷技艺。它集绘画、雕刻和印刷为一体,根据水墨渗透原理显示笔触墨韵,既可用以创作体现自身特点的艺术作品,也可逼真地复制各类中国字画。木版水印字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唐代,单色木版印刷已经具有相当水平。明末以十竹斋为代表的“ [[ 饾版 ]] ”、“ [[ 拱花 ]] ”等套色叠印,表明技术有了更大的进步。由于这项技艺始终基于手工进行,所以中国纯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继承和发展。<ref>[ https://www.360kuai.com/pc/9804b633bb9bcc78c?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木版水印中秋特展非遗交互体验展亮相厦门], 快资讯 , 2020-09-28 </ref>
==简介==
用水墨及颜料在木刻版上刷印,是中国传统特有的刻版印刷方法之一,主要用以创作中国传统版画及复制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又称“木刻水印版画”。唐代以来,中国雕版印刷几乎完全使用水墨,文图皆黑色。元代至元六年(1340)出现朱墨2色套印的《[[金刚经注]]》。明代正德(1506~1521)以后朱墨套印被推广,并有靛青印本及蓝朱墨3色、蓝黄朱墨4色、朱墨黛紫黄5色套印本。清代中叶又有6色本。主旨为在书眉上加批语,行间加圈点,每种颜色代表一家批注或评点。图刻的彩色套印,最初是在一块版上涂几种颜色,如花上涂红色,枝干涂棕色、黄色等,然后覆纸刷印。如万历年间滋兰堂刻印的程氏《[[墨苑]]》中的《[[天姥对廷图]]》、《[[巨川舟楫图]]》及万历刻本《[[花史]]》、《[[十竹斋书画谱]]》等。稍后,发展为几种颜色分版套印。
大幅中国书画的复制及年画印制,大量采用木版水印。木版年画的著名产地有 [[ 苏州 ]] 桃花坞、 [[ 河北 ]] 杨柳青(今属天津市)、 [[ 山东 ]] 潍县、 [[ 四川 ]] 绵竹四大家,皆始于明代后期,盛于清代 [[ 雍正 ]] [[ 乾隆 ]] [[ 嘉庆 ]] [[ 道光 ]] 年间(1723~1850)。桃花坞木版年画画风细致;杨柳青年画受历代院体画影响,画风工整写实;潍县年画线条简练刚劲;绵竹年画讲求对称饱满。木版年画有的是多色套印,有的只以木版印线条轮廓,然后手工敷彩、开相。<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18aabba720102z0je.html 中国符号——木版水印] , 新浪网 2019-01-05 </ref>
木版水印工艺分为勾描、刻版、印刷3道工序。首先,根据原作进行设计分版,在透明涤纶片或赛璐珞片上勾摹原作,依据所勾墨线轮廓在雁皮纸上精确描绘刻稿;然后反贴在刨平的梨木板或其他纹理细致的木板上,运用不同刀具和刀法,刻出线条版、枯笔版或平版;最后选配原作所用的材料和颜料,将水墨和色彩刷掸到已经刻好的木板上,再根据需要,套印到宣纸、连史纸、绵麻纸或画绢上。
在印刷史上,中国人的发明是多方面的。除了人们熟知的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外,彩色版画印刷术(木版水印)同样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印刷史的一项重大贡献。而对于这方面的传统和成就,人们知道的确实不多。
木版水印源于中国明朝十竹斋胡正言所创造的"饾版拱花"套印技艺,是根据画稿笔迹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刚柔枯润,设色的深浅、浓淡、冷暖及色相的向背阴阳分版勾摹,刻成若干板块,然后对照原作,由深至浅,逐笔依次叠印,力求逼肖原作,精确无误,达到乱真的程度。木版水印技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唐代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有一名叫 [[ 王阶 ]] 的人便请人用此技术刻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普施,现藏于 [[ 英国 ]] 国家图书馆。唐以来书籍多附插图,十六世纪始有彩色套印。近数十年来,十竹斋、荣宝斋在这一传统技艺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进创新。痛感于这一极其宝贵的传统技艺资源的衰落和流失, [[ 鲁迅 ]] 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邀约 [[ 郑振铎 ]] 先生共同出资,发起了重刻辑印《[[十竹斋笺谱]]》等典籍的行动。郑先生委托 [[ 赵万里 ]] 先生从 [[ 王孝慈 ]] 先生手中借得藏本,延请北京荣宝斋的师傅用“饾版”和“拱花”术仿原件复刻。 [[ 鲁迅 ]] 先生还亲自撰写《[[重印十竹斋笺谱说明]]》,文中说道:“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版画丛刊会假通县王孝慈先生藏本翻印。编者 [[ 鲁迅 ]] 、西谛;画者 [[ 王荣麟 ]] ;雕者 [[ 左万川 ]] ;印者 [[ 崔毓生 ]] [[ 岳海亭 ]] ;经理其事者,北平荣宝斋。纸墨良好,镌印精工,近时少见,明鉴者知之矣。” 可以见到他对此事的一片苦心。使彩色套印和拱花技艺获得了传承、延续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木版水印由原来刻板创作的诗笺、信笺印刷发展到能惟妙惟肖、神形兼备地印制笔墨淋漓、气势豪放的《[[奔马图]]》及唐代周的《[[簪花侍女图]]》、宋代马远的《[[踏歌图]]》、《[[富春山居图]]》等大幅艺术作品,标志着木版水印艺术已发展到了巅峰。
20世纪50年代初期,时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的 [[ 张漾兮 ]] 先生,在建系之初,便分别派专人到 [[ 北京 ]][[ 荣宝斋 ]] [[ 上海 ]][[ 朵云轩 ]] [[ 天津 ]][[ 杨柳青 ]] 交流学习全套的传统木版水印技艺,赴江南各地大量收集民间年画、蓝印花布等原始资料。随后又在版画系成立了国内最早的木版水印工作室,专门就此项绝技开展教学和研究。传统文化艺术资源进入专业教学,为该系的教学和科研创作带来了崭新的、别具一格的面貌,也在“出作品、出人才”方面收到了出色的效益:该系学生 [[ 吴光华 ]] 的水印版画作品《[[舞狮]]》在国际上获奖,毕业生 [[ 陆放 ]] 、张玉忠、 [[ 陈聿强 ]] 、张耕源、 [[ 陈品超 ]] 等则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持续以水印版画创作获得一致的赞誉,成为国内最重要的新一代水印版画艺术家,也为现代水印版画在国内各地的普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该系的后任历届主任 [[ 赵宗藻 ]] 、张奠宇、 [[ 韩黎坤 ]] 、张远帆等,均高度重视传统版画技艺的保护传承和整理研究工作,并注重将其成果有机地融入该系的教学科研和创作中,形成该系了独具特色、融汇中西的专业教学体系,享誉中外。现任该系教师的方利民和十竹斋魏立中等,均接受了该教学体系的专业训练,也经历了对传统技艺的悉心研习,又结合当代艺术创作的语言手法,使自己的水印版画作品兼具民族艺术特色和现代气息。他们的水印作品广受好评,也屡屡入选国内外专业展览或获奖,可视为传承创新的新一代成功典范。其他如 [[ 北京 ]] [[ 陈琦 ]] [[ 江苏 ]] [[ 顾志军 ]] 、凌君武, [[ 浙江 ]] [[ 邵蓓艳 ]] 、徐建文、 [[ 李巍 ]] 、王超、 [[ 张晓峰 ]] 等,也都是以自己的方式解读传统技艺并活用于自己的作品而取得成功的范例。
对传统版画的继承和发扬,既体现现代水印版画的创作中,也在复刻版画的制作中体现。上世纪50年代末,上述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的木版水印工作室,改由学院直接管理并改名为浙美水印工厂。在该厂员工 [[ 张耕源 ]] 、徐银森、 [[ 王刚 ]] 、陈品超、 [[ 俞泓 ]] 等人的共同努力下,重新翻刻了《[[十竹斋印谱]]》。与此同时也翻刻和复制了一批书画名作,其中以复制写意水墨画为主,并在写意水墨画的复制中多有技术创新,使得写意水墨画复制技术达到了国内最高水平,成为国内木版水印三大基地之一,驰名于中外。
2001年,师从于 [[ 陈品超 ]] [[ 张根源 ]] 的木版水印传承人 [[ 魏立中 ]] 正式创立杭州十竹斋艺术馆,堙没数百年的木版水印名坊终于得以重生。十竹斋艺术馆聘请原水印工厂的十几位专家传授技艺,并邀请 [[ 吕济民 ]] 、沈鹏、欧阳中石、 [[ 冯骥才 ]] 、谢辰生、刘健、 [[ 吴山明 ]] 、潘鸿海、张远帆等艺术名家进行指导,励精图治,开拓进取,硕果累累。十竹斋已经用木版水印复制了唐868年王玠刻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玄奘西行图]]》、《[[雷峰塔藏经卷]]》、《[[十竹斋笺谱]]》、《[[十竹斋书画谱]]》和木刻文化名人肖像印等重要作品,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堪称木版水印在新时代的复兴。此外,十竹斋在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设立“魏氏木版水印奖学金”,鼓励年轻人对这项技艺的热情,同时还接纳外国留学生在木版水印工坊内学习,向海外传播中华传统文明。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十竹斋的复兴和发展,既是一代代木版水印人艰苦奋斗、传承创新的结果,也与当今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将木版水印发扬光大,进入千家万户,是十竹斋的一个梦想。但是这个梦想,已在实现的路上。
为张大千印制《[[敦煌供养人]]》
上个世纪40年代文化界的一桩公案,更让 [[ 荣宝斋 ]] 的木版水印成了世人关注的焦点。1941年, [[ 张大千 ]] 携家人和弟子西去敦煌研习敦煌壁画。不久传张大千为了临摹竟大面积破坏敦煌壁画的消息,全国震动。对于张大千打掉敦煌壁画的说法很多,一种较为流行的版本是: [[ 张大千 ]] 率弟子们在第20号窟临摹时,张大千发现早已剥落的小块壁画下面,内层隐隐约约有颜色和线条出现,他认为画的下面一定还藏着某种不为人所知的东西。经过一番协商后,张大千决定打掉外面的一层。剥落之前,他先把上面一层的五代壁画临摹了下来。剥落后,展现他面前的果然是一幅敷彩艳丽、行笔敦厚的盛唐壁画。 [[ 张大千 ]] 率领门生在敦煌两年多的时间,据说全部花费达"五百根金条"之巨。他先后临摹了276件敦煌壁画。面对众多求画者,以卖画为生的他却不愿出售其中的任何一幅。
此时,与 [[ 张大千 ]] 交往密切的荣宝斋经理 [[ 王仁山 ]] ,提出以木版水印印制他临摹的敦煌壁画。终于,荣宝斋水印技师 [[ 田永庆 ]] 试印的《[[敦煌供养人]]》赢得了张大千的赞许和信任,也完成了我国雕版印刷由印制笺纸到国画作品的重大转折,震动了整个文化界。然而对于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来说,这仅仅是牛刀小试,新中国成立后,才有了荣宝斋施展绝技的广阔舞台。
精湛技艺--为徐悲鸿爱画做"美容"
新中国成立后,在郑振铎等文化界人士的奔走下,荣宝斋得以公私合营。此时一批已在社会上成名的画家、技师,被吸收进入了荣宝斋,为荣宝斋的木版水印准备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豪华阵容,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技术一步一步走向了完善和成熟。
一次, [[ 徐悲鸿 ]] 先生拿着他一幅在上世纪50年代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来到荣宝斋,说是一位 [[ 英国 ]] 友人爱上了这幅作品,但他心中又不忍割舍,希望用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技术复制一幅。遗憾的是这幅作品马腿画的长了一些,但重画恐难达到其他部分的神韵,悲鸿先生询问是否可以用木版水印的方式加以修正。结果,这幅作品通过木版水印技术的处理不但弥补了创作中的不足,同时还完整地保留了原作的神韵。其实,木版水印的最大特点在于能够最高程度地复制原作,复制水平之高,有时到了原创者和复制者双方都真伪难辨的程度。
后来,为了复制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国宝级书画,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技师 [[ 田永庆 ]] ,经过艰苦努力,最终发明了印绢上水法,攻克了绢画印制的技术难关。此后,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无论是纸本,还是绢本都普遍采用了这种上水的技法。清代王云的《[[月色楼阁]]》是复制成功的第一幅绢本木版水印作品。此幅作品开印制绢本国画的先河,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铺平了一条走向木版水印技术巅峰的道路。
==发展现状==
[[ 北京 ]] 荣宝斋、 [[ 杭州 ]] 十竹斋的木版水印技艺久已闻名海内外,其水印工坊的艺人们均为艺林楚翘。荣宝斋汇集了大量古今书画家的真迹或木版水印书画,供应文房四宝,提供装裱、加工修复等服务,为书画家们的创作提供了便利,为繁荣书画艺术市场、增进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北京荣宝斋、杭州十竹斋的木版水印继承了中国明末十竹斋传统手工技艺并将之发扬光大,其技艺过程具有观赏价值,应该加以保护和传承。要有关方面施以援手,帮助解决困难,走出低谷。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p0318pisdxt|480|270|qq}}
<center>国宝级匠人带你走进木版水印</center>
</center>
== 参考来源 ==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