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武王伐纣

增加 18,034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武王伐纣</big> ''' |- | File:武王伐纣.jpg|缩略图|…”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武王伐纣</big> '''

|-

|
[[File:武王伐纣.jpg|缩略图|居中|[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42166d224f4a20a4ad51405996529822730ed0e5?x-bce-process=image/watermark,image_d2F0ZXIvYmFpa2UxNTA=,g_7,xp_5,yp_5/format,f_auto 原图链接][https://baike.baidu.com/pic/%E6%AD%A6%E7%8E%8B%E4%BC%90%E7%BA%A3/884510/1/42166d224f4a20a4ad51405996529822730ed0e5?fr=lemma&ct=single#aid=1&pic=42166d224f4a20a4ad51405996529822730ed0e5 来自 百度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武王伐纣,是指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最终建周灭商的历史事件。

依据出土的[[西周利簋]]的铭文记载,“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武王伐纣,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西周利簋的铭文,澄清了武王伐纣具体日期,证实了古籍中所载的“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的正确记载。

'''名称''':武王伐纣

'''结果''':周联军获胜、商王朝灭亡

'''发生时间''':约公元前1046年

'''地点''':关中平原、黄河中下游

'''参战方''':周联军、商王朝

'''参战方兵力''':周联军约4.5万,商军17万

'''伤亡情况''':约2万

'''主要指挥官''':姬发、姜尚、帝辛

'''决战地点''':牧野

=='''背影'''==

周部落源自[[华夏]]民族,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为黄帝之后,因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今陕西[[岐山]]东北)下的平原定居下来。《诗经·[[鲁颂·閟宫]]》中有“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剪商”,说明周在古公亶父时期就有取代商朝的计划。

在古公亶父与[[季历]]的治理下周部落逐渐强盛,商王[[文丁]]为拉拢周国,把女儿嫁给季历,并封他为“[[牧师]]”。但周始终是商朝的隐患,日渐强大的周与日渐衰落的商相互猜疑,进而相互征伐。商王[[文丁]]为扼制周势力发展,杀了季历,周商矛盾陡然加剧。

[[姬昌]]继位后,国力不足与殷商对抗,固继续臣服于殷,为殷西伯。但殷商对周并不放心。[[商纣]]一度囚禁姬昌于[[羑里]],并杀其子作为肉汤、迫文王喝下。周人以宝马、美女贿赂商纣,求得释放姬昌。姬昌归国后,谋商之心并无松懈。他一方面倡导发展生产,制定“[[有亡荒阅]]”之法律,大肆搜捕逃亡奴隶,防止劳动人口流失,增强周族实力,使周国附近一些部落归附。另一方面进行武力扩张,根据《[[尚书]]》记载,周国首先讨伐西方[[犬戎]]及[[密须]]等小国,以固后方,接着东伐[[耆国]](在今山西长治西南)、又伐邘(即孟,在今河南沁阳),最后伐[[崇国]],深入到商朝势力范围。此时周国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姬昌便迁都于丰都(今陕西省[[西安市户县]]沣河西岸),准备进取殷商。

姬昌在未完成翦商大业前夕逝世,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姬发以[[姜尚]]做他的师,[[周公]]做他的傅,[[召公]]、[[毕公]]一班人辅佐周武王,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加紧予以落实。

=='''过程'''==

'''孟津观兵
'''
【主条目:孟津观兵】

周武王九年(公元前1047年,根据断代工程推断时间,下同),姬发先在毕地祭祀姬昌,然后前往东方举行阅兵,到达盟津(今河南[[孟津]])。设姬昌的木主,用车子运载置于军中。姬发自称太子发,表示是以周文王姬昌的名义征伐,自己不敢独断专行。然后向司马、司徒、司空、诸节告诫:“大家要小心谨慎,说到做到!我无知,全靠先祖们留下诸位有德之臣,我这晚辈才继承了祖先的功业,当致力于赏罚,以巩固他们的功业。”最终起兵。 姜尚下令说:“集合起你们的部下,带上你们的船只,迟到者斩首。”姬发渡黄河,船到河心,有白鱼跳进他的船中,姬发俯身拾起用来祭祀。渡过河之后,有一个火团从天而降,落在姬发的屋顶上,凝固成乌鸦状,它的颜色是红的,降落时声音轰隆隆的响。当时,不约而同前来盟津会盟的诸侯有八百之多。诸侯都说:“可以伐纣了。”姬发说:“你们还未知天命,现在还不行。”所以班师回来。

'''誓师伐纣'''

帝辛日益昏乱暴虐,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5年),帝辛杀王叔[[比干]],囚兄长[[箕子]],大师疵、少师彊抱着他们的乐器去投奔周。这时武王姬发发觉攻打商的时机即将到来,向所有的诸侯宣告说:“殷犯下大罪,不可不合力讨伐。”

因而遵循文王的遗志,率领战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穿戴甲胄的战士四万五千人,东进伐纣。十二月戊午日,军队全部渡过盟津,诸侯均到达,姬发说:“大家要勤勤恳恳,不可懈怠呀!”作《太誓》向众人宣告:“现在殷王纣竟然听信妻妾之言,自绝于上天,违背天理,疏远自己的同祖兄弟,废弃其先祖的音乐,敢采用淫乱的音乐去窜改典雅的音乐,以取悦于他的妻妾。所以现在我姬发要替天行道。这次要努力呀,男子汉们,机会难得,不会有第二次机会,更不会有第三次了!”

'''牧野大战'''

【参考条目:[[牧誓]]、[[牧野之战]]】

周武王十二年(公元前1044年)二月甲子日的凌晨,姬发一早就赶到商别都[[朝歌]]郊外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举行誓师。姬发左手拄着黄钺,右手握着以白色旄牛尾为饰的旗帜指挥将士们说:“来自西方的人们,你们一路辛苦了!”又说:“啊!我的友好邻邦的君主,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以及庸、蜀、羌、髳、微、彭、濮各族的人民,举起你们的戈,排好你们的盾,竖起你们的矛,我要宣誓了。”姬发说:“古人有句话‘母鸡是不打鸣的,如果母鸡打鸣,必定倾家荡产’。现在殷王纣什么都听女人的,自弃其先祖的祭祀不予回报,抛下自己的家族和国家,放着自己的同祖兄弟不用,反而听信谗言,对四方各国的奸佞逃犯那么推崇,那么看重,信任他们,重用他们,让他们对百姓横施暴虐,对商国大肆破坏。现在我姬发要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今天的作战,每次前进不超出六、七步,就要停顿整齐一下,要努力呀,男子汉们!(每次刺击)不超出四、五、六、七下,就要停顿整齐一下,要努力呀,男子汉们!希望大家勇武,有如虎、罴、豺、离,我们不可迎击前来投降的人,而要让他们为我西方之人所使用,要努力呀,男子汉们!你们谁不努力,我将拿他问斩。”誓师完毕,诸侯派兵参加会盟者共有战车四千辆,列阵于牧野。

帝辛听说姬发前来,发兵七十万抵御。姬发派姜尚和百夫长挑战,用大卒驰击帝辛的军队。帝辛的军队都是临时拉来的奴隶俘虏凑数,虽然人多,但都无心作战,只盼周武王赶快攻入。在周军强大威慑下,帝辛的军队丢盔弃甲转而攻击纣王,为姬发做内应。姬发顺势攻击帝辛的军队,帝辛的军队溃不成军。帝辛逃跑,退入城中,登上[[鹿台]],把他的宝玉都穿戴在身上,自焚而死。姬发手持大白旗指挥诸侯,诸侯都向他拜手致敬,姬发也向诸侯拱手回礼,诸侯都听从他。

姬发来到朝歌,城中的百姓都在城郊迎候。于是姬发派群臣告诉商的百姓说:“上天将赐福给大家!”商人一齐拜手稽首共两次,姬发也还礼拜谢。于是进城,到了帝辛死的地方。姬发象征性的用箭射他,射了三发才下车,用轻剑刺他,用黄钺砍下帝辛的头,挂在大白旗上。然后又到帝辛的两个宠妾那里,发现这两个宠妾都已上吊自杀。姬发又射了三发,用剑刺她们,用黑钺砍下她们的头,把她们的头挂在小白旗上。武王做完这一切才出城,回到军中。

'''日程表'''

一月癸巳(廿六日)武王自周兴师。

二月戊午(廿一日)周师渡盟津,武王作太誓。

二月癸亥(廿六日)夜,周师布阵于牧野。

二月甲子(廿七日)早,武王在牧野作牧誓,冲杀当即得胜。昏,周占有商都,殷王纣自焚死,俘殷臣一百人。

三月丁卯(初一日)吕望(姜尚)奉命战胜殷臣方来,归来献俘。

三月戊辰(初五日)武王在牧晴祭祀文王,宣布政令。

三月壬申(初六日)吕他奉命战胜越戏方,归来献俘。

三月辛巳(十五日)侯来奉命战胜殷臣靡集于陈,归来献俘。

三月甲申(十八日)百弇奉命率虎贲战胜卫(即豕韦),归来献俘。

四月庚子(初四日)武王命令陈本伐磿,百韦伐宣方,新荒伐蜀。

四月乙巳(初九日)陈本、新荒战胜磿、蜀归来,向武王报告擒霍侯、艾侯、佚侯、小臣等四十六人等。百韦战胜宣方归来,向武王报告擒获宣方之君等。百韦又奉命伐厉,后又归来献俘。

四月辛亥(十五日)到乙卯(十九日) 武王在牧野筑室,向祖先举行献捷礼。

六月庚戌(十二日)武王在周庙向祖先举行献殷馘俘礼。

六月辛亥(十五日)武王祭祀天位。

六月乙卯(十九日)武王在周庙举行献殷属国的馘俘礼。

*以上武王克商日程表,是据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一〈生霸死霸考〉排定的。六月的三个日子,[[王国维]]排定在四月,顾颉刚认为《世俘》记“四月”絭于周庙是“六月”之误。

=='''结果'''==

【参考条目:[[周代诸侯国]]】

武王伐纣之后,姬发把殷商的遗民封给帝辛之子[[武庚]]。因天下初定,尚未和睦,所以周武王派他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辅佐武庚治理殷国。然后又命[[召公]]放箕子出狱。命[[毕公]]放百姓出狱,在[[商容]]的闾门上设立标志以表彰他。命[[南宫括]]散发聚集在鹿台的钱财和巨桥的粮食,用来赈济贫苦的[[野人]]和贱民。命南宫括、史件搬走殷人的九鼎和宝玉。命闳夭为比干之墓培土为冢。命[[宗祝]]祭享于军中。然后撤兵回到西方。姬发巡狩,记录其政事,作《武成》篇。封诸侯,分赐殷的宗庙祭器,作《分殷之器物》篇。姬发追怀古代的圣王,因而嘉封[[神农]]的后代于焦,[[黄帝]]的后代于祝,帝尧的后代于蓟,帝舜的后代于陈,[[大禹]]的后代于杞。接着又封功臣谋士,姜尚是第一个被封的,被封于营丘,为齐;封周公旦于[[曲阜]],为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其他人也都依次受封。

周武王召见[[九州]]之长,登上豳的高地,遥望商的都城。周武王回到周后彻夜不眠,周公旦来到他的住处,问:“为什么不睡?”王说:“告诉你,只因上天不接受殷的祭祀,从我没生下来的时候到现在已经有六十年,远郊和远郊以外到处是麋鹿和飞虫。因为上天不接受殷的祭祀,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功。上天建立了殷国,殷国有贤人三百六十人,却不重用,所以会有今天的结果。我还没有真正得到上天的保佑,哪有功夫睡觉!”接着又说:“要想真正得到上天的保佑,我们必须应依靠[[太室山]],把作恶的人统统找出来,加以贬黜,与殷王受同罪。日夜慰劳人民,安定我西方,我要提倡克尽职守,直到我们的德教弘扬四方。洛水拐弯处到伊水拐弯处,是人们定居在平坦之处,这是夏人的活动中心。这里南面可见三涂山,北面可见[[太行山]],背靠黄河,还有洛水、伊水,距离太室山又近。”于是在雒邑(今河南洛阳)营建了周城离去。把马放于华山之南,把牛放于有桃林之野外,把武器收起来不用,整顿军队,解除武装,向天下表示不再用兵。

=='''影响'''==

武王伐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是商衰周兴的转折点,经过牧野之战,一战而胜,结束了商王朝的统治,对推动中国历史进步起到积极作用,它标志着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伐纣成功之后,西周开始实行分封制,中国从此建立了长达800年的周朝,周朝的经济、文化、生产力水平比商代更高,并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武王伐纣的五百多年后,作为商族后裔的孔子,面对辉煌的周朝,这样倾心表达对灭掉他祖宗之国的周朝的认同:“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评价'''==

对武王伐纣胜利的原因有很多说法,有说是因为周武王讨伐商朝时有精密的讨伐策略,有说归功于以周部落为主的强大联盟军,也有说武王伐纣胜利的原因是因为得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但究其最主要的原因商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呈现白炽化,民心涣散,商朝的将士无心恋战,倒戈相向。周武王、姜尚等人遂把握这一有利战机,乘虚蹈隙,大举伐纣,经过牧野之战,一战而胜,结束了商王朝的统治。

武王伐纣同时是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的一个政治伦理的难题,《史记·伯夷列传》说:“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如果最高统治者残暴无道,下面的人可不可以用武力推翻他?如果不推翻,他会继续实行暴政;但如果要去推翻一个暴君,也会伤害许多人,还不一定能成功。或者说,这里有一个“度”:过了某个限度也许就可以采取行动了。但即便如此,也还有对暴力属性的恒定评价。对于政治伦理的讨论,不争有时或许是明智的,但难题自然不会因为不争论就消失。也许,我们可以同时观照武王、夷齐两方的各自意义,乃至同时保持两种不同的观点。

日常政治伦理中大家还是反对暴力,维护能够保障人们安全与和平的政治秩序;但在有些特殊和紧迫的政治形势下,政治家可能也会有因时制宜的“权”,还是不得不采取某种断然的、道德上一般不应采取的措施。但即便如此,也不要趾高气扬地去这样做,更不要号召人们为此大唱赞歌,尤其是涉及大规模暴力和战争的事情。故古人老子有言:“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出处'''==

《[[国语]]·武王伐殷》

《[[吕氏春秋]]·慎大览第三·贵因》

《[[史记]]·十二本纪·周本纪》

《[[淮南子]].兵略训》

《[[竹书纪年]]》

《[[尸子]]》

=='''年代考证'''==

关于牧野之战发生的年代有44种不同说法,从公元前1150年到公元前1018年都有。

'''文献记载'''

根据《[[国语]]》记载:“昔武王克商,[[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晨在斗柄,星在天”,可推定为公元前1046年。历史学家[[何炳棣]]认为[[鹑火]]是[[东周]]的洛阳。

《[[竹书纪年]]》记载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027年。

《[[尸子]]》记载:“武王伐纣,鱼辛谏曰:‘岁(木星)在北方不北征。’武王不从”。《[[荀子]]·儒效篇》说:“武王之诛纣也,行之日以兵忌,东面而迎太岁”。《[[淮南子]]·兵略训》也记载:“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根据计算推算出公元前1045年12月3日。

《[[利簋]]》铭曰:“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早晨),岁鼎克昏辰,夙(日出)[[有商]]”,“岁鼎克昏”是指岁星、昏星([[水星]])位于[[金星]]的两侧,三星鼎足,可推断牧野之战是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早晨6、7点钟。

《[[淮南子]].兵略训》记载: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根据公元1910年[[哈雷彗星]]的出现和回归地球的周期时间,逆推40次回归过近日点,发现在公元前1057年,哈雷彗星正好回归地球,其天象恰好与《淮南子兵略训》记载符合。

'''考据'''

明代[[黄道周]]有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53年(戊子岁)之说。

[[黄宗羲]]的《[[历代甲子考]]》与《答朱康流论历代甲子书》记载武王克商发生在前1122年(己卯岁),并多次与[[朱朝瑛]]辩之。

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

1998年12月20日夏商周断代工程会议上,[[江晓原]]结论,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044年1月9日。

'''通行结论'''

1976年在陕西临潼出土的利簋,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期,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管师,赐有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天文学家依据铭中所记“甲子”日“岁”(木)星在中天的天象,参照《国语·周语下》记载的天象记录,计算出武王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早晨。(武王十一年正月甲子日清晨)<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884510/7dd17kLOjZ6Qr6lKADYACGa6n9JE-gSsJNu9qqCdBiO7BAMSOKaQDO6D4Z7jwqR3fuFEnC_St7wv5_lArl4kbjwByPj5t66q   华中科大工科男网上连载《周朝兴亡史》],长江网,引用日期2016-03-16</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1,87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