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多德勒尔

增加 2,00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多德勒尔,H.von| 图像 =[[File:多德勒尔.jpg|缩略图|center|[http://p2.so.qhimgs1.com/bdr/171__/t01c5db524001d6b142.jpg 原图链接]]]| 图像说明 = '''<big></big>'''| 出生日期 = | 国籍 = | 籍贯 = | 职业 = | 母校 = | 研究领域 = }}'''多德勒尔,H.von''', 奥地利小说家、诗人。1896年9月5日生于维也纳附近的韦德林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骑兵军官,1916年被俄军俘虏,拘于西伯利亚俘虏营4年。这时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发生兴趣。1920年徒步穿过吉尔吉斯草原,回到维也纳。1921至1925年在维也纳攻读历史和心理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曾短期参加当时在奥地利还处于非法地位的纳粹党。不久即脱离纳粹主义,转信天主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加法西斯空军,任上尉。战后回到维也纳研究历史,当过编辑,后来成为职业作家。1966年12月23日在维也纳去世 ==人物简介==多德勒尔于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小巷与风光》,此后还发表过心理侦探小说《每个人所犯的一种谋杀》(1938)和巴罗克艺术风格的小说《弯路》(1940)。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断了创作活动。他早期的作品受表现主义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完成长篇小说《斯特鲁德霍夫梯道,或梅尔策和年代的深度》(1951)。这部小说以1911至1925年间的维也纳为背景,描写了将近30个人物(包括管家、男爵、女佣、总领事、小贩和厂主)的命运,相当广泛地反映了维也纳各阶层人士的生活和思想。斯特鲁德霍夫梯道建于1910年,联系两个高度不同的城区。多德勒尔试图把它象征为时代和人类命运的桥梁。 他的另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恶魔》(2卷)于1931年开始创作,1956年完成。书名借用陀思妥耶夫斯基一部小说的名字,从主题来说可以认为是《斯特鲁德霍夫梯道》的续篇。它以1927年 7月15日维也纳电气工人罢工并与警察发生冲突纵火焚烧司法大厦这一事件为中心,展示了1926至1927年间社会生活的图景,描绘了近50个人物的命运。这部小说于1958年获奥地利共和国国家文艺大奖。由于这两部小说对维也纳社会作了广泛而深入的描写,多德勒尔被誉为"维也纳社会的编年史家"和第二个冯塔纳。 多德勒尔的重要作品还有讽刺小说《灯光明亮的窗户》(1951)、荒诞幽默小说《梅罗伟恩一家人或大家庭》(1962)、《斯卢尼的瀑布》(1963)、《界林》(未完稿,1967)
1,25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