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10
次編輯
變更
韩茂莉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 韩茂莉 | 外文名 = | 图像 = File:韩茂莉.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9%9F%A9%E8%8…”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韩茂莉
| 外文名 =
| 图像 =
[[File:韩茂莉.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9%9F%A9%E8%8C%82%E8%8E%89&src=tab_www&correct=%E9%9F%A9%E8%8C%82%E8%8E%89&ancestor=list&cmsid=4bde174cb3c2ceb4eb60c26b3c8ef422&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55#id=2d00ae9d2ce3e8c1a75dac5512ae7065&currsn=0&ps=53&pc=53 原图链接] [https://m.sohu.com/a/245904968_692685?refer_scene=so_2&sign=360_e39369d1 图片来源搜狐]]]
| 图像说明 =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出生日期 = 1955年
| 出生地点 = 北京市
| 逝世日期 =
| 国籍 = 中国
| 母校 = 陕西师范大学
| 职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知名作品 = 《中国历史农业地理》、《草原与田园--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牧业与环境》
}}
'''韩茂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ref>[https://www.ues.pku.edu.cn/zyrw/312833.htm 我爱我师 韩茂莉教授 ],北京大学, 2018-07-22</ref>,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ref>[https://movie.douban.com/celebrity/1452029/ 韩茂莉Maoli Han ],豆瓣网</ref>,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学,尤其擅长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环境变迁,历史社会地理等。
==个人经历==
1955年出生于[[北京市]],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专业中国历史地理,主要研究领域为历史农业地理、历史时期环境变迁、历史时期乡村社会地理。
为七七级大学生,1981年1月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系,1985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师从史念海先生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1991年进入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博士后流动站,导师为[[侯仁之]]教授。1993年留校任教,同年晋升副教授,2000年晋升教授。2000年赴[[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作访问学者。曾被[[日本]]中央大学、[[台湾成功大学]]聘为客座教授<ref>[http://school.freekaoyan.com/bj/pku/daoshi/2020/04-10/15865070401080868.shtml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韩茂莉 ],北京大学, 2020-04-10</ref>。
==科研项目==
前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基金项目13项 ,并出版《宋代农业地理》、《辽金农业地理》、《草原与田园--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牧业与环境》、《中国历史农业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十里八村--近代山西乡村社会地理研究》等学术专著,并在《文史》、《考古学报》、《地理学报》、《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地理研究》、《考古》、《中国经济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 。
2015年,《中国历史农业地理》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2017年《中国历史农业地理》获中国地理学会第二届全国优秀地理图书奖(学术著作) 。
其中,历史农业地理研究从1993年《宋代农业地理》问世到《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出版,不仅创立了历史农业地理的撰写体则,且解决了这一研究领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2012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农业地理》为中国第一部通代农业地理专著。农业地理主要研究农业生产地域分异及其规律,以及差异性农业空间现象的特点与形成原因。农业生产是一个涉及整个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复杂系统,农业地理也同样具有多元性内容结构,《中国历史农业地理》通篇论述的核心在于农业生产(包括畜牧业)环境利用方式及其变化,围绕这一核心,这部著作全篇120万字,具有创建性地解决了系列重大问题:
1. 提出在小农经济背景下,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受到制约,通过提升农业技术提高亩产满足民生需求,仅是一些地区的行为,以各种途径扩大耕地面积与土地利用率是农业发展的主旋律,中国古代农耕区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向山区、向周边扩展属于土地空间扩展的基本途径。
2. 确定了中国古代重要农业耕作制度的界限。农业耕作制度的界限不仅是农业生产进程的标识,同时也是生态环境与气候变迁的重要指示物。《中国历史农业地理》论述了农作物两年三熟制北界、一年两熟制北界、冬小麦分布北界与南界等重要农业耕作制度界限,以及近三百年以来重要农作物物候期空间位置的变化,对于研究气候与环境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3. 理清中国古代主要农作物的起源地与传播路径,以及由此建构的地理空间,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创新观点:
①水稻属于中国本土起源且驯化的粮食作物,栽培稻驯化之初就存在粳型、籼型两类生态型,并从地理分布表现出"北粳南籼"的特点。水稻从长江流域传到黄河流域,粳性特征不断加强,经过长期的培育,北方的粳稻已经与起源地的粳稻有了明显差异。三国时期北方粳稻已传入南方,进而形成了与南方本土水稻的区别,有了粳、籼两类水稻的类型分异。
②占城稻与本土水稻杂交后,使南方籼稻增强了耐瘠、耐旱属性同时,也提升了对山地气候的适应性,进而改变了粳籼两类水稻原有"上粳下籼"的垂直分布形式,出现"上籼下粳"形式。
③冬小麦从域外传入中国,构成两年三熟制与一年两熟制的轮作核心,决定多熟制存在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受劳动力条件与环境制约,战国至秦汉时期冬小麦主要分布在今山东及毗邻地区,唐代逐渐推向黄河中下游地区。
{{Infobox person
| 图像 =
[[File:韩茂莉2.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9%9F%A9%E8%8C%82%E8%8E%89&src=tab_www&correct=%E9%9F%A9%E8%8C%82%E8%8E%89&ancestor=list&cmsid=4bde174cb3c2ceb4eb60c26b3c8ef422&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55#id=5ac8aeb9bea5dd55f70d1ff86493fbce&currsn=0&ps=53&pc=53 原图链接] [http://news.sina.com.cn/o/2018-09-27/doc-ihkmwytp4929409.shtml 图片来源新浪]]]
| 图像说明 = 韩茂莉教授
}}
④北方人南下是冬小麦向南方传播的主要动力,但北方人口南下经历了由外来人转为当地人的土著化过程,在移民文化属性的转变中冬小麦南下传播表现出由胜至衰的空间变化。
冬小麦向南方传播依托一年两熟稻麦轮作制,这一种植制度出现于北宋时期。最初稻麦两熟制,主要在平原地带,伴随北方移民完成土著化过程,山地种麦表现出更多优势。
由于稻麦两熟制中冬小麦的后作为晚稻,晚稻主要分布在太湖平原以及淮南地区,因此明清以前南方平原地区冬小麦以及一年两熟稻麦轮作制主要分布在上述地区平原地带,其它地方种植冬小麦或为一年一熟,或与其它旱地作物进行轮作,实行旱地作物一年两熟。
⑤玉米、甘薯均为明后期传入中国的外来作物,玉米依循东南、西南、西北三条路径传入中国,但东南一线是玉米实现在全国传播的主要路径;甘薯只存在东南一条路径。
虽然玉米、甘薯两种作物传入中国的基本路径均偏重于东南海路,但传播动力却不一致,玉米传播主要依靠人口迁移,并依人口迁移方向形成自福建至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陕西,福建至浙江、安徽、湖北、河南,并逐步推向北方的传播路径;甘薯传播受官府影响较大,传播次序首先从福建至浙江、山东等东部地区,然后从东部向中西部扩展。
⑥丝、麻为中国传统纤维类作物,两类作物早期分布,麻具有普天之下必有种植的特点,桑蚕则依托丝织技术形成山东、河南等丝织业中心。由于纤维类制品加工与特定技术人群结合的关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纤维类技术中心却长期滞留在北方,至明代彻底完成了向江南地区的转移,并在江南形成丝织业技术与种植中心。
4. 提出随着人口增殖与社会发展,追求产量与产品品质是农业生产的双重目标,农作物嬗替与种植制度变化就是以增加产量、提升农产品品质为目的的农业技术进步,此两者不仅是中国古代农业从广度开发转向深度开发的标识,而且建构了新的农业地理布局。
①北方粟、南方水稻为中国本土起源、驯化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传入后逐渐扩大种植空间,并从唐宋时期取代粟在北方的地位,形成历史上中国历史粮食作物种植空间第一次嬗替;明后期玉米、甘薯传入中国,迅速在丘陵山地占有优势,并完成粮食作物种植空间的第二次嬗替。
②元代亚洲草本棉传入长江流域,不仅取代了西域一带传入的非洲草棉,而且取代了麻类作物的地位,成为主要纤维类作物。19世纪陆地棉引入中国,中国棉花种类出现第二次品种嬗替过程,并形成南北方两大植棉区。
③中国主要油料作物多非本土起源,这些作物传入中国经历两次种植空间嬗替。芝麻自西汉时期传入中国,广泛种植于南北各地,元代随着越冬型油用油菜传入,空间上取代了芝麻的地位,并成为南方主要油料作物。清中后期机器榨油技术传入中国,加工大豆、花生等大籽粒果实成为可能,北方各地大面积种植大豆、花生的同时,再次对芝麻种植空间产生冲击,造成第二次对芝麻的空间嬗替。
5. 本文提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与各有分地的空间秩序是游牧民族长期遵循的基本原则。稳定性结构是中国史学界赋予小农经济的重要特质,事实上非农业经济也具备稳定性结构,在没有自然与社会这些外力影响下会长期保持传统经济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游牧业也是如此,逐水草而居与各有分地长期存在于草原社会中,这两项原则既顺应自然环境的变化节律,又规定了在共同资源面前获取利益的准则。
2017年出版《十里八村--近代山西乡村社会地理研究》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理论创新的学术著作。历史乡村社会地理是一个几乎没有成熟研究成果,没有先例可以参照的研究领域,《十里八村--近代山西乡村社会地理研究》以近代山西作为研究样本,不仅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乡村社会地理研究框架与学术体系,而且在理论上实现了重要突破。
1. 提出了"十里八村"这样一个不仅山西一省,在中国处于传统农业社会阶段,各地均具有普遍意义的村民活动空间与社会交往范畴,准确地揭示了乡村社会规律性的地理特征。
{{Infobox person
| 图像 =
[[File:韩茂莉3.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9%9F%A9%E8%8C%82%E8%8E%89&src=tab_www&correct=%E9%9F%A9%E8%8C%82%E8%8E%89&ancestor=list&cmsid=4bde174cb3c2ceb4eb60c26b3c8ef422&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55#id=beb1d45fdf3ef3bbc4366892e32aa1f4&currsn=0&ps=53&pc=53 原图链接] [https://view.news.qq.com/a/20110106/000052.htm 图片来源腾讯]]]
| 图像说明 = 韩茂莉教授
}}
2. 透过乡村定期市单双日集期的变化,这一寻常可见的市场现象,获得集市背后的社会空间组合特征与地理关系。研究指出距离相近的单双日集构成共同客源村;同为单日集或双日集的区域彼此之间关联性极弱,属于几乎没有交集的两个区域。围绕定期市的共同客源村不仅具有"十里八村"的特征,且与婚姻圈、祭祀圈甚至行政村,这些一日往返路程之内社交活动距离叠加在一起,构成村民直接认知世界的空间基础。
3. 通过山西灌溉用水导致的水权纠纷以及由此而制定的水册,提出在没有国家命官直接管理乡村的背景下,维持乡村长期、稳定运转的关键在于资源与利益的转换,即无论保全以村落为背景的地缘利益,还是以家庭为核心的血缘利益,获得掌控能力的关键在于预付资本,乡村中的预付资本表现在事件红利未到来之前的人力、物力投入。
4. 自德国学者W. 克里斯塔勒、A.廖什相继提出中地论与区位论,成为地理学界、经济学界分析经济与社会空间关系的重要思考点,并不断应用在对于历史时期中国乡村经济活动的解读中,本项研究指出中地论、区位论提出的空间规律不存在于传统农业阶段的中国乡村,并在此基础以"十里八村"为核心,提出从炕头到田头,从田头到集市,村民的社会活动从属于生活圈、生产圈、社交圈三个圈层,受土地的制约,村民的活动空间不仅都在一日往返路程之内,且不存在与定期市以上交易场所的关联。正是如此,仅就商品交易而言,村民的交易活动与商人的经商行为处于两条轨道上,村民的交易满足于日常所需,商人的经商以盈利为原则,地理上则具有"外向型"特征。
《十里八村--近代山西乡村社会地理研究》虽然以山西作为研究对象,但是透过山西一地,获得的学术结论与规律性认识却具有普遍意义,处于传统农业阶段的中国各地,无论东西都具有同样的特征。正是如此,此项研究不仅开启了一个研究领域的先河,而且揭示了历史时期乡村社会地理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向==
主要讲授 "中国历史地理"等课程,此课程2008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 ,并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名师称号,2018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其他课程分别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连续十余年,所有课程教学评估均为90分以上,2007年被评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2018年被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评为北京市师德榜样(先锋) 。
==主要论著==
===主要著作===
韩茂莉《宋代农业地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
韩茂莉《辽金农业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韩茂莉《草原与田园--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牧业与环境》,三联书店,2006年。
韩茂莉《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韩茂莉《十里八村--近代山西乡村社会地理研究》,三联书店,2017年。
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9年。
===主要论文===
韩茂莉《宋夏交通道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1。
韩茂莉《宋代桑麻业地理分布初探》,《中国农史》,1992.2。
韩茂莉《西夏农业区域的形成及其发展》,《历史地理》第十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韩茂莉《宋代川峡地区农业生产述论》,《中国史研究》,1992.4。
韩茂莉《论宋代小麦种植范围在江南地区的扩展》,《自然科学史研究》,1992.4。
{{Infobox person
| 图像 =
[[File:韩茂莉4.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9%9F%A9%E8%8C%82%E8%8E%89&src=tab_www&correct=%E9%9F%A9%E8%8C%82%E8%8E%89&ancestor=list&cmsid=4bde174cb3c2ceb4eb60c26b3c8ef422&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55#id=3a6c0cdbc970f37932dd29542c43d0ee&currsn=0&ps=53&pc=53 原图链接] [http://news.sina.com.cn/o/2018-10-15/doc-ifxeuwws4411737.shtml 图片来源新浪]]]
| 图像说明 = 韩茂莉教授
}}
韩茂莉《宋代河北的农业生产与主要粮食作物》,《中国农史》1993.3。
韩茂莉《宋代岭南地区农业地理初探》,《历史地理》,第十一辑。
韩茂莉《宋代东南丘陵的农业开发》,《农业考古》,1993.3。
韩茂莉《宋代荆湖地区农业生产述论》──《历史地理》第十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韩茂莉《近三百年来承德地区的经济开发及其区域特征》,《地理研究》 1996·1
韩茂莉《辽中京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史研究》,1999·3。
韩茂莉《农业人口的迁入与辽塞外本土农耕区的形成》,《文史》1999.3。(总第48辑)
韩茂莉《论金代猛安、谋克入迁中原与中原农业生产》,《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2。
韩茂莉《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制度略论》,《中国农史》2000·3。
韩茂莉《2000年来人类活动与环境适应以及科学启示》,《地理研究》2000·3。
韩茂莉《金代主要农作物地理分布与种植制度》,《国学研究》第七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韩茂莉《金代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地区开发》,《北京大学学报》2001.5。
韩茂莉《辽代前中期西拉木伦河流域以及毗邻地区农业人口探论》,《社会科学辑刊》2001.6。
韩茂莉《金代南京路人口与农业》,《历史地理》第十七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韩茂莉《论西北开发的可持续性进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3。
韩茂莉《论中国北方畜牧业产生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地理研究》,2003.1
韩茂莉《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业开发核心区的转移与环境变迁》,《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
韩茂莉《历史时期草原民族游牧方式初探》,《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4
韩茂莉《辽代西拉木伦河流域聚落分布与环境选择》,《地理学报》2004.4
韩茂莉《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业开发与人口容量》,《地理研究》,2004.5。
韩茂莉《辽代西辽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其环境特征》,《地理科学》,2004.5
韩茂莉《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形成与气候变迁》,《考古》,2005.10。
韩茂莉《近代山陕地区地理环境与水权保障系统》,《近代史研究》,2006.1。
韩茂莉《近代山陕地区基层水利管理体系探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1。
韩茂莉《近代山陕地区水权与管理》,《文史》,2006.3(总第76辑)。
韩茂莉《近300年来玉米种植制度的形成与地域差异》,《地理研究》, 2006.6。
Hanmaoli . The formation of the Interlock Belt of Agriculture and Husbandry and the Climate Chang in North China , Chinese Archaeology Vol. 6 2006.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Infobox person
| 图像 =
[[File:韩茂莉5.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9%9F%A9%E8%8C%82%E8%8E%89&src=tab_www&correct=%E9%9F%A9%E8%8C%82%E8%8E%89&ancestor=list&cmsid=4bde174cb3c2ceb4eb60c26b3c8ef422&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55#id=dc142cb987d6e9efd429ed6b2a72b906&currsn=0&ps=53&pc=53 原图链接] [https://m.sohu.com/a/258240027_242653 图片来源搜狐]]]
| 图像说明 =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韩茂莉
}}
韩茂莉《近五百年内玉米在中国境内的传播》,《中国文化研究》,2007.1.
韩茂莉等《全新世中期西辽河流域聚落选址与环境解读》,《地理学报》,2007.12.
韩茂莉等《全新世以来西辽河流域聚落环境选择与人地关系》,《地理研究》,2008.5.
韩茂莉等《20世纪上半叶西辽河流域巴林左旗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分析》,《地理科学》2009.2。
韩茂莉《史前时期西辽河流域聚落与环境研究》,《考古学报》2010.1.
HanMaoli,ZhaoYuhui,Zhang Dan.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s in Xiliao River Valley,China since the Holocen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Vol.22 No.2 2012
HanMaoli <Prehistoric Settlements and Environment of West Liao River Valley > Chinese Archaeology Vol. 12 (2012).182-188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韩茂莉《论历史时期冬小麦种植空间扩展的地理基础与社会环境》,《历史地理》第二十七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韩茂莉《粟稷同物异名探源》,《中国农史》2013.4.
韩茂莉《论北方移民所携农业技术与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中国史研究》, 2013.4.
韩茂莉《历史时期油料作物的传播与嬗替》,《中国农史》,2016.2。
韩茂莉《历史时期中国疆域伸缩的地理基础》,《中国文化研究》2016.2
韩茂莉《军事地理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历史空间进程》,《军事历史研究》2016.5
韩茂莉《近代山西乡村商业活动与农户交易力度》,《农业考古》2016.6
韩茂莉《近代山西乡村集市的地理空间与社会环境》,《中国经济史研究》2017.1
韩茂莉《论历史时期丝、麻地理分布与生产重心》,《历史地理》第三十四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1
韩茂莉《近代山陕地区地理环境与水利管理系统》,台湾《白沙历史地理学报》,第十八期。2017。12.
==视频==
===文化地理视频教程 韩茂莉 全66讲 北京大学 2020-05-02===
{{#iDisplay:i0960azoj0q|寬度|高度|qq}}
===韩茂莉 全3讲 北京大学 2018-08-18===
{{#iDisplay:z07608no2t3|寬度|高度|qq}}
==参考来源==
[[Category:教授]] [[Category:地理学家]]
| 姓名 = 韩茂莉
| 外文名 =
| 图像 =
[[File:韩茂莉.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9%9F%A9%E8%8C%82%E8%8E%89&src=tab_www&correct=%E9%9F%A9%E8%8C%82%E8%8E%89&ancestor=list&cmsid=4bde174cb3c2ceb4eb60c26b3c8ef422&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55#id=2d00ae9d2ce3e8c1a75dac5512ae7065&currsn=0&ps=53&pc=53 原图链接] [https://m.sohu.com/a/245904968_692685?refer_scene=so_2&sign=360_e39369d1 图片来源搜狐]]]
| 图像说明 =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出生日期 = 1955年
| 出生地点 = 北京市
| 逝世日期 =
| 国籍 = 中国
| 母校 = 陕西师范大学
| 职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知名作品 = 《中国历史农业地理》、《草原与田园--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牧业与环境》
}}
'''韩茂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ref>[https://www.ues.pku.edu.cn/zyrw/312833.htm 我爱我师 韩茂莉教授 ],北京大学, 2018-07-22</ref>,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ref>[https://movie.douban.com/celebrity/1452029/ 韩茂莉Maoli Han ],豆瓣网</ref>,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学,尤其擅长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环境变迁,历史社会地理等。
==个人经历==
1955年出生于[[北京市]],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专业中国历史地理,主要研究领域为历史农业地理、历史时期环境变迁、历史时期乡村社会地理。
为七七级大学生,1981年1月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系,1985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师从史念海先生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1991年进入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博士后流动站,导师为[[侯仁之]]教授。1993年留校任教,同年晋升副教授,2000年晋升教授。2000年赴[[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作访问学者。曾被[[日本]]中央大学、[[台湾成功大学]]聘为客座教授<ref>[http://school.freekaoyan.com/bj/pku/daoshi/2020/04-10/15865070401080868.shtml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韩茂莉 ],北京大学, 2020-04-10</ref>。
==科研项目==
前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基金项目13项 ,并出版《宋代农业地理》、《辽金农业地理》、《草原与田园--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牧业与环境》、《中国历史农业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十里八村--近代山西乡村社会地理研究》等学术专著,并在《文史》、《考古学报》、《地理学报》、《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地理研究》、《考古》、《中国经济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 。
2015年,《中国历史农业地理》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2017年《中国历史农业地理》获中国地理学会第二届全国优秀地理图书奖(学术著作) 。
其中,历史农业地理研究从1993年《宋代农业地理》问世到《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出版,不仅创立了历史农业地理的撰写体则,且解决了这一研究领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2012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农业地理》为中国第一部通代农业地理专著。农业地理主要研究农业生产地域分异及其规律,以及差异性农业空间现象的特点与形成原因。农业生产是一个涉及整个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复杂系统,农业地理也同样具有多元性内容结构,《中国历史农业地理》通篇论述的核心在于农业生产(包括畜牧业)环境利用方式及其变化,围绕这一核心,这部著作全篇120万字,具有创建性地解决了系列重大问题:
1. 提出在小农经济背景下,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受到制约,通过提升农业技术提高亩产满足民生需求,仅是一些地区的行为,以各种途径扩大耕地面积与土地利用率是农业发展的主旋律,中国古代农耕区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向山区、向周边扩展属于土地空间扩展的基本途径。
2. 确定了中国古代重要农业耕作制度的界限。农业耕作制度的界限不仅是农业生产进程的标识,同时也是生态环境与气候变迁的重要指示物。《中国历史农业地理》论述了农作物两年三熟制北界、一年两熟制北界、冬小麦分布北界与南界等重要农业耕作制度界限,以及近三百年以来重要农作物物候期空间位置的变化,对于研究气候与环境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3. 理清中国古代主要农作物的起源地与传播路径,以及由此建构的地理空间,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创新观点:
①水稻属于中国本土起源且驯化的粮食作物,栽培稻驯化之初就存在粳型、籼型两类生态型,并从地理分布表现出"北粳南籼"的特点。水稻从长江流域传到黄河流域,粳性特征不断加强,经过长期的培育,北方的粳稻已经与起源地的粳稻有了明显差异。三国时期北方粳稻已传入南方,进而形成了与南方本土水稻的区别,有了粳、籼两类水稻的类型分异。
②占城稻与本土水稻杂交后,使南方籼稻增强了耐瘠、耐旱属性同时,也提升了对山地气候的适应性,进而改变了粳籼两类水稻原有"上粳下籼"的垂直分布形式,出现"上籼下粳"形式。
③冬小麦从域外传入中国,构成两年三熟制与一年两熟制的轮作核心,决定多熟制存在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受劳动力条件与环境制约,战国至秦汉时期冬小麦主要分布在今山东及毗邻地区,唐代逐渐推向黄河中下游地区。
{{Infobox person
| 图像 =
[[File:韩茂莉2.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9%9F%A9%E8%8C%82%E8%8E%89&src=tab_www&correct=%E9%9F%A9%E8%8C%82%E8%8E%89&ancestor=list&cmsid=4bde174cb3c2ceb4eb60c26b3c8ef422&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55#id=5ac8aeb9bea5dd55f70d1ff86493fbce&currsn=0&ps=53&pc=53 原图链接] [http://news.sina.com.cn/o/2018-09-27/doc-ihkmwytp4929409.shtml 图片来源新浪]]]
| 图像说明 = 韩茂莉教授
}}
④北方人南下是冬小麦向南方传播的主要动力,但北方人口南下经历了由外来人转为当地人的土著化过程,在移民文化属性的转变中冬小麦南下传播表现出由胜至衰的空间变化。
冬小麦向南方传播依托一年两熟稻麦轮作制,这一种植制度出现于北宋时期。最初稻麦两熟制,主要在平原地带,伴随北方移民完成土著化过程,山地种麦表现出更多优势。
由于稻麦两熟制中冬小麦的后作为晚稻,晚稻主要分布在太湖平原以及淮南地区,因此明清以前南方平原地区冬小麦以及一年两熟稻麦轮作制主要分布在上述地区平原地带,其它地方种植冬小麦或为一年一熟,或与其它旱地作物进行轮作,实行旱地作物一年两熟。
⑤玉米、甘薯均为明后期传入中国的外来作物,玉米依循东南、西南、西北三条路径传入中国,但东南一线是玉米实现在全国传播的主要路径;甘薯只存在东南一条路径。
虽然玉米、甘薯两种作物传入中国的基本路径均偏重于东南海路,但传播动力却不一致,玉米传播主要依靠人口迁移,并依人口迁移方向形成自福建至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陕西,福建至浙江、安徽、湖北、河南,并逐步推向北方的传播路径;甘薯传播受官府影响较大,传播次序首先从福建至浙江、山东等东部地区,然后从东部向中西部扩展。
⑥丝、麻为中国传统纤维类作物,两类作物早期分布,麻具有普天之下必有种植的特点,桑蚕则依托丝织技术形成山东、河南等丝织业中心。由于纤维类制品加工与特定技术人群结合的关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纤维类技术中心却长期滞留在北方,至明代彻底完成了向江南地区的转移,并在江南形成丝织业技术与种植中心。
4. 提出随着人口增殖与社会发展,追求产量与产品品质是农业生产的双重目标,农作物嬗替与种植制度变化就是以增加产量、提升农产品品质为目的的农业技术进步,此两者不仅是中国古代农业从广度开发转向深度开发的标识,而且建构了新的农业地理布局。
①北方粟、南方水稻为中国本土起源、驯化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传入后逐渐扩大种植空间,并从唐宋时期取代粟在北方的地位,形成历史上中国历史粮食作物种植空间第一次嬗替;明后期玉米、甘薯传入中国,迅速在丘陵山地占有优势,并完成粮食作物种植空间的第二次嬗替。
②元代亚洲草本棉传入长江流域,不仅取代了西域一带传入的非洲草棉,而且取代了麻类作物的地位,成为主要纤维类作物。19世纪陆地棉引入中国,中国棉花种类出现第二次品种嬗替过程,并形成南北方两大植棉区。
③中国主要油料作物多非本土起源,这些作物传入中国经历两次种植空间嬗替。芝麻自西汉时期传入中国,广泛种植于南北各地,元代随着越冬型油用油菜传入,空间上取代了芝麻的地位,并成为南方主要油料作物。清中后期机器榨油技术传入中国,加工大豆、花生等大籽粒果实成为可能,北方各地大面积种植大豆、花生的同时,再次对芝麻种植空间产生冲击,造成第二次对芝麻的空间嬗替。
5. 本文提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与各有分地的空间秩序是游牧民族长期遵循的基本原则。稳定性结构是中国史学界赋予小农经济的重要特质,事实上非农业经济也具备稳定性结构,在没有自然与社会这些外力影响下会长期保持传统经济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游牧业也是如此,逐水草而居与各有分地长期存在于草原社会中,这两项原则既顺应自然环境的变化节律,又规定了在共同资源面前获取利益的准则。
2017年出版《十里八村--近代山西乡村社会地理研究》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理论创新的学术著作。历史乡村社会地理是一个几乎没有成熟研究成果,没有先例可以参照的研究领域,《十里八村--近代山西乡村社会地理研究》以近代山西作为研究样本,不仅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乡村社会地理研究框架与学术体系,而且在理论上实现了重要突破。
1. 提出了"十里八村"这样一个不仅山西一省,在中国处于传统农业社会阶段,各地均具有普遍意义的村民活动空间与社会交往范畴,准确地揭示了乡村社会规律性的地理特征。
{{Infobox person
| 图像 =
[[File:韩茂莉3.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9%9F%A9%E8%8C%82%E8%8E%89&src=tab_www&correct=%E9%9F%A9%E8%8C%82%E8%8E%89&ancestor=list&cmsid=4bde174cb3c2ceb4eb60c26b3c8ef422&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55#id=beb1d45fdf3ef3bbc4366892e32aa1f4&currsn=0&ps=53&pc=53 原图链接] [https://view.news.qq.com/a/20110106/000052.htm 图片来源腾讯]]]
| 图像说明 = 韩茂莉教授
}}
2. 透过乡村定期市单双日集期的变化,这一寻常可见的市场现象,获得集市背后的社会空间组合特征与地理关系。研究指出距离相近的单双日集构成共同客源村;同为单日集或双日集的区域彼此之间关联性极弱,属于几乎没有交集的两个区域。围绕定期市的共同客源村不仅具有"十里八村"的特征,且与婚姻圈、祭祀圈甚至行政村,这些一日往返路程之内社交活动距离叠加在一起,构成村民直接认知世界的空间基础。
3. 通过山西灌溉用水导致的水权纠纷以及由此而制定的水册,提出在没有国家命官直接管理乡村的背景下,维持乡村长期、稳定运转的关键在于资源与利益的转换,即无论保全以村落为背景的地缘利益,还是以家庭为核心的血缘利益,获得掌控能力的关键在于预付资本,乡村中的预付资本表现在事件红利未到来之前的人力、物力投入。
4. 自德国学者W. 克里斯塔勒、A.廖什相继提出中地论与区位论,成为地理学界、经济学界分析经济与社会空间关系的重要思考点,并不断应用在对于历史时期中国乡村经济活动的解读中,本项研究指出中地论、区位论提出的空间规律不存在于传统农业阶段的中国乡村,并在此基础以"十里八村"为核心,提出从炕头到田头,从田头到集市,村民的社会活动从属于生活圈、生产圈、社交圈三个圈层,受土地的制约,村民的活动空间不仅都在一日往返路程之内,且不存在与定期市以上交易场所的关联。正是如此,仅就商品交易而言,村民的交易活动与商人的经商行为处于两条轨道上,村民的交易满足于日常所需,商人的经商以盈利为原则,地理上则具有"外向型"特征。
《十里八村--近代山西乡村社会地理研究》虽然以山西作为研究对象,但是透过山西一地,获得的学术结论与规律性认识却具有普遍意义,处于传统农业阶段的中国各地,无论东西都具有同样的特征。正是如此,此项研究不仅开启了一个研究领域的先河,而且揭示了历史时期乡村社会地理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向==
主要讲授 "中国历史地理"等课程,此课程2008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 ,并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名师称号,2018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其他课程分别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连续十余年,所有课程教学评估均为90分以上,2007年被评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2018年被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评为北京市师德榜样(先锋) 。
==主要论著==
===主要著作===
韩茂莉《宋代农业地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
韩茂莉《辽金农业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韩茂莉《草原与田园--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牧业与环境》,三联书店,2006年。
韩茂莉《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韩茂莉《十里八村--近代山西乡村社会地理研究》,三联书店,2017年。
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9年。
===主要论文===
韩茂莉《宋夏交通道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1。
韩茂莉《宋代桑麻业地理分布初探》,《中国农史》,1992.2。
韩茂莉《西夏农业区域的形成及其发展》,《历史地理》第十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韩茂莉《宋代川峡地区农业生产述论》,《中国史研究》,1992.4。
韩茂莉《论宋代小麦种植范围在江南地区的扩展》,《自然科学史研究》,1992.4。
{{Infobox person
| 图像 =
[[File:韩茂莉4.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9%9F%A9%E8%8C%82%E8%8E%89&src=tab_www&correct=%E9%9F%A9%E8%8C%82%E8%8E%89&ancestor=list&cmsid=4bde174cb3c2ceb4eb60c26b3c8ef422&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55#id=3a6c0cdbc970f37932dd29542c43d0ee&currsn=0&ps=53&pc=53 原图链接] [http://news.sina.com.cn/o/2018-10-15/doc-ifxeuwws4411737.shtml 图片来源新浪]]]
| 图像说明 = 韩茂莉教授
}}
韩茂莉《宋代河北的农业生产与主要粮食作物》,《中国农史》1993.3。
韩茂莉《宋代岭南地区农业地理初探》,《历史地理》,第十一辑。
韩茂莉《宋代东南丘陵的农业开发》,《农业考古》,1993.3。
韩茂莉《宋代荆湖地区农业生产述论》──《历史地理》第十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韩茂莉《近三百年来承德地区的经济开发及其区域特征》,《地理研究》 1996·1
韩茂莉《辽中京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史研究》,1999·3。
韩茂莉《农业人口的迁入与辽塞外本土农耕区的形成》,《文史》1999.3。(总第48辑)
韩茂莉《论金代猛安、谋克入迁中原与中原农业生产》,《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2。
韩茂莉《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制度略论》,《中国农史》2000·3。
韩茂莉《2000年来人类活动与环境适应以及科学启示》,《地理研究》2000·3。
韩茂莉《金代主要农作物地理分布与种植制度》,《国学研究》第七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韩茂莉《金代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地区开发》,《北京大学学报》2001.5。
韩茂莉《辽代前中期西拉木伦河流域以及毗邻地区农业人口探论》,《社会科学辑刊》2001.6。
韩茂莉《金代南京路人口与农业》,《历史地理》第十七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韩茂莉《论西北开发的可持续性进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3。
韩茂莉《论中国北方畜牧业产生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地理研究》,2003.1
韩茂莉《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业开发核心区的转移与环境变迁》,《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
韩茂莉《历史时期草原民族游牧方式初探》,《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4
韩茂莉《辽代西拉木伦河流域聚落分布与环境选择》,《地理学报》2004.4
韩茂莉《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业开发与人口容量》,《地理研究》,2004.5。
韩茂莉《辽代西辽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其环境特征》,《地理科学》,2004.5
韩茂莉《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形成与气候变迁》,《考古》,2005.10。
韩茂莉《近代山陕地区地理环境与水权保障系统》,《近代史研究》,2006.1。
韩茂莉《近代山陕地区基层水利管理体系探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1。
韩茂莉《近代山陕地区水权与管理》,《文史》,2006.3(总第76辑)。
韩茂莉《近300年来玉米种植制度的形成与地域差异》,《地理研究》, 2006.6。
Hanmaoli . The formation of the Interlock Belt of Agriculture and Husbandry and the Climate Chang in North China , Chinese Archaeology Vol. 6 2006.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Infobox person
| 图像 =
[[File:韩茂莉5.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9%9F%A9%E8%8C%82%E8%8E%89&src=tab_www&correct=%E9%9F%A9%E8%8C%82%E8%8E%89&ancestor=list&cmsid=4bde174cb3c2ceb4eb60c26b3c8ef422&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55#id=dc142cb987d6e9efd429ed6b2a72b906&currsn=0&ps=53&pc=53 原图链接] [https://m.sohu.com/a/258240027_242653 图片来源搜狐]]]
| 图像说明 =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韩茂莉
}}
韩茂莉《近五百年内玉米在中国境内的传播》,《中国文化研究》,2007.1.
韩茂莉等《全新世中期西辽河流域聚落选址与环境解读》,《地理学报》,2007.12.
韩茂莉等《全新世以来西辽河流域聚落环境选择与人地关系》,《地理研究》,2008.5.
韩茂莉等《20世纪上半叶西辽河流域巴林左旗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分析》,《地理科学》2009.2。
韩茂莉《史前时期西辽河流域聚落与环境研究》,《考古学报》2010.1.
HanMaoli,ZhaoYuhui,Zhang Dan.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s in Xiliao River Valley,China since the Holocen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Vol.22 No.2 2012
HanMaoli <Prehistoric Settlements and Environment of West Liao River Valley > Chinese Archaeology Vol. 12 (2012).182-188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韩茂莉《论历史时期冬小麦种植空间扩展的地理基础与社会环境》,《历史地理》第二十七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韩茂莉《粟稷同物异名探源》,《中国农史》2013.4.
韩茂莉《论北方移民所携农业技术与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中国史研究》, 2013.4.
韩茂莉《历史时期油料作物的传播与嬗替》,《中国农史》,2016.2。
韩茂莉《历史时期中国疆域伸缩的地理基础》,《中国文化研究》2016.2
韩茂莉《军事地理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历史空间进程》,《军事历史研究》2016.5
韩茂莉《近代山西乡村商业活动与农户交易力度》,《农业考古》2016.6
韩茂莉《近代山西乡村集市的地理空间与社会环境》,《中国经济史研究》2017.1
韩茂莉《论历史时期丝、麻地理分布与生产重心》,《历史地理》第三十四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1
韩茂莉《近代山陕地区地理环境与水利管理系统》,台湾《白沙历史地理学报》,第十八期。2017。12.
==视频==
===文化地理视频教程 韩茂莉 全66讲 北京大学 2020-05-02===
{{#iDisplay:i0960azoj0q|寬度|高度|qq}}
===韩茂莉 全3讲 北京大学 2018-08-18===
{{#iDisplay:z07608no2t3|寬度|高度|qq}}
==参考来源==
[[Category:教授]] [[Category:地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