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陈三立

增加 2,68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陈三立| 图像 =[[File:陈三立.jpg|缩略图|center|[http://cimg2.163.com/catchimg/20100319/7QFLF4TR_0.jpg 原图链接]]]| 图像说明 = '''<big></big>'''| 出生日期 = | 国籍 = | 籍贯 = | 职业 = | 母校 = | 研究领域 = }}''' 陈三立 (1853 '''(1853 年10月23日 -1937 -1937 年9月14日 ) ,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 ( 今修水 ) 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1] 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 " 湖湘三公子 ”; "; 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 " 维新四公子 " ,有 " 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 " 之誉。[2] 他于1892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3]1898年戊戌政变后,与父亲陈宝箴一起被革职。[4]1937年发生 " 卢沟桥事变 " 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 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主要作品==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世后有《散原精舍文集》17卷出版。 【渡湖至吴城】 【城北道上】  【漫题豫章四贤像拓 (其三)】 【十一月十四夜发南昌月江舟行(四首选一)】 【园居看微雪】 【夜舟泊吴城】 【园居看微雪】 【遣兴】 【书感】 【人日】 【晓抵九江作】 【九日从抱冰宫保至洪山宝通寺饯送梁节庵兵备】 【黄公度京卿由海南人境庐寄书并附近诗感赋】==主要功绩==陈三立不但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诸多重要事件的参与者。  字号早年襄助其父陈宝箴在湖南维新变法,提倡新学。在湖南辅佐父亲推行新政,在整顿吏治、革新文化教育,罗致维新人才等方面,陈三立多所赞划,赢得了极高的社会声誉。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等四人一起被称为"维新四公子"。 "同光体"是近代闽派、赣派等各种诗派的总称。"戊戌变法"后一心致力于诗,写出《渡湖至吴城》、《城北道上》、《园居看微雪》等多部优秀作品,是近代"同光体"诗派的领袖人物,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 ==亲属成员== 字伯严父亲陈宝箴为晚清湖南巡抚,维新派人物。  号散 配武宁罗氏(咸丰元年辛亥科举人、四川雅州府知府罗亨奎女) 继配俞明诗,字麟洲,浙江山阴县人,俞文葆(咸丰元年辛亥科举人、湖南候补知县,历署兴宁、东安县事)女儿。  所处时 长子陈衡恪又名陈师曾,近现 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 次子陈隆恪为著名诗人  清末民初三子陈寅恪为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民族族群四子陈方恪为著名编辑、诗人  幼子陈登恪为著名词 人  出生地孙子陈封怀(陈衡恪次子)为著名植物学家,中国植物园创始人之一,有植物园之父之称。 ==轶事典故== 民国十三年(1924年)4月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来华,慕其名,由徐志摩陪同至 西 九江义宁湖相访,泰戈尔以印度诗坛代表的身分,赠给陈三立一部自己的诗集,并希望陈三立也同样以中国诗坛的身分,回赠他一部诗集。陈三立接受书赠后,表示谢意,谦逊地说:"您是世界闻名的大诗人,是足以代表贵国诗坛。而我呢,不敢以中国诗人代表自居。"后两人比肩合影,传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
1,25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