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阎若璩

增加 939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姓名 = 阎若璩
| 外文名 = ruojuyan
| 图像 = [[File:44333.jpg|缩略图|center|[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9%98%8E%E8%8B%A5%E7%92%A9%20%E5%9B%BE%E7%89%87&hs=2&pn=1&spn=0&di=1870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e=utf-8&oe=utf-8&cl=2&lm=-1&cs=2710661217%2C1481489675&os=2640526904%2C1098106306&simid=3392540773%2C528365042&adpicid=0&lpn=0&ln=30&fr=ala&fm=&sme=&cg=&bdtype=0&oriquery=%E9%98%8E%E8%8B%A5%E7%92%A9%20%E5%9B%BE%E7%89%87&objurl=http%3A%2F%2Fn.sinaimg.cn%2Fsinacn%2Fw343h491%2F20180113%2Ff3de-fyqrewh5771206.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h_z%26e3Bftgw_z%26e3Bv54_z%26e3BvgAzdH3Fw6ptvsj_mdd89lmlb9_80d19bdlbaa8aad22e_z%26e3Bip4s&gsm=0&islist=&querylist= 原图链接] [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50662725746&di=b1335b65b08f16ffb1f1369d399d2f2e&imgtype=0&src=http%3A%2F%2Fn.sinaimg.cn%2Fsinacn%2Fw343h491%2F20180113%2Ff3de-fyqrewh5771206.jpg来自百度网]]]
| 图像说明 = 阎若璩|center
| 出生日期 = 1636年
== 主要经历 ==
<p style="text-indent:2em;">阎若璩,1636年十月十四日(11月11日)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祖父阎世科(太原西寨村人),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父亲明末贡生,以词章闻名。母亲丁氏亦能诗文。家学渊源,使阎若璩自幼就受到家庭的文化熏陶。他幼年体弱多病,口吃,秉性迟钝,甚至"读书至千百遍,字字著意犹未熟"。但仍自强不息,勤勉不怠,"潜心钻研,扶精剔髓,思成一家之言"。每当同学日暮抱书归家之后,他仍"独吟不置,必背诵如翻水乃已",甚至"发愤将书拆散,读一页辄用面糊粘几背,既熟即焚去"。水滴石穿,积思自悟,他终于在15岁的一个冬夜"心忽开朗,如门牖顿辟,屏障壁落"。从此颖悟绝人,读书过目不忘。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15岁的阎若璩以商籍补山阳县学生员,此后更是钻研经史,深造自得。他立志博览群书,曾经集陶宏景、皇甫谧的名言"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题于柱上,以此来鞭策自己发奋学习。多年孜孜不倦的潜心研读,使他成为才富学赡的青年士子,为他日后卓然成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p style="text-indent:2em;">1662年,阎若璩改归太原故籍。1678年,诏征博学鸿儒科,阎若璩应荐赴试,落策后仍寓居京师,日以论学为事。"内阁大学士徐乾学叹服他的学问,特意将其邀至家中,待为上宾,"每诗文成,必属裁定"。是年,徐乾学奉敕修纂《清一统志》,阎若璩应邀参加。在修纂《大清一统志》的同时,阎若璩还与万斯同、顾祖禹、胡渭等学者相与讨论,排比正史,参考诸书,协助徐乾学完成 [[ 《资治通鉴后编 》184 》]]184 卷。
<p style="text-indent:2em;">1694年,徐乾学去世,一统志局的诸学者云散,年近60岁的阎若璩也回到了淮安府山阳县。其后,他常常"访友数百里内,往来苏杭,轻舟载书册酒茗,倘佯湖山烟水之间"。后来,皇四子亲王胤禛(即以后的雍正皇帝)因久闻其名,以手书相邀。已69岁的阎若璩感到不胜荣幸,时值身体有恙,但仍日夜兼程,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正月赶赴京师。三月,被胤禛请至府邸,尊为上宾,"呼先生而不名","执手赐坐,日索观所著书,每进一篇,未尝不称善"。不久,阎若璩病情加重,胤禛延请御医为他医治。六月八日(7月9日),阎若璩因医治无效卒于京师。胤禛遣官经纪其丧事,并亲撰挽诗及祭文,称他"读书等身,一字无假;积轴盈箱,日程月课;孔思周情,皆大言深"。
== 学术思想 ==
<p style="text-indent:2em;">一、他推崇汉代经师马融、郑康成,认为他们"兼群经而纂释之,其网罗遗逸,博存众家,意义深远矣",明确表示"主汉不主宋"。继承了明末清初以 [[ 顾炎武 ]] [[ 黄宗羲 ]] 为代表的清初学者反理学的思想倾向,指责"道学寡陋",认为"训诂之学至宋而亡,朱子尤其著者"。这是其第一个特点。
<p style="text-indent:2em;">二、阎若璩博极群书,精于考证,淹贯经史,"于汉唐诸儒注疏,类能贯穿钩穴,口诵如澜翻"。他的著述颇丰,但大都是对古文的诠释、整理、考证,离现实很远。继承了清初思想家强调的博古通今的学风,离开了他们主张的经世致用的目的,是其第二个特点。
<p style="text-indent:2em;">三、阎若璩以怀疑的精神对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经籍、经注、经说问难,认为其中"不无错误处"。他希望探索经籍的本来面目,辨伪存真。以此目的出发,他读书注重解义,凡有"一意未折,反复穷思。饥不食,渴不饮,寒不衣,热不扇,必得其解后止"。每论一事,每立一说,都要详加考辨,力求精核,有时甚至"手一书,至检数十书相证"。"大抵事必求其根柢,言必求其依据,旁参互证,多所贯通"。主张对古书大胆怀疑,考证要力求确实是其第三个特点。
<p style="text-indent:2em;">他著有《四书释地》、《四书释地续》、《四书释地又续》、《四书释地余论》诸书。还著有《潜丘札记》、《重校困学纪闻》、《朱子尚书古文疑》、《孟子生卒年月考》、《眷西堂古文百篇》等,反映了他在经学和史学上的成就。
== 人物评价 ==
<p style="text-indent:2em;">所著书中,穷力于古,考辨精实,校正了前人对古地名附会的许多错误,同时涉及到四书中的人名、物类、训诂、典制等,被后人称为历史地理学中的佳作。在清初的学术史上,阎若璩上承顾炎武、黄宗羲,下启 [[ 惠栋 ]] [[ 戴震 ]] 。作为清代汉学(或考据学)的直接先驱,阎若璩在清代学术史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 参考文献 ==
99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