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淮安运河博物馆

增加 476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File:淮安运河博物馆.jpg|缩略图|居中|[ 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类 别: 综合类
地 点: 中国江苏清江浦大闸口历史文化 风貌区里运河中洲岛上
风貌区里运河中洲岛上 馆藏精品: 淮安戏曲博物馆、淮安名人馆、   淮安运河楹联馆、陈潘二公祠
开馆时间: 2009年
|}
'''淮安运河博物馆'''是国家3A级景区,该馆是一座具有浓厚运河文化特征、浓烈 [[ 地方 ]] 文化气息、浓郁生态园林特点的综合类 [[ 博物馆 ]] 群,总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ref>[ https://m.cbi360.net/hyjd/20170524/73154.html 淮安运河博物馆], 360搜索 , 2017-05-24</ref>
==建筑布局==
博物馆主体坐落在清江浦大闸口历史文化风貌区里运河中洲岛上。博物馆群下辖淮安戏曲博物馆、淮安名人馆、运河楹联馆、大 [[ 运河 ]] 名人馆、陈(瑄)潘(季驯)二公祠及周信芳故居陈列馆,运用图板、书画、人物蜡像、幻影成像、场景再现、实物展示、多维全息数码互动游戏、声光电技术等复合布展方式,呈现了运河 [[ 历史 ]] 、地方戏曲、地方名人、漕粮运输、河道治理、漕粮仓储对“运河之都”淮安的影响。
==发展历史==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淮安,位于大运河与古淮河交汇处,地处我国南北地理 [[ 气候 ]] 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向有“居天下之中”、“扼漕运之冲”的美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则盛赞淮安为“淮水东南第一州”。
运河创始于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周敬王三十四年)吴王夫差开凿的从江都(今扬州)到末口(今淮安)的南北水道邗沟,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从此以后不断地开凿整修,直至公元1293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完成了一条由杭州直达北京纵贯南北的人工大运河。作为因运河而兴的城市,淮安运河历史文化积淀异常深厚,明清 [[ 时期 ]] ,更以漕运总督、河道总督的双双驻节,成为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
==场馆信息==
淮安戏曲博物馆
淮安戏曲博物馆是展示和宣传淮安戏曲历史和成果的重要阵地,也是排演、交流戏曲的 [[ 活动 ]] 场所,传播和学习戏曲知识的课堂。戏曲博物馆由四个厅组成,分别是古代戏曲部分和淮剧、淮海戏以及京剧等,通过实物、图片、模型、书画、音像资料,以及现代多媒体技艺等,来呈现戏曲在淮安地区的发生和发展的概貌。
戏曲知识厅:艺海拾贝 梨园芬芳
戏曲知识厅是介绍全国、江苏省和淮安市的戏曲分布状况和淮安从外地引进的地方戏曲活动情况;以及戏曲方面的有关知识。淮安的主要地方剧种是淮剧和淮海戏,但在历史上也曾有过越剧、吕剧、泗州戏、木偶戏等专业剧团存在过, [[ 黄梅戏 ]] 更已在盱眙县生存发展了五十多年了,现已成为江苏省唯一的一个黄梅戏剧团。这一部分展的还有戏曲知识中有关服装、脸谱等方面的一些内容,目的是让参观者有些直观的感觉。
淮剧厅: 淮调传播 氍毹增光
淮调传播 氍毹增光 淮剧,是由苏北民歌、号子、民间说唱及香火戏发展而来。它产生于两淮(淮阴、淮安),流行于盐阜(盐城、阜宁)和扬泰( [[ 扬州 ]] 、泰州),以及沪宁沿线及皖东地区。
民间的船民、渔民和农民为驱邪纳吉、酬神祭鬼,经常请“僮子”念偈跳神、祷祀还愿。僮子们为娱悦民众的演出即被称为“香火戏”,淮剧就是由香火戏一脉相承、发展而来。
到了明清时期,香火僮子向徽剧艺人学习,渐能搬演民间 [[ 故事 ]] 或传奇,遂形成了地方小戏。到了二十世纪初期,因洪泽湖洪水泛滥,上、下河地区的艺人们随难民流落江南,直到上海去谋生,他们的演出被称为江北戏、江淮戏。而在后来的苏北抗日根据地,又被称为淮戏、新淮戏。直到1951年5月,上海成立民营公助的“淮光淮剧团”时,才正式定名为“淮剧”。
京剧厅:大师名家 成就辉煌
清· [[ 乾隆 ]] 末到嘉庆初(1790—1797)以唱二簧调为主的四大徽班先后沿大运河北上进入北京,徽班艺人常和擅长西皮调的汉剧艺人同台演出,逐渐形成了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徽、汉合流的皮簧声腔。到了光绪、宣统年间,北京的皮簧班相继到南方演出,因与当时的老徽班声腔有所不同,遂被称为“京调”以示区别,后又渐被叫做“京戏”。
[[ 光绪 ]] 二年,清江浦就有了专门演京戏的场所——同庆楼。活动于两淮地区的京戏班社有远香、安澜、长春、普庆等。
抗战时期,中共淮海专署组建了淮海实验京剧团。解放战争时期,该团随大军渡江南下,进驻上海易名为华东京剧团,后并入上海京剧院。
特别值得引以为耀的是淮安拥有以王瑶卿、 [[ 周信芳 ]] 、宋长荣为代表的京剧大师和名家。他们的艺术成就直接影响着中国京剧的创新和发展。
淮海戏厅:战地黄花 吐蕊飘香
淮海戏是拉魂腔系的根基剧种。主要流行于江苏北部淮安、连云港、宿迁市和盐城、徐州市的部分县区,以及 [[ 鲁南 ]] 、皖东北一带。它的主要唱腔,原为海州一带的秧歌号子发展起来的[太平歌]、[怡心调]、[猎户腔],因其旋律优美、高亢嘹亮,特别是尾音常翻高“起腔”,具有摄人心魄的魅力,故被称为“拉魂腔”。拉魂腔传到淮北后形成泗州戏;传到鲁南后形成柳琴戏;在海州当地形成了淮海戏。
淮安名人馆
已在淮安大地上流淌了近2500个春秋的大运河与古“四渎”之一的淮河,她们甘甜丰美的乳汁,不仅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的淮安人,而且哺育了一座又一座历史丰碑式的将相之才、文学巨匠以及各类英杰,从千古名将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到《[[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新中国开国总理周恩来,形成了一条密集悠长的人才链。走进淮安名人馆,犹如走进一条群星灿烂的历史长河。
淮安名人馆共入选淮安历史名人52位,如枚乘、韩信、关天培、梁红玉、吴承恩等淮安历史文化名人。再现了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关天培虎门抗英等淮安 [[ 历史 ]] 名人的英雄业绩;戏曲博物馆展现了王瑶卿、周信芳等戏曲大师和傩戏、十番锣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奇魅力。
淮安运河楹联馆
位于淮安市区中洲岛清江浦楼内。清江浦楼新建于2003年,高达23余米,为明三暗五楼阁式仿古建筑,飞檐翘角,巍峨壮观。2007年,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将清江浦楼改造成淮安运河楹联馆。淮安市文化局刊登《[[淮安运河楹联征联启事]]》,全国范围征集与京杭大运河(淮安段)及其沿线文物古迹等内容有关的楹联,共收到应征楹联1236幅,经专家评审最终评出46件获奖作品。为了更好地展示这些优秀的楹联作品,邀请了46名国内知名书法家,对46件获奖楹联进行 [[ 书法 ]] 创作,后采取装裱和木刻两种方式悬挂在清江浦楼内。这些优美的楹联和书法家们精湛的书法技艺,相得益彰,再加上里运河旖旎的风光,使得淮安运河楹联馆成为淮安运河文化的一朵奇葩。
陈潘二公祠
陈瑄(1365~1433),字彦纯,安徽合肥人,明代治河名臣。明永乐年间,平江伯陈瑄督运,改漕粮海运为内河航运,开清江浦河,建清江闸、常盈仓、清江船厂,奠定古清江城的 [[ 发展 ]] 基础;并改革漕运制度。宣德八年,他病逝于淮安任上,正统六年建陈公祠祭祀。
潘季驯(1521~1595),字时良,号印川,浙江乌程(今湖州市)人,明代水利专家、治河名臣。明万历间,总理河道潘季驯建洪泽湖水库,创“束水攻沙”、“以水治水”世界领先的治理多沙河流理论,并付诸实践,获得成功。此后,黄河安流,运道畅通,达到“流连数年无大患”。他著有《[[河防一览]]》等名著,为后世治河借鉴。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为表彰这位治水名臣的功绩,官方在陈公祠建附祠祭祀,易名陈、潘二公祠。原存歇山顶、飞檐翘角,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大殿一座。因原祠破损严重,现异地复建。
周信芳故居
周信芳故居位于淮海路东文渠畔,古虹桥边(都天庙街63号隔壁)。这就是名闻全国乃至世界的 [[ 京剧 ]] 大师,麒派创始人周信芳的出生地。他祖籍浙江慈溪。他的父亲周慰堂随戏班子流落淮阴。后来周慰堂与淮安人许氏结婚,定居于虹桥附近毗卢庵东侧小屋。1895年1月14日,周信芳出生于此。周信芳故居是个古朴典雅的小院落,院子前方左右两侧是碧绿茂盛的 [[ 芭蕉 ]] 树,标志着周信芳所创的麒派艺术蓬勃发展;大家听到吹拉弹唱的声音是淮安京剧票友们聚在这里学唱京剧,自娱自乐,让您有进入戏园子的感觉。周信芳故居是淮安京剧票友的圣地,他们天天在此聚集学艺,引吭高歌,正如门两旁对联:“学大师风范振兴京剧,承麒派艺术宏扬国粹。”这里不仅是京剧大师周信芳的纪念地,也是淮安京剧 [[ 艺术 ]] 爱好者切磋技艺,弘扬京剧艺术的场所。
== 参考来源 ==
<center>{{reflist#iDisplay:h07898se0tz|480|270|qq}}<center>大运河全域游:淮安漕运博物馆外,乡亲们演绎古老运河走进新时代</center></center>== 参考资料 ==
[[Category: 980 戲劇總論 ]]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