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73
次編輯
變更
假喀斯特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假喀斯特</big> ''' |- | File:2e2eb9389b504fc2d992eb6beedde71191ef6…”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假喀斯特</big> '''
|-
|
[[File:2e2eb9389b504fc2d992eb6beedde71191ef6d8a.jpg|缩略图|居中|[https://i01piccdn.sogoucdn.com/ae413be0808ed686 原图链接][https://pic.sogou.com/pics?ie=utf8&p=40230504&interV=kKIOkrELjbgQmLkElbYTkKIMkrELjbkRmLkElbkTkKIRmLkEk78TkKILkbHjMz%20PLEDmK6IPjf19z%2F19z6RLzO1H1qR7zOMTMkjYKKIPjflBz%20cGwOVFj%20lGmTbxFE4ElKJ6wu981qR7zOM%3D_844253275&query=%E9%AB%98%E7%A3%81%E5%AF%BC%E7%8E%87%E6%9D%90%E6%96%99 来自搜狗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简介'''==
《岩溶学辞典》称:“有些学者把主要由非化学溶蚀作用产生的形态上类似岩溶的现象,统称为假岩溶。”岩溶学概论云:“在非可溶性岩石,如碎屑岩的砾岩、角砾岩、砂岩以及黄七、黏十和冻十地区,也存在着类似的岩溶现象,他们主要以物理潜蚀作用形成,实质上不同于岩溶,是假岩溶。”英国洞穴协会David Lowe和Tony waltham编写的《洞穴和喀斯特》辞典是这样定义的:“包含像洞穴、漏斗那样的似喀斯特景观,但不是像真喀斯特由基岩溶蚀形成。假喀斯特包括有熔岩洞的火山景观,永久冻土环境下地下冰融化形成的冰喀斯特或热喀斯特以及在黄土覆盖区发生的机械性导管、洼地等。”此外,在第12届国际洞穴大会上(1997年),假喀斯特定义也有以下描述:“假喀斯特是一种具有类喀斯特地貌或通过很多的以空隙、暗沟地下排水山‘优势,但缺少由溶蚀和物理侵蚀长期演进的要素。一些人义认为,这个定义过于简单,而强调似喀斯特地貌不同于溶蚀过程。综览各家定义可知,所谓的假喀斯特,乃以非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各类地上和地下在形态上类似于真喀斯特的地貌景观,如地表的落水洞、潜穴、漏斗(特别是小型的)、[[盲沟]]、天生桥、劣地(狼牙地)和地下的洞穴、管道等。
=='''评价'''==
狼牙坝喀斯特位于吉林省乾安县西南40km大布苏湖的东岸。所在地为半干旱气候,年降雨量小于500mm。大布苏系一断陷湖盆,一盐碱性湖泊,流域面积230km2,湖面高程为119.2m,为松嫩平原最低点。湖东岸阶地高出湖面25m,由浅灰色粉沙土构成,厚度至少在几十米以上。系黄士质河湖相沉积,可被看作是次生黄土、土层中曾发现一直径近1m的钙质礓结石。在南北长5.5km和沿湖岸约1km的范围内,形成了沟谷如梳、破碎不堪的假喀斯特地形,称作“狼牙坝”。假喀斯特现象有陷穴、’落水洞、盲沟、漏斗、碟形地、塌陷坑、天生桥、满穴道及盐碱十薄膜等。主要分布在冲沟头及冲沟两侧细沟上。在湖岸边缘,当冲沟汇集导致大面积地形侵蚀破碎时,便有少数的残余士堆、土笋出现。因受岩性制约,形成的土柱并不多见。由此可见,狼牙坝喀斯特的性质与黄|七喀斯特是基本一致的。因土层中含有较多的易溶盐成分,喀斯特现象更为普遍而多样。狼牙坝假喀斯特在吉林大学刘翰教授的报告及当地的博物馆中,均称作“泥林假喀斯特”。考察到其特征与黄七假喀斯特无实质性差异,同时,泥林地貌也并不显著,翻译上又难以与“土林”相区别,笔者意见以当地的地名“狼牙坝”命名,可能更为相宜。值得指出的是,刘翰教授在狼牙坝地层中曾发现完整的披毛犀、剑齿象等化石,现已陈列在当地的博物馆中。<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9666085869290802&wfr=spider&for=pc 假喀斯特]搜狗</ref>
=='''参考文献'''==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假喀斯特</big> '''
|-
|
[[File:2e2eb9389b504fc2d992eb6beedde71191ef6d8a.jpg|缩略图|居中|[https://i01piccdn.sogoucdn.com/ae413be0808ed686 原图链接][https://pic.sogou.com/pics?ie=utf8&p=40230504&interV=kKIOkrELjbgQmLkElbYTkKIMkrELjbkRmLkElbkTkKIRmLkEk78TkKILkbHjMz%20PLEDmK6IPjf19z%2F19z6RLzO1H1qR7zOMTMkjYKKIPjflBz%20cGwOVFj%20lGmTbxFE4ElKJ6wu981qR7zOM%3D_844253275&query=%E9%AB%98%E7%A3%81%E5%AF%BC%E7%8E%87%E6%9D%90%E6%96%99 来自搜狗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简介'''==
《岩溶学辞典》称:“有些学者把主要由非化学溶蚀作用产生的形态上类似岩溶的现象,统称为假岩溶。”岩溶学概论云:“在非可溶性岩石,如碎屑岩的砾岩、角砾岩、砂岩以及黄七、黏十和冻十地区,也存在着类似的岩溶现象,他们主要以物理潜蚀作用形成,实质上不同于岩溶,是假岩溶。”英国洞穴协会David Lowe和Tony waltham编写的《洞穴和喀斯特》辞典是这样定义的:“包含像洞穴、漏斗那样的似喀斯特景观,但不是像真喀斯特由基岩溶蚀形成。假喀斯特包括有熔岩洞的火山景观,永久冻土环境下地下冰融化形成的冰喀斯特或热喀斯特以及在黄土覆盖区发生的机械性导管、洼地等。”此外,在第12届国际洞穴大会上(1997年),假喀斯特定义也有以下描述:“假喀斯特是一种具有类喀斯特地貌或通过很多的以空隙、暗沟地下排水山‘优势,但缺少由溶蚀和物理侵蚀长期演进的要素。一些人义认为,这个定义过于简单,而强调似喀斯特地貌不同于溶蚀过程。综览各家定义可知,所谓的假喀斯特,乃以非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各类地上和地下在形态上类似于真喀斯特的地貌景观,如地表的落水洞、潜穴、漏斗(特别是小型的)、[[盲沟]]、天生桥、劣地(狼牙地)和地下的洞穴、管道等。
=='''评价'''==
狼牙坝喀斯特位于吉林省乾安县西南40km大布苏湖的东岸。所在地为半干旱气候,年降雨量小于500mm。大布苏系一断陷湖盆,一盐碱性湖泊,流域面积230km2,湖面高程为119.2m,为松嫩平原最低点。湖东岸阶地高出湖面25m,由浅灰色粉沙土构成,厚度至少在几十米以上。系黄士质河湖相沉积,可被看作是次生黄土、土层中曾发现一直径近1m的钙质礓结石。在南北长5.5km和沿湖岸约1km的范围内,形成了沟谷如梳、破碎不堪的假喀斯特地形,称作“狼牙坝”。假喀斯特现象有陷穴、’落水洞、盲沟、漏斗、碟形地、塌陷坑、天生桥、满穴道及盐碱十薄膜等。主要分布在冲沟头及冲沟两侧细沟上。在湖岸边缘,当冲沟汇集导致大面积地形侵蚀破碎时,便有少数的残余士堆、土笋出现。因受岩性制约,形成的土柱并不多见。由此可见,狼牙坝喀斯特的性质与黄|七喀斯特是基本一致的。因土层中含有较多的易溶盐成分,喀斯特现象更为普遍而多样。狼牙坝假喀斯特在吉林大学刘翰教授的报告及当地的博物馆中,均称作“泥林假喀斯特”。考察到其特征与黄七假喀斯特无实质性差异,同时,泥林地貌也并不显著,翻译上又难以与“土林”相区别,笔者意见以当地的地名“狼牙坝”命名,可能更为相宜。值得指出的是,刘翰教授在狼牙坝地层中曾发现完整的披毛犀、剑齿象等化石,现已陈列在当地的博物馆中。<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9666085869290802&wfr=spider&for=pc 假喀斯特]搜狗</ref>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