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53
次編輯
變更
祭
,创建页面,内容为“{{reflis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祭 </big> ''' |- | File:T011d2d40c965222d90.jpg |…”
{{reflis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祭 </big> '''
|-
|
[[File:T011d2d40c965222d90.jpg |缩略图|居中|[https://p1.ssl.qhimg.com/t011d2d40c965222d90.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414977&sid=5653119 来自 360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祭(拼音:jì、zhài)是[[汉语]]常用字 ,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 ,其古字形像手持酒肉供奉神主。本义即向神灵、祖上献上供品,并举行仪式,表示崇敬、祈求保佑。后来演变为一种对已故之人表示追悼、敬意的仪式。以上义读jì。祭又读zhài,原是古国名,现主要用作姓氏。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祭
拼音;
jì,zhài
部首;
示
五笔;
WFIU
仓颉;
BOMMF
郑码;
RSBK
字级;
一级(2371)
注音字母;
ㄐㄧˋ,ㄓㄞˋ
平水韵部;
去声八霁,去声十卦
笔画数;
5+6
造字法;
会意字
结构;
合体字,上下结构
异体字;
ਢ�
统一码;
基本区-796D
四角码;
2790₁
=='''文字溯源'''==
会意字。甲骨文中早期的"祭"字作图1,左边是一块鲜肉,肉上还有血水流出,右边是一个又(指手)。两相会意,表示手拿着肉在祭祀。可能是考虑到这样的会意并不准确,晚期甲骨文在其下增加了一个祭台"示",并将"肉"旁变为"口"形。西周金文承袭甲骨文晚期的写法,但将"肉"旁变为"月"形(图3)。春秋、战国、秦代以及汉代文字中基本沿袭西周文字的写法。但在春秋、战国时期, "祭"字所从的"又"旁或可写作"攴"字,如图5、7。这是因为古文字中,"又""攴""殳"等字在用作[[表意]]偏旁时常可互换的缘故。这个字到秦篆阶段基本定型:上部为左"肉"右"又"(手),下部为"示"。现代文字基本沿袭汉代"祭"字的写法。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一上】【示部】子例切(jì)
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
折叠说文解字注
祭祀也。
注:统言则祭祀不别也。
从示。㠯手持肉。
注:此合三字会意也。子例切。十五部。
折叠广韵
子例切,去祭精 ‖祭声祭2部(jì)
祭,享也。祀也。荐也。至也。察也。子例切。七。
侧界切,去怪庄 ‖祭声祭2部(zhài)
祭,周大夫邑名。又姓,周公第五子祭伯,其后以为氏。
=='''康熙字典'''==
【午集下】【示部】 祭·康熙笔画:11 ·部外笔画:6
《唐韵》《集韵》《韵会》并子例切,音霁。《说文》:祭祀也。从示,右手持肉。
又《尚书大传》:祭之言察也。察者,至也,言人事至於神也。
又《孝经·士章》疏: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曰际也。详见《礼记》《祭法》《祭统》《祭义》诸篇。
又《广韵》《集韵》侧界切。《韵会》《正韵》侧卖切,并音债。周大夫邑名。
又姓,周公子祭伯,其后为氏。<ref>[https://guoxue.baike.so.com/query/view?type=word&title=%E7%A5%AD 祭 ],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祭 </big> '''
|-
|
[[File:T011d2d40c965222d90.jpg |缩略图|居中|[https://p1.ssl.qhimg.com/t011d2d40c965222d90.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414977&sid=5653119 来自 360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祭(拼音:jì、zhài)是[[汉语]]常用字 ,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 ,其古字形像手持酒肉供奉神主。本义即向神灵、祖上献上供品,并举行仪式,表示崇敬、祈求保佑。后来演变为一种对已故之人表示追悼、敬意的仪式。以上义读jì。祭又读zhài,原是古国名,现主要用作姓氏。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祭
拼音;
jì,zhài
部首;
示
五笔;
WFIU
仓颉;
BOMMF
郑码;
RSBK
字级;
一级(2371)
注音字母;
ㄐㄧˋ,ㄓㄞˋ
平水韵部;
去声八霁,去声十卦
笔画数;
5+6
造字法;
会意字
结构;
合体字,上下结构
异体字;
ਢ�
统一码;
基本区-796D
四角码;
2790₁
=='''文字溯源'''==
会意字。甲骨文中早期的"祭"字作图1,左边是一块鲜肉,肉上还有血水流出,右边是一个又(指手)。两相会意,表示手拿着肉在祭祀。可能是考虑到这样的会意并不准确,晚期甲骨文在其下增加了一个祭台"示",并将"肉"旁变为"口"形。西周金文承袭甲骨文晚期的写法,但将"肉"旁变为"月"形(图3)。春秋、战国、秦代以及汉代文字中基本沿袭西周文字的写法。但在春秋、战国时期, "祭"字所从的"又"旁或可写作"攴"字,如图5、7。这是因为古文字中,"又""攴""殳"等字在用作[[表意]]偏旁时常可互换的缘故。这个字到秦篆阶段基本定型:上部为左"肉"右"又"(手),下部为"示"。现代文字基本沿袭汉代"祭"字的写法。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一上】【示部】子例切(jì)
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
折叠说文解字注
祭祀也。
注:统言则祭祀不别也。
从示。㠯手持肉。
注:此合三字会意也。子例切。十五部。
折叠广韵
子例切,去祭精 ‖祭声祭2部(jì)
祭,享也。祀也。荐也。至也。察也。子例切。七。
侧界切,去怪庄 ‖祭声祭2部(zhài)
祭,周大夫邑名。又姓,周公第五子祭伯,其后以为氏。
=='''康熙字典'''==
【午集下】【示部】 祭·康熙笔画:11 ·部外笔画:6
《唐韵》《集韵》《韵会》并子例切,音霁。《说文》:祭祀也。从示,右手持肉。
又《尚书大传》:祭之言察也。察者,至也,言人事至於神也。
又《孝经·士章》疏: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曰际也。详见《礼记》《祭法》《祭统》《祭义》诸篇。
又《广韵》《集韵》侧界切。《韵会》《正韵》侧卖切,并音债。周大夫邑名。
又姓,周公子祭伯,其后为氏。<ref>[https://guoxue.baike.so.com/query/view?type=word&title=%E7%A5%AD 祭 ],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